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润(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 浙江 杭州 310004)
竞技体育在我国整体的体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多少年来,我我国举国式的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直到今天,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很多优秀的后备人才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传统体育运动学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已日显严重,如后备人才的缺乏、教育资金的短缺、文化教育的落后、读训矛盾的凸显、运动员就业及深造、竞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引起了体育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九十年代中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曾联合召开了关于开展体教结合的工作会议,提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强强联手,开创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新局面。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成为时代的新的选择。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课题项目组走访了多个省市体育局、部分业余体校、部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实地访谈了相关领导、教练员、运动员家长,通过面谈获及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了一些相关资料,积极了解了浙江省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的成果,本论文将对此项工作现如今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提出一些能进一步推动浙江省体教结合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传统的业余体校。
长期以来,各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少体校)是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体教结合”的不断推进,这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完善。如今,我省少体校坚持独立办学的已经不多,绝大部分体校已经与当地比较好的中小学实行协同发展,在选材、场馆器材、学习及训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长兴少体校走的“二集中”路子——即孩子训练、住宿集中,但读书,却是安排在县里其他全日制中小学,而且其中不乏长兴的名中学、名小学。在长兴县教育局和体育局的无缝对接下,各个学校对体训生的作息时间、训练时间及文化课学习时间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保证了学生学习、训练的高质量,解决了家长担忧孩子文化课跟不上的后顾之忧。有一些市级体校已实行3+2教学体制 (3年中专和2年大专)的创新。比如,杭州市体校与杭州师范学院,绍兴市体校和宁波教育学院,温州市体校和温州大学学院,宁波市体校和宁波教育学院等,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我国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指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某些体育项目形成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运动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不断培养出体育后备人才的中小学校。30多年来,这类学校随着中国体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而稳步发展,现已经成为体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传统项目学校主要分国家、省、市、县四级。目前,浙江省共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0所,市级465所,县级765所。在项目设置上,浙江省省级传统项目设有10大项,田径开设的学校最多,共29所,占所有学校的24%;艺术体操最少,只有1所。篮球为18所,占15%。
(3)普通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
目前,在高校体教结合工作开展的最普遍形式是普通高校自办运动队。目前我省共有8所高校开展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别是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开展的高水平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等,有许多高校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也已经逐渐形成了本学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不少高学历、高水平的运动员。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普通高中的高水平体育生招生,二是专业运动队的退役运动员或者在役运动员特招;三是体校的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特招。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中大概90%多的运动员来源于普通中学和体校,大部分还是来自普通中学。退役高水平运动员或者在役专业运动员只有约5%左右,总的来看,招生渠道单一。
调查结果表明,招生制度是目前制约浙江省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主要的因素。与其他省市相比,我省高校的招生门槛较高,导致很多优秀体育生源因文化课成绩等问题难以进入我省高校。另外,我国已有实践证明成功的“一条龙”培养模式我省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浙江师范大学正在试行。
(4)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青少年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良好平台,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浙江省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工作上历来比较重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省现如今已经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0多个,有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60多个,还有若干市县级体育俱乐部。这些年来,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极大的激发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业余训练的开展及优秀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衢州柯城区润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向省队以上输送了6名运动员,温州冶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向省市队输送了7名运动员等。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执行者,是实施体教结合的主体。教练员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体教结合的效果。浙江省高校高水平队教练员的整体情况也不是很不乐观,据调查仅极少数的教练员是专职从事高水平训练工作的,绝大部分的教练员不但要承担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高水平队伍的训练,整体工作量很大。这种情况中小学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兼职状态下带运动队,由于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训练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同时,很大一部分教练员对科研方面的不重视在调查中也表现明显。教练员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优秀教练员的一项重要能力。积极吸收新的训练理论和积极参与训练方面的科学研究是提高训练水平,使训练科学化、正规化的重要保障。在走访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尤其是中小学教练没有参与过任何课题研究,我国教练员整体执教水平还有待提高。
