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技师学院 王艳红 龙 浔
我校正在大力开展示范校建设,系部也在积极进行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做得好,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请企业参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和接受学生实习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践,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等。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订单式人才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和数量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在内的培养计划。
学生与企业签订订单后, 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同时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 突出企业培训,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训, 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第一,订单式培养要付诸实施,前提是必须有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管理者素质良好而又热心于教育的单位。
第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关键。订单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将来受益最大的也是学生。如果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是保证产学研相结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专业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加大投入力度。就企业而言,既然参加订单式培养班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应设置一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激励和帮助学生努力完成学业。
第一,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注重把握社会及行业发展动态,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订单培养。企业应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样才能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二,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要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资源。
第三,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学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
第一,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二,严格执行协议,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四,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很多学校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职业培训质量的提高。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学习, 使其在学校获得的理论知识能在企业实习中迅速消化,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可以不经过就业后的培训过渡期, 直接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学生也感受到了企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加强了职业责任心和荣誉感。同时,充分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了职业培训效率。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使学生能够利用企业提供的场地和生产设备, 及时吸收职业领域的最新技术革新成果, 使所学的知识、技能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实际上是在市场与职业院校之间开通了一条人才培养的快行道。不少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