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位: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新引擎

2015-03-18 08:14梅志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假新闻表现手法电视新闻

梅志祥

(浙江电视台 钱江都市频道,浙江 杭州 310015)

文化品位: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新引擎

梅志祥

(浙江电视台 钱江都市频道,浙江 杭州 310015)

电视新闻与文学结缘,主要融合了文学修辞手法、文学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形式等。修辞手法主要运用于新闻标题;文学描写手法体现在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现场化、现场细节化、细节形象化;通讯类新闻及其栏目设置,主要运用了篇章结构形式;联想和想象是新闻的禁区,是导致假新闻的主要渠道。新闻与文学的结缘是受众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品位提升的表现,是今后新闻传播发展新的着力点。

新闻;文学;故事化;文化品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界永恒话题。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新闻与文学的关系,热衷于探究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关系,剖析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异同,担心文学因素的介入会严重影响新闻真实性。应该说这些努力积极而有意义,忧心忡忡也不无道理;但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新闻真实性和文学真实性的概念上一味滑行,也不能整天在新闻事务中惴惴不安。实质上,作为语言运用具体形态的言语作品,新闻与文学注定有着先天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称之为一对“亲家”。因此,文学因素本来就在新闻之中,而不是后来才进入新闻领域,过分担心大可不必;另一方面,既然文学因素有利于新闻的传播和发展,那么我们何不深入研究哪些文学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新闻的呢?比如什么样的文学因素是新闻事务中常用的和积极的因素,哪些文学因素是新闻领域的大忌,分清了这些可能不至于因为文学就盲目担心新闻的真实性,相反,我们会理智地进行新闻工作。

电视新闻的传播和发展,同样面临这样的现实和挑战,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时刻拷问着新闻真实性,那么哪些文学因素被电视新闻接纳并进而融化在自己的血脉中呢,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发挥积极作用的呢?

一、文学表现手法的内涵

文学因素在新闻中的介入或者新闻中文学因素的扩张,主要是指文学表现手法在新闻中的运用。这是因为,第一,虽然新闻与文学都有事实,但新闻的事实是具体的某一“事件”,而文学却是概括的事实,它可以是生活中实有的,也可能是生活中没有而应该有的,所以,文学的事实因素不可能与新闻事实划等号。第二,就文学的层次来说,描写、意境、哲理三个层次,只有描写层次可以进入新闻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体现新闻文学性,透露新闻文化品位,预示新闻发展趋势。

文学表现手法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层次,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象征、联想、抑扬;二是修辞层次,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借代、粘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设疑、对偶、排比、顶针、回环、层递、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等;三是篇章结构层次,包括:如何拟题、起承转合、过渡照应、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梳理以上文学表现手法,我们发现,文学表现手法中有些内容是新闻本来就有的,如表达方式中的记叙和说明,抒情和议论在新闻中也有所表现,不过不同于文学表现,描写在新闻中本来也已存在,只不过今天得到了张扬,因而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心。赋、比、兴、联想和想象在新闻消息中极少使用,尤其是联想和想象,它是产生假新闻一条重要途径,是新闻传播的禁区。

修辞手法主要运用于新闻标题之中。消息篇章结构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和要求,不宜采用以上结构形式;通讯等类型的篇章结构可以运用文学的结构手法,如今天被认可的散文式的新闻,和散文差别甚微,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和文学结构手法毫无差别。

二、电视新闻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

电视新闻借用了文学哪些手法,如何借用的,有什么效果,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学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于新闻标题中,广播电视新闻是如此,其他传播媒体新闻亦是如此。以下做一描述。

新闻标题讲究准确、传神、鲜明、简洁、生动,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因而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如:

美国华纳 时代在线

终于拜了天地

(巧用比喻)

遭到空袭48小时后

巴格达:平静之中气难平

(巧用比拟)

做文明市民 创文明单位 建设文明城市

(巧用排比)

飞天伏群芳 碧水映明霞

(巧用模拟)

喜喜喜 娘家频添回门女

新田改行教师纷纷归队

(巧用反复)

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巧用对比)

昔日:农民掏钱 干部去旅游

如今:政府出资 农民去考察

(巧用对比)

羊倌的儿子留了“洋”

(巧用谐音)

有“礼”走遍天下

(巧用谐音)

跑!跑!跑!

东北敌军官兵纷纷跑到解放区来

(巧用感叹)

猪多肥多 肥多粮多 粮多猪多

(巧用回环)

有欺诈怎“安然” 无诚信“安达信”

“两安”悬念越滚越大

(巧用双关)

国民遭难海里挣扎 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巧用衬托)

潜艇没长眼?

美称将全面调查核潜艇装船原因

(巧用设问)

会瓮之意不再会,在乎山水之间也

(套用诗词名句)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引用熟语)

允许“生财有道” 不可“为富不仁”

(引用成语)

权力金钱美色关 关前落马一批官

(巧用顶针)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新闻的标题是受众首要的直接的关注点,标题醒目抢眼,受众才有继续阅览下去的可能。

(二)描写手法的运用

无论是消息新闻还是通讯类新闻,无论是报刊新闻、电视新闻还是广播新闻和网络新闻,描写无处不在。目前新闻故事化趋势日益明显,其实,新闻故事化现象就是新闻追求描写的结果:新闻故事化要求故事情节化,故事情节化要求情节现场化,情节现场化要求现场细节化,现场细节化要求事物形象化。情节、现场、细节、形象是故事化关键词语,也是描写的大致内涵。《人民日报》曾经刊登了一篇题名叫《侗家厕旁议实事》的新闻,它记述了卫生部长陈敏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振潜的陪同下考察广西柳州侗家卫生情况,认为柳州的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值得肯定。

