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亮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颜亮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对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旨在提高就业指导课实效性,把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关系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多份文件,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从高校角度来看,传统的季节性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顺利就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基于上述情况,我校自2008年4月起,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实践,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课程为依托,将学生生涯辅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使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起来,将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学生自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1.1 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出新的要求
从国家、教育部层面来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出新的要求。2007年,国务院国办发〔2007〕26号文件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同年,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的具体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文件),要求各有关高校“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咨询指导水平”“高校要加快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
1.2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提出毕业生就业由传统的“统包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一方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笔者曾经基于社会评价的视角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个体就业期待与医药卫生单位现实需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与医药卫生单位“招聘难”同时并存。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否充分就业,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学生评价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优劣,反映出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小以及高校高等教育的水平高低。另一方面,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过程涉及毕业生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目标设立全过程,它给毕业生带来了诸多困扰。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关键在于高校要参与到毕业生择业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1.3 高校课程改革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需要
学分制提供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习方案,追求学习的质与量的最大化的条件。大学生对学分的选择就是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选择,而知识结构的选择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迫在眉睫,旨在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目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有机结合,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从过去的毕业生就业讲座到大学生职业与就业指导一门课程,再逐步拓展到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课程,从一开始的选修课到目前两个学分的必选课,从一开始借鉴校外教材到独立编写具有医学特色的两本自编教材,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学校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化和规范化。
2.1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生涯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课程化为手段,以就业为导向,以全校学生管理干部为主导,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2.2 课程设计
考虑到90后学生的成长需求特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兼容性特点。此外,根据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内容教育,从入学至毕业,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具体设计是: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公共必选课,教育学生及早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及早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主流理论、医学生如何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医学生能力培养、生涯决策方法以及生涯规划书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在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公共必选课,指导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使毕业生能够积极就业、充分就业。课程包括医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就业制度与政策解读、就业形式与程序办理、求职途径探索、求职前的就业准备、面试与笔试、就业心理调适、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内容。此外,学校授课教师把就业实务中积累的案例和经验及时传递给学生,有利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对职业发展和择业就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2]。
2.3 教学方法
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除了理论讲授外,适当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实践探索,如案例分析、教育部职航测评、头脑风暴、互动讨论、人物访谈、社会调查、求职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取得教学效果最大化。
2.4 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目前,职业生涯与发展课程采用课后作业及职业生涯规划书考核形式;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采用课后作业及试卷开卷考核形式,由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统一阅卷,成绩计入学生最终成绩单。此外,该课程成绩还纳入每年学生的评先评优综合测评中,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5 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实行课前集体备课、课堂精心授课、课后辅导答疑的“三体”授课模式。每堂课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分,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任课教师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学校对造成教学事故、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不再安排授课,以确保教学质量。
3.1 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但是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学生开始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自觉地将目标规划转化为行动,增强了学习和实践的目的性,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学生对就业课程的评价表上,我们发现有90%的学生赞同开设这两门课程,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其中一年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表示非常欢迎,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前景特别关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后,觉得受益匪浅,提出课程安排应提前。于是自2012年起,学校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本科五年制的大三阶段、本科四年制的大二阶段开设。
3.2 第二课堂取得成效
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各院(系)紧密配合围绕第二课堂开展针对性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学风,提高就业技能。学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之星评选、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会、就业简历大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校近95%的在校生参与职业生涯网上测评,共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上万份。近6年来,学校获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优秀奖2人,获江苏省本科组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2人,省本科组十佳规划之星6人,省市各级比赛中其他奖项20余项。
3.3 就业率与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高
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3年来,学校应届毕业生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等不靠,积极就业,就业率始终在95%以上,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经调查,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在全国14个省市和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地方与部队医院、医疗设备公司从事相关工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后劲足、爆发力强的特点,在职业能力方面给予了较高评价。
3.4 促进就业工作内涵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使学校的就业工作由传统的市场开拓、事务办理转向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养成并重的发展道路。在教学工作中,就业指导中心及各院(系)辅导员加强了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身份的认同,促进了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校经常开展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培训,邀请校外专家对主讲教师开展业务培训,鼓励授课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资格证书。目前,学校学生管理队伍有60%的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师资队伍正在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3.5 就业教学成果显著
2009年,学校组织授课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教学难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2010年3月,教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用于当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材编写上,学校选择了教育部推荐的第二种方案,即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分成两本书来编写,并制作教学所用的配套PPT。2010年,两本自编教材分别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颁发的“2010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和“2010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同年,“医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打造精品就业教育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4.1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育部教学〔2012〕11号文件“加强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的要求,从制度上规范、保障从事就业指导教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台有关职称评定文件。结合教学课程实际需要,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教研室教师按专业教师管理,负责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兼、聘多种方式,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校外专家、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人员充实到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4]。鼓励各院(系)积极建立本院(系)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集体调研、讨论、备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4.2 创建精品课程
根据新形势需要,学校应加快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考核、优化教师队伍、修订课程教材、开展教学研究等,通过走访、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国内外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学经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创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案例编写、教师培训、学生实践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4.3 规范教学过程,提高课程实效性
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学生思想,联系求职择业活动等实际,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手段要进一步丰富,通过社会实践、职场人物访谈、专业见习实习、一对一生涯辅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职业沙龙等形式,增加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受政府关注、民众关切、媒体热议的今天,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越发显得重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对于高校办学、学生就业、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尚鹤睿.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195-197.
[3]王晓静.高校就业指导课运用行动导向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2):153-154.
[4]郭永刚.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5-137.
G423.07
A
1671-1246(2015)07-0005-03
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课题“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研究——基于社会评价的视角”(2013SJD8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