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传播策略与价值分析——以《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为例

2015-03-18 12:58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舞龙湖湘民俗

何 兰  刘 珮  邓 庄

湖湘文化的传播策略与价值分析——以《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为例

何兰 刘珮 邓庄

报刊专版专栏在地域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专刊通过对湖湘地理景观的书写、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对地方生活方式的描述,来反映湖湘文化的特色,增强人们的本土归属感和认同感。

湖湘文化传播;湖湘地理;传播策略;传播价值

[作者]何兰、刘珮、邓庄,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地理学一般将地域文化进行这样的阐释,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地域区位、自然环境的不同,会逐渐形成自身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不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本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决定着本地域人们精神和生活的一切规范。

在全球化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本土特色逐渐同化,各区域文化逐渐走向同一,地域文化面临着危机。作为湖南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潇湘晨报》创办的《湖湘地理》周刊,着眼于宣扬和保护湖湘文化,通过对湖湘地理景观的书写、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对地方生活方式的描述,来反映湖湘文化的特色,增强人们对湖湘本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地方景观书写

地方景观分为地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随着时代变迁,各种人文因素的加入,也往往会演变成人文地理景观。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往往有着明显差异。不仅自然景观迥异,各地的房屋建筑,人们的衣着服饰、饮食习俗,以及出行、娱乐、健身方式等也各有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地方媒体的传播,再现地方景观的自然人文之美,增加人们对地方景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地方景观的保护。

湖南三湘四水,灵动多彩,自然景观多而秀美。从古至今,湖湘山水养育着一代代湖湘人。独特的地方景观与独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因此,独特的地理景观是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湖湘地理》通过对老街道、老建筑、自然风光等景观进行再现与描述,体现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增强人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地方认同感。

周刊2012年7月16日的《湘西小溪,40万亩植物小王国》一文,对湘西小溪有着详细描述:“车与人俱少,山道上,一不小心就会轧到蛇。3.7米深的潭清澈见底,游弋着‘泉鱼子’,蹲到水中,会有洋角鱼围着你啃。跟蜻蜓长得很像的‘斗娘’,你伸个手指在空中,就可能飞过来停驻在你指尖……”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出小溪的原生态之美,让人有回溯“世外桃源”的感觉。

在“岳麓书院八景”专题中,作者对柳塘烟晓等的详细介绍,不仅体现了自然之美,还有着悠久的历史价值,展现其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融合。在“寻访古潇湘八景”专题中,逐期报道了潇湘夜雨、平沙落雁、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渔村夕照等景观,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描述,也夹杂着古代名人诗文、民间传说等的引用,体现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

《湖湘地理》除了关注自然景观外,还对老街道、老建筑等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予以报道。如《东鱼塘街:如今因拆迁成基地,缘由十六七条小街巷》一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在东鱼塘街的往事,描述了原东鱼塘街的面貌:四通八达的街巷、各式各样的店面、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给人以一种沧桑和人情之美。当历经上百年且被认为不具备文物保护价值的市井街巷民居,被功能齐全的现代建筑群所取代时,作者表现出一种对老街道消逝的惋惜和怀旧之情。对老建筑的一系列报道,有利于人们建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报道所反映的古老人文景观逐渐消失的问题,使得人们认识到保护老建筑就是在保护传统、历史和地方特色。

二、地方文化传播

地域文化是打上了地域烙印的独特文化,表现出一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特色。湖湘文化源自楚文化,又是中原的儒家文化与本地的苗蛮文化、楚文化遗存相结合的结果。“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副对联形象揭示了湖湘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湖南三湘四水,闭塞的地理环境以及环境的艰苦,形成了湖南人独立思考、刚烈、敢死、霸蛮的个性,同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又保有一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浩然独立、海纳百川的创新与开放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地方媒体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湖湘地理》重视对湖湘文化的传播,通过追踪报道湖南被人淡忘的、没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等人文历史,营造湖湘文化底蕴,寻找湖南的根,激发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而重拾被人遗忘的、没落的人文历史,也有利于湖湘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湖湘精神的发扬。

