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映红;荆琦(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任映红;荆琦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温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5月23日至25日在浙江温州召开。各专家学者围绕“邓小平与中国梦、中国道路”“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对毛泽东、邓小平及中国道路的系列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深入研讨,明确了中国道路的方向,把握了内在发展逻辑,拨开了思想迷雾,从而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对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学术研讨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道路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温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5月23日至25日在浙江温州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央有关部门和山东、上海、江西、南京等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湘潭大学和温州大学等高校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入选论文三十多篇。现将主要的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石仲泉的《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一文认为:邓小平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最直接的历史基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奠定正确发展方向;创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梦奠定正确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奠定根本制度;规划未来发展宏伟愿景,为中国梦奠定正确战略目标。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思想基础及长期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物质基础,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大局出发,习近平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努力。邓小平规划的未来中国发展宏伟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正确战略目标的历史基础。
周直在《邓小平引导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一文中指出:以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来比较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同美国文明、印度文明的不同发展轨迹,就更使我们感受到,在历史传承与创新中,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步入中华文明复兴的新的征程,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他在继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开辟了中国向现代社会结构加速演进的道路,也就是不断拓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勇气与创新精神,继续开拓中国道路。
余品华的《略论邓小平发展战略构想的特色》[2]一文指出:邓小平是伟大的战略家,他在历史关头为中国制定了非凡的发展战略构想。他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战略构想的特色进行分析:一是宽广的战略新视野,“三个面向”的新思维定势,是邓小平战略构想的方法论基础;二是振兴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是邓小平战略构想的核心和主旨;三是匠心独具的战略布局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是邓小平高超战略运筹能力的体现;四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超凡的战略胆识,是邓小平成功推进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
杨明伟在《“宏伟目标”与“基本原则”的辩证统——邓小平对强国目标与四项基本原则关系的深刻思考》一文中指出:之所以要把握“宏伟目标”与“基本原则”的辩证统一,是因为:一是基本原则问题事关强国目标;二是对基本原则中的一些常识问题需要自信表达,包括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政治体制的自信、领导体制的自信、理论自信;三是解决基本原则问题具有长期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辨明方向,掌握新动向;有助于我们在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下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下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扎实工作、力戒空谈、实干兴邦。
任映红的《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论析》一文指出:社会公正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的价值追求。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其内涵有四:生产发展是社会公正的经济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公正的终极目标,民主法制是社会公正的政治根基,社会主义是社会公正的制度选择。重温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对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曹泳鑫的《邓小平关于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3]一文详细解读了“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等邓小平朴实话语表达的深层内涵。
程美东的《考察邓小平历史价值的若干尺度》,从三个角度来考察邓小平的历史价值:一是中国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视角;二是目前世界发展主流状态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三是当前世界所公认的“爱国主义”价值准则的视角。通过从这三个视角来分析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作者认为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政治家、大爱国者,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划时代的人物。
齐巧霞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梦》一文,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寻中国的复兴之路入手,概述邓小平理论在实现中华儿女的复兴梦、强国梦、文明梦和幸福梦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以及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郑洁的《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当代启示》一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个前提,一条基本路线,物质、精神两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其特点有:时代性、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
樊宪雷的《邓小平如何对待群众意见“三句话”的思考》一文,对邓小平关于对待群众意见“三句话”的理解是:从群众智慧中总结经验寻找办法、对群众的意见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正确对待群众的不合理意见,这些都体现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至上的立场。
蒯正明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密切联系党群关系的思想与实践》一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密切联系党群关系的思想与实践,得出启示:发展生产力同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的群众工作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
张伊宁撰写《毛泽东关于军事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及其现实意义》,认为:毛泽东关于军事斗争的理论和实践蕴涵着“以劣胜优”“正义战争必胜”等一系列军事智慧和意志品质。毛泽东领导我军克敌制胜的四个主要思想点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兵民是胜利之本、把主观和客观好好地符合起来、敢于斗争和善于胜利。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所在,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根和魂。
胡振平撰写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最初探索及其当代意义——重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认为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的这篇文章,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它的特点又如何?”这个重要理论问题;但他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及其中蕴含的斗争哲学和独断论,隐现晚年错误的端倪。
胡为雄在《毛泽东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前途》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对我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论点有: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其前途是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好处,对无产阶级更有利;但“新资本主义”名称不妥当,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革命胜利后应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努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扩大社会主义因素,以利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当年的两重选择仍然摆在我们面前。
