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君晖 牛 兵
据CNNIC 发布的《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 亿,占总网民数的81.0%。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标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进入自媒体时代,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信息管控等提出了新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为此,探索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社会现实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本文仅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国内外热点事件、社会和学校管理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态度、诉求和意愿集合。高校网络舆情隶属于社会网络舆情,具备社会网络舆情一般特点,但其在自媒体背景和主体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具备以下特点:
(一)舆情的主体文化水平相对高,同质性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一群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但不太成熟的大学生组成的集合,好奇心强烈、求知欲和责任心强,想法独立,表达意见的愿望强烈,期望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强,自媒体使用娴熟,在自媒体上即时发表观点就是其表达诉求的常用途径之一。
(二)舆情传播“爬山虎”式,“主节点”作用明显。自媒体用户可在信息传者与受者间穿梭,有时两者并存,舆情传播“爬山虎”式。同时,自媒体媒介环境允许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沟通交流方式,最终实现信息流的环环互通,但信息传播“节点”发挥作用并不均衡,在信息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意见领袖”成为了传播“主节点”,如:微博“大V”、校园论坛“十大牛人”等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三)舆情内容多元,但有规律可循。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包罗万象,看似“乱花渐欲”,事实上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沟通交流型:主要为学术、情感、生活感悟交流等,此型比较平缓,会被关注但不会被热议;二是咨询求助型:指定特定的对象和内容,提问及回答“点对点”,通常也不会引发热议;三是表达意见型:主要指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本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往往经过思考存在客观性,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情绪化的内容,此型需要引起关注并适时做好相应引导;四是不满发泄型:“意见领袖”等对社会、学校的不满意见等内容,比较容易激起网络“普遍共识”,造成舆情“一边倒”趋势,此类内容高校需及时介入,处理不当会导致学校声誉受损;五是其他:庸俗化、商业化的网络舆论及垃圾信息,往往无需特别关注。
(四)舆情传播网络、地理空间“双近”。高校和社会网络舆情两者虽然在网络空间传播的速度相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地理空间上两者差距明显。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同质性的大学生往往集中住在宿舍园区,地理位置非常接近,而社会网络舆情主体具有同质性的对象往往居住地理位置却比较分散。综合高校学生时间相对闲暇,信息需求度高等特点,它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多数人广泛传播产生影响。
通过对现实网络舆情经典案例分析,网络舆情“蝴蝶效应”背后其动态演化存在一般规律:个别网友爆料(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网友讨论(跟帖、转发)→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出现)→传统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得不到满意处理)→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根据网络舆情发现时间、应对的态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网络舆情会沿不同的路径演化,根据网络舆情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大致分为:
(一)蓝色演化路径:个别网友爆料→网络舆论消退。网络舆情尚未形成就趋于消退,即在舆情萌芽阶段,通过对舆情实时监测分析采集数据及时反应作出响应和干预,将潜在危险消灭。
(二)黄色演化路径: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网络舆论消退。舆情管理者在网络舆情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达到舆情危险阈值前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响应、积极应对、公平处置,并利用传统媒体互动,信息公开,迅速消除存在的潜在危险,使舆情趋于消退。
(三)橙色演化路径: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压力→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网络舆情形成后,舆情管理者缺乏及时的响应,处置不力,引发网民不满,导致网民持续关注,舆情不断积累以致爆发,危险系数增大,超过舆情危险阈值,往往需要经上级部门紧急干预,事件才能得到合理解决,网友注意力得以转移,舆情才逐渐消退。
(四)红色演化路径: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压力→传统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这条路径的演化经历了舆情高潮期,舆情管理者在网络舆情积累爆发后,反应迟缓,沟通乏力,事态失控,往往伴随存在期满真相和处理欠公平性的现象,导致舆情多次超过阈值,导致舆情危机不断升级、群情激愤以致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严重后果,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大。
为科学判断网络舆情的动态演化路径,需对各细分领域关注度排名前三位网站实行实时监测、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借助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研究视域,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速度及其路径进行预测和研判,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体系,其主要内容为:
(一)筛选机制。一是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从互联网信息的可追溯性视域出发,及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性出发,将不同类型的信息建立目标信息的检索、收集、归类;二是对于网络上可统计博文、贴文、转发等数目,在网络舆情通过词频统计等可量化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所关注的网络舆情的态势、倾向和诉求;三是网络舆情在时间、关注点和高校分布上有集中情况,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网络和地理空间相对聚集性特点,初步筛选具有传播影响、危机倾向的舆情。
(二)预警机制。运用词频统计、相似度热度排序、词汇语义特征评分、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统计学和系统工程学的方法综合考虑信息,按照网络舆情的热度、特性、演化趋势等多维度分析,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路径,科学设置路径中安全阈值,判断舆情演化路径的危险性,并将警情分为:一是轻度警情对应的蓝色演化路径:非常态,影响范围小,相对安全;二是中度警情对应的路径是黄色演化路径:警示级,影响范围有限,没有转化为舆论的可能;三是重度警情对应的路径是橙色演化路径:危险级,影响大,传播速度快,“意见领袖”出现媒体关注,转化为舆论的可能性高;四是特重警情对应的红色演化路径:极度危险,影响极大,传播速度极快,媒体高度关注,影响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舆情转化为舆论。
(三)引导机制。对于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实行“软引导”治理机制入手,必要时实施“硬控制”治理机制。“软引导”治理机制主要基于蓝色、黄色预警等级网络舆情,主要包括:第一,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第二,高校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实现协调、联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需要上至校党政、下至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牵涉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信息办等多部门之间的联动,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保证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协同作战,形成最大合力。第三,国家政府部门和高校建立权威的自媒体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如:微博、微信、人人等客户端或公共服务账号,实现国家政府部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畅通信息沟通渠道,防止无端造谣和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第四,培养“舆论领袖”,倡导符合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硬控制”主要是基于橙色和红色网络舆情导致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紧急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必要时利用行政手段,依法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严惩对群体性事件的恶意炒作、挑拨离间的不法分子,防止事件再度升级,将危害控制在最小。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成败的关键环节,研判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对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揭示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演化规律,并总结了动态演化路径规律,探索了研判机制体系。网络舆情研判的结果更加精准还取决于管理体制、应对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要做到监测更加及时、研判更加科学、处置和引导更加及时,才能尽早使网络舆情预警总是在蓝色和黄色阶段,传播演化路径也仅限在相对安全的演化路径和仅有潜在危险的演化路径中。
[1]桑华.高校舆情研究探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
[2]黄婷婷,沈娟,徐雷.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路径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刘金荣. 基于动态演变路径的网络舆情研判体系构建[J]. 图书馆学研究,2013
[4]刘社瑞,唐双. 自媒体时代微博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J]. 求索,2011
[5]王灵芝.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6]曹劲松. 政府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研究[J]. 领导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