本来这是一则新闻消息,反映的是卫生工作,但作者却用通讯的方式、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文中不乏故事情节、场面、细节描写,可贵的是抓住事物形象来写,成为此则新闻的亮点,结果一则本来可能会写得平平淡淡的工作消息,被写成故事化了的工作通讯(现场短新闻),生动无比,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力量。具体来说:

消息故事化:

3月柳州,龙潭湖畔,小雨淅沥。(时间、地点、天气。描绘了景象)

广西副主席与卫生部长。(人物出场)

信步走近山坡上的一幢侗家“竹楼”。(故事开始)

发现墙上有副对联:上联是“男女有别来此行方便需认清去向”,下联是“大小均可入内得轻松请注意卫生”;横批“轻松山房”。(故事的悬念)

对联很有趣。(故事发展)

清洁。连声称道。(故事的高潮)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故事的引申)

值得提倡。(故事结束)

故事情节化一目了然;人物出场还有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文学意味浓厚。

细节形象化:

记者在采访的众多材料中,进行思考、选择,找出一个活龙活现的形象来,以此作为写作的“点”,这篇报道写作的点是厕所的对联,对联是这篇报道的可感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细节和白描是再现现场的主要手法,故事能不能讲得生动主要靠的就是细节和白描,细节和白描在新闻中被广泛使用。

(三)文学篇章结构普遍运用于电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就是很好的例子。《新闻调查》把背景分析、调查预测融入节目的理念思考当中并采用了一定的报告文学形式,用一定的审美意识,一定的文学思考,并尽力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去展现新闻事实,叙事深刻,耐人寻味,很好的适应了受众的文化追求和美学理想。

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栏目借鉴文学表述方式办新闻的成功例子,它较好地把新闻的文学品位与受众的道德取向联系在一起,不仅适应了受众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增强了电视节目的可视性、趣味性,较好地展现了电视新闻的美感和艺术张力。

香港凤凰卫视报道的《世纪贼王落网记》,其节目既有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又借鉴了一定的文学表现手法(采用章回体小说的表现手法),悬念跌宕,引人入胜。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看又强烈在鞭挞了社会的丑恶现象,社会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是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成功运用文学形式提高电视新闻文化品位的很好例证。

(四)联想和想象是新闻的禁区

联想和想象是文学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文学;但在新闻中联想和想象却是大忌,因为它是导致假新闻最为主要的途径。新闻写作中有种现象叫“合理想象”,它的表现多种多样,它的危害不可估量:它首先是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其次是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再次是产生愚弄读者的负效应,最后是导致假新闻的出现。下面是一则典型的由于“合理想象”而产生的假新闻,新闻的开头是这样的:

今年6月,凤台县茅仙洞的一片小树林中,有个20多岁的青年愁容满面。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泪水不断。一包烟很快抽完了,青年缓缓地站起身来,将一根绳子拴在树上打了个活套,又万分不舍得望了一眼几里外的村庄,擦擦眼泪,把头伸进了绳套。……(《他为何走上绝路》)

这段不能不说现场感强,细节描写尤为突出:“愁容满面”、“一个接一根地抽烟”、“泪水不断”、“缓缓地站起身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是这种叙述方式却是小说全知全觉的叙述方式,是“合理想象”的结果。这样的新闻能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受吗?

前苏联著名记者鲍里斯·波列伏依在《永志不忘——我的记者生涯》一文中,谈到他自己本人的一个细节失实的教训。他写了一位老工人,在文章中是这样写他的:“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发表后,这位工人拿着报纸来质问他为什么胡乱地写自己,波列伏依不解,老工人脱下自己的帽子,指着自己的头说,你看!原来老工人没有头发,是一个光头。波列伏依告诫新闻工作者们,写新闻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展开幻想的翅膀,在细节描写上要做到准确无误。

我国的新闻界每年都会评出“十大假新闻”,检阅一下往年的假新闻,发现绝大部分都是“联想”、“想象”的产物。

综上所述,新闻与文学的“结缘”,主要“迎娶”了文学的修辞手法、文学描写方法,如,如何讲故事,如何安排情节,如何再现场景;再现场景的方法又是多样的,主要是运用白描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要抓个性形象,写出亮点,最终收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受众产生艺术的享受,受到文化的熏陶。想象和联想不宜介入新闻的写作,它是产生假新闻的重要渠道,理应警示“此路不通”。

三、结语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文化的创新,审美的高层次追求,使得新闻疆域不断扩张,日益丰富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闻样式,新闻的故事化以及新闻的散文化就是新闻与文学交集的产物,是社会变化等外部因素与新闻文学等内部因素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与文学的媾合,透露出受众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新闻报道那种格式化、套路化、板滞的报道形式,渴望阅读自由、阅读愉悦的审美心理;同时也反映了受众阅读水准的提升,文化涵养的丰富,文化品位的提高。新闻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新闻和文学内部因素的长期磨合,需要新闻工作者的坚守和不懈努力,也需要受众的监督和宽容。新闻事业的发展就是在“真”与“假”的斗争之中不断强大,走向光明未来的。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欣.新闻写作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赵淑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95-4654(2015)05-0057-03

2015-01-12

G222

A

猜你喜欢
假新闻表现手法电视新闻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厚重感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