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康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像中南”为例
蔡静康
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现状与所面临的困境出发,从组织模式、活动特色、宣传方式、媒介运用等方面,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的发展方式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可持续性发展;“影像中南”
[作者]蔡静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延伸课堂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通过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像中南”活动进行分析,探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新思路。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生成于大学校园这个空间里的群体文化现象,是为达到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开展的各项大学生活动。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理解为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健康合理的长远发展状况。
当今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品种繁多,与教育性功能结合,反映时代潮流;但同时也面临约束力度不到位、保障机制缺失、动力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传承性、缺少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高校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以下简称“影像中南”)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的品牌活动,从2005年创办至今,成功举办了十届。此活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原则,为大学生DV、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2012年曾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与共青团湖北省委合作,成为省级比赛,2014年由校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由武汉广播电视台协办。
(一)组织模式
“影像中南”活动自创办以来,由新闻学院承办,具体由新闻学院学工部负责活动组织,这便于学院在科研教学与学生活动上合理分工,也有利于活动组织过程中各方的资源调度统筹。但学工部老师多数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对活动的初衷、宗旨、比赛流程、作品评选标准等环节的设置,大多从行政要求与活动组织经验出发,缺乏新闻专业上的考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性。
活动的合作方视当年具体需求与情况而定,而合作方的不同选择也各有利弊。2013年与共青团湖北省委合作,成为省级比赛,与往届相比,实现了跨地域、跨学校的优势资源整合,资金实力更加雄厚,扩大了活动知名度;但同时,学校及学院的主场地位受到了影响,多方如何高效沟通,对筹办团队产生了重大考验。2014年由校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回归为校级比赛。一方面,活动规模与影响力相对受到约束;另一方面,学校把握了活动组织的主动权,具体表现为“摄影类”的比赛门类重新回归,与“DV类”组成本次比赛两大类别;新闻学院老师重新获得了评分的主导性等。
(二)活动特色
“影像中南”活动包含开幕式、作品收集、作品评选、学术沙龙和颁奖晚会等部分。
作品评选由评委评选与网络票选两部分构成。优秀作品的标准集中体现于主题和思想上,关注社会热点、关爱人类生存状况、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作品较受评委老师青睐。其次是编剧和拍摄技巧的新颖性。评选环节的问题在于,虽然评委们对优秀作品持有大致共识,但缺乏相对固定的具体评分标准,这导致评委评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同评委有不同的想法,不同届的优秀作品风格不同。网络票选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比传统评选更快捷高效,助力宣传,但存在网上拉票现象,评选的公平性有待改进。
学术沙龙是为了丰富传统比赛内容而进行的尝试。2014年“影像中南”学术沙龙在学校内的小咖啡馆举行,展映上届获奖优秀作品,受邀的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探讨影片的叙事结构、拍摄手法和思想表达等。但由于硬件限制,沙龙举办地点空间较小,投影效果一般。
颁奖晚会是“影像中南”活动的核心环节,在风格上兼具创意性与文艺性,由嘉宾走红地毯入场、颁发奖项、节目表演、观众互动等环节构成。由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研究可知,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晚会各环节中,走红地毯环节和创意舞蹈节目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猎奇的心理需求,而微博墙的互动环节尊重了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他们的自主意识,较受大学生喜爱。奖项颁发环节虽然必不可少,但在颁发方式与节奏处理上有待改进。
(三)宣传方式
前期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以线上宣传为主,将宣传渠道铺设到微博、QQ、网页等各大渠道当中;线下宣传主要采取校内贴海报并设置报名点进行宣传,校外派专人和各大高校新闻学院或摄影DV协会进行接洽。其中,线上微博与线下海报的宣传效果较好。晚会后期,在微博、QQ及影像中南主页网站上面持续播放获奖作品,并通过校内及武汉地区媒体跟踪报道,报道内容以晚会盛况为主,辅以活动花絮、作品信息。后期宣传主要集中在线上,宣传力度相对较小。
(四)媒介运用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的运用得到重视。2007年创建了“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网站,开设“经典回顾”“赛程安排”“获奖作品”“交流论坛”“报名表下载”等多个栏目。2009年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媒介的运用,在“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网站上增设“网上报名”环节并且建立了专用于接受作品、进行信息联系与交流的邮箱,简化了大赛流程。2010年与优酷原创频道合作,开通了网上投票方式并设立最佳人气奖。2011年在对大学生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人网上注册名为“我是影像中南”的账号,开通公共主页,及时发布大赛动态信息。
(一)改革管理模式,加强专业性与权威性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增加专业老师参与比重。专业老师能对活动初衷、宗旨、作品评审、晚会安排提供指导意见,尤其是要制定相对固定的评审标准。在增强活动专业性的同时,也对学工部和学生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组织经验与模式传承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
与权威人士或单位合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是专业的电影学院,其新闻学院的权威性较差,这种环境里的DV、摄影大赛面临出身不好的先天劣势,通过与权威人士及组织合作,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筹办活动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
(二)强化品牌特色意识,调整宣传内容与方式
筹办团队应该增强品牌意识,对品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达成一定的共识,围绕这个不可替代的元素进行继承与发展,并在宣传过程中强化核心竞争力。做品牌,而不是仅仅做活动。如应保存颁奖晚会的“创意”核心元素节目,重视“有意思”的元素多于营造“高大上”气氛,从受众视角出发,做适合大学生受众的晚会。简化颁奖环节,增强晚会流畅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酵式宣传,而非季节性宣传,设立专门团队跟踪报道活动过程,活动结束后做好收尾工作,强化后期报道。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关于当前大事及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在运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时,应增强对宣传内容的考量,更多地传达关于活动质量与特色的信息,如关注优秀作品和晚会特色,减少官方介绍与场面渲染比重,避免产生因宣传重点分散而导致的竞争力分散结果。
(三)充分利用平台,争取资金资源支持
争取与高平台合作。与处于优势地位的高平台合作,本身具有挑战性,但不能因此故步自封。应该看到,与高平台合作,利大于弊,应该坚持合作的态度不动摇。加强交流,交换想法,求同存异,充分利用高平台带来的资金资源,实施大学生的创意想法,提升硬件设备质量,营造更好的舞台效果。
(四)增加新鲜元素,丰富活动内涵
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主动改变。虽然颁奖晚会节目比较受欢迎,但若不主动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与改变,观众的兴趣迟早会转移。因此要关注时代特征,融入新鲜元素,主动改变。增加“艺术节”内容,带动相关活动。在DV大赛和颁奖晚会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节”相关活动,如加入有关摄影、摄像、美学方面的专题讲座,进行海报设计大赛等,使“影像中南”艺术节内容更丰富。
[1]闫辉.高校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任平平,常苏娟.探索新时期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3]韦锋.试论大型活动策划与实施[J].媒体时代,2011(9).
[4]宁晓晓,谭姝.社会性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华中人文论丛,2013(1).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