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农机推广站 付明
荆楚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由荆州市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发起、自愿组建的全市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成立于2013年5月,6月初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现有成员单位12个,分别为荆州市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三湖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荆州市红娘子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银杏农机专业合作社、公安县浩瀚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大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宏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荆州市天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江陵县天顺育插秧专业合作社、江陵县兴科育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有社员1369人,拥有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1456台套,库棚及营业场所面积6.1万m2,资产总额7200多万元,年农机作业服务能力超过130万亩(1hm2=15亩)。
联合社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专业合作、规模增效、品牌共创、利益共享、服务社员、促进发展”的宗旨,实行统一协调业务、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作业收费标准等“五统一”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保姆式和订单作业式服务。联社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影响迅速扩大,2家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5家合作社承担了湖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并得到专项资金支持,11家合作社参与了部、省、市等农机化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民主管理,规范运作是保持联合社健康发展的基础。荆州市荆楚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民主管理,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联合社设立了“三会”制度,即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由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组成,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行使审议、修改本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常务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审议本社的发展规划和年度业务经营计划等10项职权。常务理事会是本社的执行机构,常务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监事会是本社的监察机构,代表全体成员监督检查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联合社先后制定了民主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理事工作例会制度、盈余分配制度、聘用人员考核及奖惩等制度,并把制度张贴上墙;三是实行标准化管理。联合社制定了统一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作业技术要求以及农机作业指导价,督促各成员执行,并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
为确保业务工作正常开展,联合社下设了“4部”、“3中心”等7个业务部门。“4部”即业务联络部、机具调度部、安全生产部、财务部,“3中心”即技术培训中心、机具维修中心、配件及农资供给中心。“4部”、“3中心”主要为成员集中采购、供应所需的农业机械、农机配件、油料等生产资料,组织开展机耕、机播、机插、机收、机械维修、技术培训、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围绕政府主推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等。
近年来,荆州市农机保有量快速增长,但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有机户仍只占农户总数的10%左右,约有90%的农户仍然要聘请他人的机械进行作业,这就为联合社开展订单作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同时由于联合社具有机械数量多、机具种类全、作业价格优、服务信誉好等多方面的优势而得到了农户和农村干部的高度认可。2014年仅在荆州市三湖农场、江北农场,联合社就通过订单作业完成机插秧面积2.5万亩、机耕11万亩、机收10.5万亩,作业面积占当地同期机械作业面积的90%以上。2015年联合社进一步强化订单作业服务,已落实订单作业面积75万亩,其中机插秧7万亩,机耕31万亩,机收37万亩,对服务对象实行了机耕、机插、机收的全程机械化订单服务,联合社2015年预计将实现农机作业服务收入7500万元,实现纯收入3700多万元。
联合社所在的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作业水平在湖北省名列前茅,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驱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空前高涨,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盲目购机导致部分机械的保有量大大超出了当地的需求,如在部分乡镇大中型拖拉机年作业量不到1000亩,联合收割机的年作业量不到500亩,机械的利用率和收益都不高。联合社成立后,利用联合社资源、信息和块头优势,积极组织社内机械开展跨区域流动作业,增加社员收入。2013年,联合社先后组织本社的70多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次南下广东、广西,跨区机收水稻8万多亩,创收820多万元,实现纯收入350多万元,单台收割机年增加收入4.6万元。2014年7月和11月,联合社再次组织116台次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南下广东、广西抢收早稻和晚稻,收割水稻7.5万亩,创收810万元。除了组织机械走出本省开展跨区作业,联合社还组织联社的32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的抢收作业,2014年在本地的机收作业面积达到41万亩,实现作业收入3100万元。2014年的早稻栽插季节,联合社组织本社38台高速插秧机在本市跨县市区流动作业,机插早稻2万多亩,创收近150万元,既推动了机插秧这一新技术在荆州市的应用,又增加了联合社收入。