教练员高层次训练竞赛的实践经验还很缺乏。在走访中发现,目前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大部分教练员自身缺乏高水平运动经历和参加高水平竞技比赛的经验,对指导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比赛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这种大赛经历的缺乏使他们的执教受到限制。而拥有这方面丰富经验的,比如我国许多优秀的退役运动员或者教练员,但却因缺少学历等,使这些富有经验的人才很难进入高校执教。在中小学层面,很多少年儿童体校分解时,很多教练员也大都因为类似原因没有进入到中、小学,也没有为现在我国中小学教练员不足及训练水平有限等情况做出缓解。
同时,各级教练员“固步自封”问题严重。在对浙江省各级教练员的培训情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练员没有参加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浙江省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教练员培训学习制度。这对教练员训练理论的提高及先进训练方法的掌握等很不利。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开展体育训练的最基本硬件要求。建立完备的场馆设施能为训练的正常开展提供积极的保障。我们在走访中发现,现在浙江省内各省级传统项目学校及各级体校在体育场地和设施方面还是不错的,基本达到了开展各项体育训练的要求。尤其各个大学的场地设施,相比要更好一些。场地设施的完备不仅保障了运动队的训练需要,也为我省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体教结合工作,深刻认识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向教育的回归。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协同。尽早成立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商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制定促进“教体结合”工作开展的政策措施。
在学生运动员管理上,教体两部门各司其职,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尚需要加强。目前的体教结合仅为教委部门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条件,在手段上大部分学校采用插班上课。体育部门提供能为学校争得荣誉的运动员,训练方式仍然是传统训练方式。运动员与过去相比,只是得到了一个名校的学籍而已。这种模式表面上看好像解决了学训矛盾,其实不然。学训矛盾不单单是硬件上的条件解决,它涉及到对运动员的培养理念、课程设置、训练安排等等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单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么简单。学训矛盾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浙江省现在提交结合合作层面主要局限于小学、初中的结合,中学项目设置较少,这就造成年龄衔接和队伍衔接梯队无法形成,造成了一些体育项目人才在输送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不能进一步提高。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可以优先选择一些区域内的优势项目,将项目的设置从小学、初中、高中体系化,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保障,争取早日建成一条龙式的培养体制。这样也带来了在升学方面的更多优惠,更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
教练员队伍建设是体教结合的核心问题。加强优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是竞技体育长久发展的保障。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竞技人才无论从初级还是到高级都植根在学校。这是造就美国体育大国的一大特色。在走访中,教练员水平参次不齐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教练员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教练员的岗位上还处于摸索状态,有的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建议在教练员的引进问题上应该向优秀退役运动员或者富有经验的教练员大力倾斜,建立一系列的培训等使其满足进入学校执教的条件。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各后备人才培养学校积极引进专职教练员,减轻现在教练员一人担两职的境况,从而可以解放教练员,使教练员可以全身心投入训练当中。对教练员的考核要与普通体育教师分开,建立科学的教练员考核体系。另外,在教练员的培训方面,应该建立一套长效的培训制度。组织有专业有实践的高级教练员定期对基层教练员进行培训,既传递心得运动发展信息,同时更新训练理念,普及训练手段,长期将提升体教结合在校教练的整体水平。
目前,在我国体育界创成绩、争锦标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它不仅表现在对竞技的奖励上,如上级部门对该运动项目的经费支持,同时与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在一起,如省运会、全运会都是各地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在这种理念下,主管部门更重视成绩而不是培养规律,导致虚报年龄、虚报资格、服用兴奋剂等行为,不利于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实践中应继续淡化锦标,注重科学选材,杜绝拔苗助长,将运动员输送率列入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之中,鼓励大家积极输送。把向上一级输送人才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
现如今仅靠国家拨款培养后备人才的单一经费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需求。在走访调查中,多家市体育局表示在经费上已经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但从被调查的学校了解到,体教结合学校在获得上级的专项经费的支持上依然是微乎其微,难以支撑。绝大部分学校的运动队的维持还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努力支撑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社会资本注入已成共识。但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在实践中还没有特别好的尝试。对于社会资本的引进现在还停留在短期的赞助为主的阶段。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引入利用还需要更大的创新。
[1]蔡耀洲.浙江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报,2008,(2).
[2]陈道裕等.“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1).
[3]安平.浙江省体教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5).
[4]张天峰.“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优化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
[5]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
[6]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7]祁社生,朱学雷.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体教结合”运作情况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研(上海),2010,(10).
[8]吴秋娟,于可红.影响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2004,(6).
[9]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改革试点初见成效[J].青少年体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