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芳
(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发展现状探赜
明平芳
(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及访谈调查法对咸宁市乡镇传统节庆体育活动项目进行调研,梳理其发展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制约咸宁市乡镇传统节庆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当地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期冀由此形成的理论认识能对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从而促进咸宁市乡镇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
咸宁市;节庆体育;现状;对策
节庆活动是以特定主题为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特定目的,且经过事先的设计与规划,并在指定时间进行[1]。我国传统民俗节庆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举办的体育活动均可以称为传统节庆体育活动。我国民间传统节庆体育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倍受民众青睐,在当代社会则迎合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强身健体需要。可以肯定,传统节庆体育既可烘托传统节日气氛,又可培养民众的体育精神和体育习惯,节庆体育有它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咸宁市民间节庆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传承和保护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的对策,旨在促进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服务于咸宁市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以及自身持续发展的水平,实现咸宁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农业资源丰富,乡村人口众多,一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新中国解放后,咸宁市各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发展盛行。譬如,通城的灯舞,其中有龙舞、狮舞、采莲船、莲湘、地花鼓、玩蚌壳、骑竹马等多种表现形式,每逢春节至元宵时,各种喜庆的灯舞活动遍及城乡各地,民众纷纷上街市放花灯,玩龙舞狮,串街走乡,热闹非凡,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此外,以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打狮子体育表演以及最具通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都是当地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另外,赤壁民间的脚盆鼓、清明祭祖坟、玩龙灯、玩草把灯、端午赛龙舟、腊八祭春神、拔河等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尤其是在喜庆之日,以赤壁脚盆鼓为题材创作举办的各种民间舞蹈、器乐演奏及团体表演等文体活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赤壁地方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还有嘉鱼的龙灯舞、狮子舞、踩高跷、采莲船、蚌壳舞、莲湘舞、秧歌舞、腰鼓舞、武术、游泳、赛龙舟;重阳的舞龙舞狮、玩龙灯、骑竹马、打陀螺、放风筝、踢毽子;通山的采莲船、打莲厢;咸安的斗鸡、踢毽子、九连环等等。这些民间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多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或喜庆之日举行,具有广泛性、喜庆性、地方性的特点和粗犷豪放或灵动、诙谐的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给人们的身心健康注入活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笔者据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和田野调查得知:从20世纪80年代后,通城、赤壁、嘉鱼、崇阳等地的多项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已出现由盛转衰的现象,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节庆体育活动不再那么热衷,一些乡镇传统体育活动开始逐渐停止举办,有的甚至销声匿迹。所幸的是,新世纪前后,咸宁各地的城乡居民仍能勉强举办的传统节庆体育活动有灯舞、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同时,对于彰显咸宁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通城的拍打舞、赤壁的脚盆鼓等虽然现已面临失传和严重濒危境地,近些年咸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当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保护和利用,使得这些地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大面积衰落的形势极为不容乐观。
在我国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中,传统节庆体育作为一种以健身娱乐、发扬传统、烘托节日气氛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其活动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传统节庆体育发展进程中,由于社会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徙、人们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民间传统节庆体育的发展日渐衰微,各种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鉴于此,笔者试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1.时代变迁的影响
新中国解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百废待兴,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业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家一些重要工作会议和文件指示中明确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2]。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带有政治任务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从厂矿、机关开始,逐步扩展到农村,各种体育活动火热地开展起来,当时极大促进了全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然,咸宁市也不例外,从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中期,咸宁市广大农村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传统节庆喜庆之日组织开展了不少当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新景象。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经历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各个领域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举国上下到处洋溢着改革的热潮。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由集体经济向个体经济转变,集体经济公共财产大幅度减少甚至没有,个体经济利益凸显,使得农村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没有足够的活动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劳作方式由原来的集体“出工”向个体自由劳动转变,自家的农活自己干,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地点也不同,农村集体组织管理较为松散,致使集体性的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再难以像从前那般开展起来。此外,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村基层政府部门把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指导农业生产建设和处理改革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无暇顾及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农民群众缺乏组织领导,无从参加节庆体育活动。
2.人口迁徙的影响
现在人口的迁徙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就业空间大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社会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行。根据咸宁市近两年人口分布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末咸宁市户籍人口297.89万人,常住人口为247.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96万人,乡村人口132.54万人,城镇化率为46.45%;2013年咸宁市城镇化率为47.5%,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咸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咸宁市城镇化率有逐年上升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在城镇安家乐业。此外,咸宁市每年都有几十万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他们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笔者通过走访咸安区、赤壁市的一些村庄调查发现,这些村庄绝大多数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农村青壮年作为参与节庆体育活动主体的流失,使得植根于农村的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后续动力不足,致使农村的传统节庆体育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起来。
3.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社会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大变样、体制大变革等一系列的重大变迁,与之适应的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大变化。一方面,广播、电影、电视、电话、手机、网络等信息娱乐传媒的快速普及发展大大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层次、观念、需求、质量出现多元化的趋向。笔者通过走访通山、通城等地一些乡镇调查发现,在节日闲暇时间里,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选择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人坐在一起打牌、聊天、说笑,或是在家看电视、上网,或是参与一些现代体育活动,我们很难再看到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身影。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村民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影响下,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投入到如何去通过生产劳动去发家致富,赚钱远比参加体育活动重要得多,久而久之,也使得参加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农村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发展受到制约。
传统节庆体育作为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它是我们社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严重濒危和失传的境地,传承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亟需当地政府、社会、民间个体等形成多方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以笔者看来,结合目前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发展状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传承和保护咸宁市民间传统节庆体育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鄂南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
1.从政府制度保障运行机制入手,咸宁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为主要抓手,履行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职能,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加大节庆体育活动财政经费的投入,提高村、镇两级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培育当地的民间组织[3],有效推动社会民间力量组织参与到村庄社区的集体性活动中去。笔者走访发现,当地有些村庄通过成立老年人协会,发挥老年人爱好余热,在传统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玩龙灯、扭秧歌、打腰鼓、采莲船等节庆体育活动,既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丰富了村庄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加强节庆体育活动具体的组织、执行及操作,当地相关部门在继承和发扬鄂南民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考虑将具有鄂南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如通城的拍打舞,赤壁的脚盆鼓等融入到咸宁文化旅游强市的打造中去,以此作为契机去提升咸宁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让越来越多到过咸宁的游客去体验这种地方民俗旅游活动产品带来的乐趣,感受地方特色文化的氛围。
3.引导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运作要依据地方性、传统性、文化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时因地开展不同时间、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节庆体育活动。对于节庆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只重传统更重创新,如果只是为了传统而“传统”,主题重复、千篇一律、内容形式单一,这样的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就无法得民心、和民意。因此,要重视挖掘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彰显地方文化休闲特色的且能符合本地区群众身心特质与消费承载力的节庆体育活动。
[1]奚凤兰.乡村节庆体育的价值重构及路径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57.
[2]马玉芳,夏成前. 建国以来农村体育的浮沉与变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5):40~43.
[3] 申端锋. 民俗的式微与乡村文化的重建[J].调研世界,2007,(8):30~31.
2095-4654(2015)05-0131-03
2015-01-09
2013年鄂南文化研究专项青年项目(EW1313)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