联合社及各所辖各专业合作社地处荆州市郊区,区域内农户收入以在城区打工和经商为主,种田的积极性不高。联合社抓住机遇,主动接管外出务工农户的农田,开展土地流转,2013年和2014年,以350~700元/亩的价格先后流转农田4200多亩,并对流转土地实行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作业,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有明显提高。2014年联合社流转土地创造的效益达到1900多万元,亩平达到460元。
联合社成立前,各专业合作社和机手受购置数量的制约,农机、秧盘等装备和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在农资(机)市场上购买,不仅质量无法保障,价格也高。联合社成立后,对这些大中型农业机械和生产资料实行了招标采购或集体统一采购,由联合社与农机(农资)生产销售企业签订采购及供货合同,在产品质量有了保证的同时,购置价格也有了较大的优惠。2014年联合社集中采购机插秧盘110万张,单张价格较市场价优惠0.15元以上;招标采购高速插秧机23台,集中采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2台,仅此3项联合社就节省资金45.7万元。
2013~2014年,联合社配合省、市、县农机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工厂化育秧及机插秧、油菜机收机播、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等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工作,购置新机具150多台套,举办技术培训班21场次,组织现场会15场次,承担或配合完成部省农机化科技项目5项,市级农业(农机)技术试验示范项目6项,其中在水稻集中育秧及机插秧、油菜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及综合利用等技术示范推广上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得到了省市农业、农机部门的充分肯定。
联合社成立后,狠抓机手技术培训,强化作业组织,特别是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的组织,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实现了联合社、合作社成员以及广大被服务农民“三赢”,取得了显著成效。
联合社所在的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作业水平在全省均名列前茅,但部分农机手服务质量差、价格高、与被服务对象纠纷多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机队伍的形象。为此联合社从推进标准化服务着手,严把农机服务技术关、质量关、价格关,以优质价优的服务规范市场、占领市场。一是强化技术培训。联合社聘请市县农业农机部门专家及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在各专业合作社巡回举办技术培训班,重点对社员开展水稻机插秧、油菜机械化、农机安全生产等技术的培训,2年来先后办班40多次,对全部社员都进行了2次以上的农机系统培训,同时培训社外技术人员2600多人次;二是制定农机作业技术要点和作业质量标准。联合社先后制定了水稻集中育秧及机插秧技术要点、油菜机收与机播作业要点、水稻机收作业标准、大田耕整作业质量标准,并由安全生产部督导执行;三是规范农机作业价格。根据农机作业的不同项目,在进行成本核算后,并参照市场价格,制定了联合社农机作业服务价格表,严格要求各专业合作社按标准收费。
由于联合社农机作业质量过硬,价格合理(一般比市场价低5%~10%),信誉度高,联合社2014年订单作业量较2013年增加了20%以上,在部分地区主导了农机作业市场。如荆州市三湖农场1.5万亩的水稻机插秧,6万亩的水稻小麦机收、8万亩大田机械耕整全部由联合社承担。
荆州市是全国粮棉油主产区之一,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的年种植面积在1300万亩以上。受土地生产规模的限制和“打工”经济的影响,荆州市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了2个后果:一是农村雇工价格大幅度上涨,甚至还雇不到人。如水稻栽植雇工价格由2009年的100元/天上涨到现在的210元/天,上涨了一倍以上;二是农村撂田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城郊区,多数农民弃田进城经商或打工。
联合社针对性地推出了2项服务:一是农机订单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单项和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2014年度完成订单服务面积71万亩,服务对象涵盖到荆州市5个县市区的14个乡镇和3个农场的8000多家农户,彻底解决了这些农户种田难的问题,在保证不误农时的同时,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1800多万元;二是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联合社主动与乡镇和村组联系,将种田意愿不强的农户的田以适度的价格流转到合作社,由联合社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展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土地撂荒和种田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为今后农村田由谁来种、怎么种?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联合社通过强化农机全程机械化作业、土地流转、示范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等措施,增加了联合社成员、机手和农民收入。2013年,联合社实现作业服务盈利2980万元,返还给各专业合作社利润2861万元,返利总额较2012年度各专业合作社单干时高出了20%以上。红娘子、宏达、浩瀚等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缺少机插秧专业技术人员,前几年一直不敢参与机插秧作业服务,加入联社后,由联社统一落实机插秧面积、统一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决了这3家合作社的后顾之忧,2013年和2014年,这3家合作社机插秧2.1万亩,由此增加作业收入252万元。水稻跨区机收作业是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长期坚持的一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业务,联合社成立后,以富民农机合作社为核心,组织联社内的其他合作社参与跨区机收作业,参加跨区机收的机械由以前的20多台增加到近60台,跨区机收面积和收入都较过去翻了番。银杏合作社2014年初想流转土地1200亩,需一次性投入资金60万元,由于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协议久拖未签,联合社紧急从其他成员处调入资金40多万元,确保了土地流转协议能及时签订落实,仅一季中稻,银杏合作社就获纯利3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