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洪
对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是事关学生个人终身幸福、学校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充分开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事。“高校的职业指导是指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有关职业倾向,求职意向,面试技巧等有关求职方面的专项指导或培训,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它可以是集体的就业指导培训课程,也可以是针对学生个人专业特点、个性发展所设计的个性就业指导。”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需要针对他们未就业的原因、个性特征以及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励引导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导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两方面。
(一)主观意识方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存在观念偏差,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就业地域方面,偏好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不考虑中小城市;二是就业行业方面,受社会观念和家长观念影响,期待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对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的基层工作比较排斥;三是就业态度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消极对待就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宁可啃老也不愿意采取切实有效的择业就业行动;四是就业心理方面,有些毕业生存在“功利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以及焦虑、急躁、嫉妒、怯懦、骄傲、恐惧等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就业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顺利就业,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稳定和发展。”五是就业热情方面,部分学生执着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参加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即便失败了依然一考再考,失去求职热情,放弃就业。
(二)客观条件方面。少部分离校毕业生还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社会人脉关系少、就业综合竞争力弱等因素,这些导致他们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而他们也正是最需要职业指导和帮助的群体。
利用多种渠道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保持信息畅通,打破信息壁垒,毕业离校前就应做好信息登记,包括未就业学生本人的手机号码,网络通讯方式如QQ、电子邮箱等。家庭成员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等,毕业后会长期联系的同学姓名、手机号码、网络通讯方式等信息。毕业后,充分利用手机飞信、QQ 群等网络联系方式,开展职业指导。主要可以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针对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应加强指导,引导部分未就业毕业生改变观念,了解社会,定位自我,形成符合个人实际和社会需求的择业观念,以健康心态就业,走向社会。第二,针对客观方面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性学生等,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和指导服务,引导他们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而不能仅为了统计“初次就业率”的数据而将毕业生往社会上“一推了之”,而应真正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毕业后”。
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联合起来为他们提供求职指导和帮助。“2005 年,美国咨询协会将职业指导的任务规定为:解决与学术成就有关的情绪或其它问题;开展满足于学生个性需要和职业目标的项目计划;向学生提供财政资助和其它扶助资源;确保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可见,毕业生职业指导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力量协助学生作出恰当的职业决定。
(一)学校方面。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应做好基础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将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分为过渡期、试探期、定向期、冲刺期等四阶段,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激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职业决策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得益终身。”各高校应循序渐进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指导工作,并把工作做精做细,让学生在校期间对就业有充分了解,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做好铺垫工作。二是各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和培训延伸至“毕业后”。可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为已毕业校友提供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欢迎已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回“娘家”,重新获得推荐工作岗位的机会,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获得延续不断的服务,而不是将毕业生往社会“一推了之”。“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建立信息库,确立明确的帮扶工作机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三是高校应成立相关部门对所有已离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建立历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信息数据库,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调查评价,而不仅是为了应付“初次就业率统计”的要求。最终将结果反馈给教务等部门,促进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四是对于就业方面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坚持反复考研或者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而待业复习的同学,应加强指导,使其在考试失败后重燃求职就业的热情,对具备“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愿望、创业思维”的同学鼓励创业,对其开展创业指导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五是利用优秀校友或热心校友的力量,通过校友俱乐部或校友会等途径,给已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择业建议、求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方面。职业指导需要良好的家校合作。保持家校联系渠道的畅通,学校、家长共同帮助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通过多方合作,探索出有助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条条通途。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家长在对待子女求职就业方面也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不顾子女自身专业、能力等特点,一味期望他们找到稳定轻松又待遇丰厚的工作,并灌输宁缺毋滥的理念,摒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要求子女执着于备考研究生、公务员等,有的甚至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久而久之,导致未就业毕业生失去求职热情,成为“啃老族”,索性放弃就业。所以,有类似情况的家庭需要家长首先改变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和子女自身特点,引导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合理定位自身,了解社会现状,尽早实现就业。
(三)社会方面。第一,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所在社区也应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未就业大学生主动投身于就业竞争中,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服务,强化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可以通过整理、归纳、分析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动态和供需矛盾,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指导。第二,社会调查机构和非营利性中介组织应扩大范围,多做跟踪调查,为已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桥梁,帮助毕业生找到合适岗位,协助用人单位招聘优秀人才。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具有其特殊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根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障碍的成因,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和帮扶,主要可以在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社会适应、职业道德、创业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保障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实现学生人生价值。
[1]束建华.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2]任军立,朱敏洁,鞠湘泓.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陈婧.美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理论支撑及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
[4]邓宏宝.美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特别及其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