张俊国的《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一文,探讨了毛泽东在建国初期为争取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作出的许多战略决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进军西藏与制订少数民族政策;台湾问题的形成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路;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郭文亮、罗嗣亮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价值内核及其当代意义》一文指出:毛泽东视野中的群众路线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服务人民”的政治伦理和“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构成其内核,剥离了这一价值内核,群众路线的贯彻会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沧南的《关于群众路线的几个问题》[4]认为:群众路线的本质是民生;群众路线的内在矛盾在于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给”和“要”的矛盾;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和各行各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唐洲雁在《再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一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二是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三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四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五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一系列战略方针。
许全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反合”》[5]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历史过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试验是辩证发展过程中“正”的阶段,为尔后的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继续进行试验,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后继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这是辩证发展过程中“反”的阶段;理论发展的自身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需要一个“合”的阶段。“合”不是复旧,而是在“正”“反”两阶段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
孙武安的《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一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或主线,存在六种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前四个“主题”都有局限性。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应集中体现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以贯之的追求;应集中反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应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题目,也是其实践的总题目,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主线、总揽各方的主题,而“共同富裕”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主题和主线。
韦日平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重要思想》一文认为:习近平继承邓小平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科学态度,提出“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观点,在中国梦阐述中肯定毛泽东的贡献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营造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氛围。
于景森的《习近平与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一文认为:习近平与毛泽东在执政党建设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执政党建设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他并提出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执政党建设思想。
范湘涛、范贤超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哲学总结》一文,通过深入研究毛泽东第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批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哲学进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中的伟大成果;前后30年对社会主义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过程;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王拓彬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现实意义》一文,总结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初步探索及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反思发生的较大曲折失误,认为要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绩与教训,这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房士鸿、周直的《协助周恩来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与周恩来的历史契合》一文是从周恩来与邓小平这两位重要领导人的关系角度,探析了他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协力同心与继承发展。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与周恩来之间最大的契合点就在于,他们始终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的社会发展环节。
刘晓云、梁怡提交了《新世纪以来海外邓小平研究述评》一文,文章指出:海外学者对邓小平高度关注,这缘于邓小平的个人魅力、理论的丰富性、争议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邓小平生平、历史贡献、思想遗产等;其研究目的、出发点各不相同,研究资料多样化,方法范式多元化。本项研究基于改革开放深入的需要、该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需要、增强邓小平理论研究科学性的需要。
刘毅强在《“道路自信”源于何处》一文中,阐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源自对于国情的认识;源自实践探索创新;源自善于总结经验;源自老百姓的衷心拥护。
《体育之研究》是唯一一篇完整、科学地阐述毛泽东的体育观的重要文献。孙宜辰、郭文亮撰写了《从〈体育之研究〉看毛泽东的体育哲学思想及当代价值》,文章在毛泽东早期思想和早期革命经历的框架下,探讨青年毛泽东体育哲学思想的发展、理论转向及其当代意义。
刘爱武的《中国模式热议后的冷思考》一文认为:曾被国内外学者热议的中国模式在几年时间,由热渐冷。原因是:因意识形态的偏见而被国外学者误读、因苏联模式的阴影而被国内学者曲解、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缺失而被国内外学者集体冷遇。其观点引发争论和反思。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毛泽东、邓小平及中国道路的系列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深入研讨,明确了中国道路的方向,把握了内在发展逻辑,拨开了思想迷雾,从而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石仲泉. 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 文汇报, 2104-8-9(011).
[2] 余品华. 略论邓小平发展战略构想的特色[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4, 31(6): 80-85.
[3] 曹泳鑫. 邓小平关于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 (5): 10-15. [4] 沧南, 彭臻. 关于群众路线的几个问题[J]. 党的文献, 2014, (4): 100-106.
[5] 许全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反合”[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4, 31(4): 18-24.
(编辑:朱青海)
Overview of Theses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China Road
REN Yinghong;JING Qi
(School of Marxism,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325035)
Abstract: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China Road was co-held by Wenzhou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for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Wenzhou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May 23 to May 25, 2014.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is field conducte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from diverse perspectives centered on such three special topics as “Deng Xiaoping with China Dream and China Road”, “Mao Zedong Thoughts with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s ”. Though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the orientation of China Road is more clear and definite with a grasp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logic as well as more firm theoretical confidence, systematical confidence and roadway confidence via emancipation of minds. All of those above makes prepara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It isbeyond doubt significant to conclude and summarize the viewpoints from the participants.
Key words:National Symposium o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China Road;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China Road
作者简介:任映红(1965- ),女,浙江东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14-09-13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2.001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2-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