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 翟晓江
学生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音乐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艺术课程,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的完美结合,感染欣赏者,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学生通过音乐活动来感知音乐,用愉悦的心来体验音乐的美,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提高学生审美情操”的教学目标。
可是,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往往有部分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因而一些消极不良的学习现象随之产生,这样的学生时常表现出忧郁、孤独、厌恶、恐惧、痛苦等情绪反应。长此以往,这些不良的现象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使他们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或者造成生理机制的失调。如果这些现象不得以及时的解决,其消极的情绪势必会引起儿童的心理机能或者是生理机能的病变。因此,了解学生对音乐课堂学习兴趣产生差异的相关原因,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多年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经验,使我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如下的归纳。
文中所说的特殊学生是相对于学生群体自身来对比,音乐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三类群体。
第一,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课堂教学中,这类学生有的因为对学习内容感到困难,或因为不自信,或者表达能力有限,使教师常常忽视他们,他们常常是课堂教学的配角,所谓“精英语言、弱势失语”是我们课堂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第二,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这里包括两类学生,一是身体发育有障碍。二是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比如,多动症、轻微自闭,还有言语失控症等,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并不少见,他们有心理障碍。
第三,音乐听觉先天不足的学生。这是音乐学科特有的一类人,他们有的在别的学科很出色,有的性格开朗,学习认真,有的甚至很聪明,但在音乐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教学中音乐教学存在弱势群体,这将产生教育的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直接影响社会向和谐文明社会迈进。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会受到特殊群体的制约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有可能将来就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那部分人,因而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群体,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现有的教学体制注定了我们的教学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才能使教学更精彩。比如,各级各类的评优课,老师们竭尽全力地要展现学生的优秀,动情的发言,精彩的表演,而那些不能迅速地领会教师意图,不能用“准确的”的语言发言的学生在这种教学课堂中必然是有差异的学生群体。
第一,情感关怀,肢体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中多给他们鼓励,多给他们微笑,多给他们耐心,多给他们宽容,还有,记住他们的名字,亲切的呼唤;比如,拉拉手,蹲下来说话、邀请他做自己的舞伴等,当你把尊重、平等用情感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第二,更多关注,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特别对于课堂中的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对成功和失败都表现更敏感。我们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第三,提出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学习任务。事实上,课堂中的特殊群体最缺乏的是自信心,因为他们的能力相对来说要弱一些,挫折感要强一些,如果给他们太高的目标,那他们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第四,作学习,淡化个人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常有学生不愿参与,关键的是他害怕自己不行,害怕别人的目光,而小组合作则可淡化个人的音乐能力。教师首先可以做“政策倾斜”,在合作前,提前给好学生提要求,要求他们在活动要关注稍弱的同学。
第五,话语权倾斜,适时适当“偏心”。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气氛,防止冷场,总是把问题请思维灵活者来回答,弱一些的学生只是旁观者、失语者,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心理会造成障碍。我们应该在课堂中把话语权交给稍弱学生,甚至向稍弱学生倾斜。
新课标的评价强调:评价的内容应从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强调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是区别强势和弱势的主要评判标准。
第一,开放性评价。要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在目标、内容、形式方面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第二,自主性评价。比如,自己选择内容、自己选择难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价等。
第三,趣味性评价。为了让学生能从评价中感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可采用多种趣味的方法进行评价,减轻弱势学生的心理压力。
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美国当代名师罗杰斯说: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我们不能忽视课堂中的特殊群体,我们有责任去挽救这些处于边缘的孩子,要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照样绚丽灿烂、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