2012年1月3日的《唐群英:在国民党大会上掌掴宋教仁又给他写了最长的一篇祭文》一文,描述了同盟会第一女会员、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唐群英的一系列英雄事迹。报道描绘出一个聪慧勇敢、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英雄形象。如对彭劢将军等抗战英雄的报道,展现出热爱祖国、敢于抗争、卓励敢死、“霸蛮”的湖湘精神。

地方媒体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传统文化中,民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民族传统的传播与传承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地方认同感。《湖湘地理》在民俗方面做了大量报道,通过不断追踪、搜寻各种民俗来展现民俗风情之美,同时呼吁人们重视对各种民俗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如2012年2月14日的《会同舞龙:一个湘西南县份的舞龙民俗现状考察》中,记者在龙年春节去会同县走亲访友偶遇一次舞龙狂欢活动,便对当地这一民俗进行了深入考察,既记录了大年期间舞龙的热闹场面,展现出侗族龙特有的柔和美,又报道了会同舞龙的独特形式以及龙的做法,体现了会同舞龙这一民俗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还报道了会同舞龙的传承面临的问题,呼吁人们对民俗的关注和传承。

三、再现地方生活方式

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发展程度不同,历史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有差异,直接导致地方生活方式的不同。各地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既映衬着世界多姿多彩,也反射出人们对地方的认同。地方媒体对地方生活方式的再现,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地域归属感。

《湖湘地理》开设的微观版,稿件来源于普通民众,他们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回忆着自己与城市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城市的变化,表达出普通人的城市记忆和生活体验。如2013年3月19日的《我不了解化龙池过去的几百年,却从头到尾看她由一个典型的长沙生活区变成酒吧街》一文中,作者回忆三十多年前的化龙池,彰显生活的气息,充满韵致与活力,是烟火人间:“南起大古道街,北止织屐街,横平竖直铺着丁字湾购来的上等麻石”,“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整改过的老街时她展露出的那种韵致:房屋栉比,路面平整”。在变成一条酒吧街的今天,这条街已面目全非,“扭头望向窗外,昔日光可鉴人的石板路上,染得无数片擦洗不掉的污渍;每一栋精心修整的老房子,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的变迁背后是普通人的心理变化,对街区昔日的美好回忆和对日新月异的今天的叹息。

在微观版上,普通民众诉说着自己与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故事、情感,拉拢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距离,彰显着对自己本土文化的喜爱,加强了自己与本土的联系,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四、地域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近年来,国内报刊涌现了一批宣扬本土文化的版面或栏目,这些专版专栏对本土文化的传播,树立了良好的本土形象。《湖湘地理》周刊的策划主要以本土题材或本土文化为着眼点,探索“家园”的美,追溯“家园”的历史文化,关注“家园”的问题,让人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湖湘文化,重拾文化记忆,也能让失真的、扭曲的历史得以纠正,让湖湘文化在湖南人中得以传承。

在地域文化传播中,文化记忆得以延续,人们的怀旧情结得以释放和实现。快速的现当代都市生活容易使人们感到焦虑和困惑,面对这种无根漂浮的状态,人们迫切地转向记忆寻找安抚和平衡。地方文化专版专栏通过对本地历史文化、旧人旧事的追溯,并与当代现实相联系,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延续和传承。《湖湘地理》对“家园”美和忧的追溯,对几近消失的历史文化的探访,唤醒了人们封尘的记忆,为人们的怀旧提供了一个空间。借助读者来信、微博等互动方式,报纸还可以让读者参与进来,讲述他们自己的记忆和故事,使人们的怀旧情结得到释放和实现。因此,地域文化专版专刊的传播,激发了人们的本土自豪感和认同,使之更加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湘文化的媒介传播与认同研究”(J13XSkTF05)成果]

[1]李娟.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2]雷国珍.湖湘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新湘评论,2008(4).

[3]张瑾.浅谈纸媒对地方文化的搜救与宣扬[J].青年记者,2009(6).

猜你喜欢
舞龙湖湘民俗
冬季民俗节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舞龙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民俗中的“牛”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民俗节
中秋舞龙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