中共贵阳市乌当区委党校 刘元菊
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全局,“十二五”以来,已经被我国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让保障性住房向更多低收入住房困难居民,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住房保障,使其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并强调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如何将乌当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得更好,保障更多低收入人群安居乐业,本人认为应把握如下几点。
保障性住房为谁建(也即保障谁)的问题,是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事业的核心之所在。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只要符合条件,不管是本地家庭还是外来务工家庭,在申请保障性住房时,相关职能部门定要做到一视同仁。
从2003年乌当区第一栋保障性住房(石厂坡廉租房)建设开始,乌当区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为本地低收入家庭且住房人均不足15平方米住户提供首批保障性住房。接下来的几年乌当区按照贵阳市的要求逐年稳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受益人数。特别是从“十二五”以来的三年中,乌当区各年受益对象大幅增加。然而单从受益对象这一层面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部门对2013年享受公租房住户进行了随机抽样,同时抽查了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和2 个社区等相关单位。经查,取消个别受保对象中家庭收入、住房等不符合条件但又享受保障住房住户。同时还存在留下少许公租房搞“定向分房”的现象。即使这种不公现象非常少,但是千万别忽视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013年度,从乌当区保障性住房的受保人群众来看,受保障本地城镇家庭为1143户3429人,而受保外来务工家庭仅为2户6人,毫无疑问乌当区外来务工家庭中能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不止两户。很显然这不利于乌当区的城镇化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乌当区才有的问题,全国范围内的不论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力度都远远不如本地大。
党委、政府为民办事,特别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办事,定要本着“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保障性住房建得好不好,实不实,由谁说了算,是政府吗?当然不是,最起码不全是。客观来说,最终这项事业的好坏应由保障房受益对象说了算。经实地调查发现,乌当区保障性住房建得并不那么实。受保住户普遍反映所住保障房存在如下问题。
从调查数据显示,乌当区个别保障性住房因漏水等质量问题未能正常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房源本就有限的保障房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从全国来看,由于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督并不是那么到位,造成质量隐患,遭住房投诉以及出现房屋空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当然乌当区不能因为这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而不加以重视。
经实地查看,乌当区某处一栋20 多层的保障性住房,其中有一户型其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而公摊面积就达24平方面。还有一户型,其所有窗户朝向均为正北方向,太阳光均不能直射进入。除了夏天外,住户感觉较冷。因此住这一户型的受保对象非常不满。
要让受保对象住得乐,除了房屋本身的户型、朝向及建筑质量外,整个保障性住房所处的地段、容积率、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及市政设施等等因素将决定受保对象是否往得舒坦,乐呵。经查乌当区个别保障性住房实在让住户住得不快乐。
众所周知,保障性住房保障的人群是中低收入群体,几乎不可能有私车,如果住得离中心区过远,会给受保障对象带来生活、工作以及子女上学等等的不便,并且还会带来生存成本的上升,由此造成部分应保对象宁愿选择到中心区域租房或者甘愿忍受比较差的现有住房,而不愿选择偏远的保障性住房。调查显示,乌当区部分保障性住房确实离商业服务区、医院、学校、大型超市有些远了,而且个别保障性住房区域已经有平民窟的倾向。
较完整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居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从全国各地来看,对于大多数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配建的保障性住房而言,其基础设施的齐配性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那些建在离中心区较远的一些保障性住房,其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同全国许多区县一样,乌当区部分离中心区较远的保障性住房,也存在比如通车次数少、污水排放设施差、不通燃气、没有网络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及市政服务设施缺乏等等问题,这的确满足不了居民生活需求。
保障性住房建设虽然问题不少,争议较广,但是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仍相当重要,全国如此,乌当更是如此。因此政府必须更加用心摸清和下大力解决乌当区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不断创新,完善并严格实施每项保障制度,加快推进乌当区保障房建设,以此提供更多的保障房源。
[1]马小兵.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困境及实践研究—基于重庆市长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5)
[2]曾国安,胡晶晶,张河水.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构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