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龙
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对我国应急产业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并要求“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布局、指导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这一主要任务的提出将有效促进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良好布局,实现产业链整合,推动我国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有利于培育优势应急企业。建设应急产业集聚区,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有利于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应急特色中小微企业发展。产业集聚,便于国家重点支持骨干应急企业,加速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应急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有利于整合打造应急高端产业链,利于应急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协作,优化产业链,为中小应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有利于提升应急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应急产业集聚区,汇集应急产业高端要素,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建设着眼于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开放运行、多学科融合的应急科学研究平台,有利于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为我国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同时,产业集聚发展也为推进应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有利于推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产业要素比较分散,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产业要素汇集,有利于整合应急产业资源,扩大生产要素效能和创造力,提高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实力的应急产业区域集群,有利于尽快在应急产业优势领域、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上实现突破,促进应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总体情况。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要素较为分散,缺乏国家级产业集聚区,还处于部分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阶段。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与应急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目前,由国家层面主导建设的应急产业基地主要包括2009年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和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在东莞松山湖建设的中国紧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发展,广东省、安徽省和重庆市等有关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不同层级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推动本地区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了应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应急产业主要聚集区分析。
1.长三角区域应急产业集聚情况。长三角区域应急产业是以安徽省为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安徽合肥、江苏徐州、浙江乐清等地。安徽省将应急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市国家科技示范区中央核心区内建设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致力于打造应急产业产品制造中心、技术中心、展示中心,推动产学研结合,搭建应急产业综合服务支撑体系。江苏徐州市作为国家重要的重工机械、煤能源产地,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主要围绕矿山安全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安全科技产业、安全科技服务集聚。
2.珠三角区域应急产业集聚情况。珠三角区域应急产业是以广东省为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广东省在东莞市,与中国应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合作在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应急产业基地。产业基地主要功能包括救援装备研发与制造,救援装备展示与交易,以及救援物质储备与配送,预计产值63.5 亿~83.5 亿元、创造利税12.6 亿元。[1]此外,广东省率先成立了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积极搭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平台,架设企业间的交流协作平台,推动行业自律发展,大大加快了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进程。广东省应急产业相关企业主要生产疫苗、药品、应急发电照明等中小型应急救援产品和针对终端消费者的应急个人防护用品,产品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 个子目录的60%以上[2]。
3.西南区域应急产业集聚情况。西南区域应急产业是以重庆市、四川省为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绵阳、广西南宁等地。2009年,重庆市与国家安监总局联手打造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基地主要功能包括产品制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急培训演练。截至2014年,重庆市已经形成较为健全的应急产品生产体系,自主生产100 多个品种的应急产品,年产值约40 亿元[3]。四川绵阳市于2011年开始建设国家防灾减灾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处于绵安经济走廊和新北川重建区域的枢纽地带,是绵阳科技城产业带和绵阳高新区建设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防震救灾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保护、工程机械等产业,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00 亿[4]。
(一)应急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整合相关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由于目前国家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产业集聚发展缺乏国家顶层设计,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处于地方自主发展阶段,导致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协同发展不明显。
(二)区域应急产业集聚呈现同质化竞争。应急产业集聚应该依据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应急产业集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应急产品制造方面,缺少围绕应急产业高端要素形成的集聚区,在检测预警、预防防护、应急服务等方面尚未有突出的产业集群出现。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应急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投入产出周期长,导致企业科研投入较少,导致科研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应急关键技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同时,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导致一些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形成生产力。
(四)缺乏示范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门槛较低,从事应急产业的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服务能力强、具备品牌优势的应急产业大集团、大企业,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一)制定国家应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尽快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加快制定我国应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是要充分调研,摸清产业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明确应急产业“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提出应急产业“十三五”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二是针对全国应急产业不同的产业基础,科学划定应急产业区域发展布局,宏观指导全国应急产业布局,引导相关产业要素集聚。
(二)加快推进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是应急产业集聚区,是应急高端要素汇集之地,是应急产业重点项目布局优先集中之地,是应急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选择产业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5]。可考虑在应急产业要素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应急产业国家示范基地,推动国家应急产品装备生产制造、应急技术研发转化、应急服务蓬勃发展,打造区域性应急产业链。
(三)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应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和资助资金,设立“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基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应急基地土地保障机制,有关地方政府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充分考虑保障集聚区用地需求,建议符合集聚区规划的项目可按供地政策优先供地,集聚区项目新征土地可按分批次用地方式单独组卷报批。
(四)拓宽应急企业融资渠道。一是鼓励设立和发展应急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应急产业。二是鼓励应急企业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通过发行债券、信托产品或采取资产证券化、资产股份化等方式融资。三是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优先支持中小型应急技术企业,推动成果转化。四是顺应网络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动构建应急产业众创空间,鼓励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新兴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应急产业发展。
(五)创新应急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集聚区投资建设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激发应急产业大众创业,加快基地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动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设,支持社会各类资本采取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模式)、BT(“建设—移交”投资模式)、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投资建设集聚区基础设施。
(六)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对于基地内率先开展试点示范的重大科技项目,优先纳入当地重点督导的高端科技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录,建立常态化的协调联动机制,开辟项目审批、土地调规变性等绿色通道,加快项目推进落地;加大对产业基地内创新型企业的持力度,在关键装备研发、首台套应用、产品标准制定方面给予支持。
[1] 东莞松山湖建立中国紧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EB/OL].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http://www.csein.cn/news/detail_753.shtml.2011,10
[2] 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EB/OL].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http://www.aqsc.cn/101813/101946/276426.html.2013,3
[3] 未来5年重庆应急产业产值要达到1000 亿元[EB/OL].重庆日报网,http://www.cqrb.cn/xinwen/gundong/2015 -01-26/355099.html.2015,1
[4] 四川省绵阳市编制了防震减灾科技产业园[EB/OL].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http://www.csein.cn/News/Detail_755.shtml.2011,10
[5] 魏际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