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李素梅
英语写作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体现在考试中,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试的得分点。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说明,写作部分在高考英语考试中的赋分为25分,占据总分150分的1/6。
第二,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写作作为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之一,是一种语言的输出,也是我们学习预言的重要目的,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第三,促进其他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如果学习英语只停留在听和读的基础上,那么语言的掌握还没有真正完全内化。只有在足够听,读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说,写输出练习,才能检验学习者的预言掌握情况。而相比说而言,写对语言输出的精准度要求更高,并便于比较审视学习者的不足之处,常常进行写作的练习,有利于逐渐修正学习者的语言掌握上的弱点和缺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
当然,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不限于此,故而,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有这重大的意义,教师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
第一,我校地处英语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高中学段生源以乡镇学生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而在英语考试考查的多个项目当中,写作方面的水平远远未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一是满分率较低,平均仅为2.09%。这表明,我校学生在高水平写作层次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个空缺也提醒了教师在培训写作尖子方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二是零分率较高,占据了2.16%。这意味着仍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处于重重原因,无从下笔,成为英语写作上的特困生。而这部分也应当引起教师在对特困生写作培训的重视。
第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障碍和困难。影响学生得分的因素很多,其中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一,语言能力障碍。这其中包括篇章结构问题,行文语序问题,遣词造句问题,等,这方面问题是主要的问题。其二,心理障碍问题。对写作的害怕和恐惧心里,也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练习的主动性,和考场写作的信息造成严重障碍。
一篇文章能否写好,写前的审题和知识的铺垫十分重要。因而,每次的写作前,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审清题目的关键和核心,避免偏题或文不对题。其次,对学生所要写的话题进行知识和内容的铺垫,以及所需要用到的语言的提前输入和学习,包括必要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甚至是类似话题下的全篇范文,让学生有资料输入,以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前进行充分的指导,既能使得学生能明白何所言何所不有,有话可说,有戏可唱,同时也能是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用英文进行输出,是学生具备进行写作的信心,基本相信自己能够讲所想内容表达出来。
在进行了写前指导之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写作,而这时,教师的角色便是提供充分的语言输出方面的支持。因为在好的写前指导也不可能涵盖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方方面面。因而,教师应当巡堂,灵活机动地在第一时间为所需要的学生进行解惑和帮助。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及时扫除写作是的障碍,保持继续写作的一个连续性和连贯性,而不至于被中途的困难吓到而产生直接放弃的念头。
对于学生写出的作文,如何进行邂逅的批改和讲解,本文也做了新的尝试。其方法是:抽样批改20%学生的作文,并将学生所犯的较为普遍和共性的严重的问题和错误详细列出,归类,并结合高考作文评分的规则,一一展示,并随堂进行师生集体共同批改。之后,按照列出的失分点,安排学生互相批改,每位学生评改三位他人的作品。这种以师生共评为指导,学生互评为主的评阅方式,既能真实准确定位学生的共性错误,又能充分利用水平相当的同学见的写作材料,反复进行该错误的纠错和改正,能够较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定位学生的不良写作习惯,并注意进行扫清。
以上三个阶段的写作指导,在语言技能和写作基本能力层面上,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然而,练习阶段写得好的学生未必能在真正考试时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如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约20分钟)内,写出一篇高分的作文,除需要整合各阶段所学习到的写作技能外,更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限时的严格的应试写作的指导,排除非语言技能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时间的分配,书写是否工整,粗心马虎,低级错误等。
应试写作由于命题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发挥写作的空间。因而,鼓励学生进行日常的写作,养成勤写勤记的习惯,是对写作训练的一个良好的补充。作为日常写作,本文尝试的做法是,提供半开放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并且字数不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一个方向,指导写作的大致内容,又不至于框定所有的写作内容。学生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写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和观点,逐渐地培养,用英文表达自己观点,而不是复述或翻译他人的观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写,去弄清楚如何写,并对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感到欣慰,以获得持续不断的写作动力。
本文作为写作指导的一个初探,分析了本校高三学生的写作现状,遇到的障碍,以及指导的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方法。然而,本文也存在其局限性。其一,学生成绩的分析不够详尽,过多关注高分层和低分层而忽略了中间层;其二,实验对象的广度不够;其三,对于所采取的指导策略,其理论依据和论证尚待加强。
作为该话题下的首次探究,本研究过程中,作者对该议题下的研究方法、关注点、切入点、论述过程等都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掌握,并为作者今后在该议题下的探究指明了方向。今后,必将在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争取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有所突破,取得更大的进步,为该议题的研究,论证和实践,做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