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萍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0053)
德育渗透是指教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品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按照各专业学科特点,挖掘其德育内涵,促使各专业学科同德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1]。
作为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我们为社会培养医药人才,要求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为达到培养目标,在校期间除了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医药知识外,还要加强理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其中,在专业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药剂学是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或其他有关处方规定,研究如何将原料药物制成适宜剂型的生产技术和理论,以及根据医师处方和临床需要合理调配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药品不是一般商品,在治疗疾病时,由于药品的质量问题或使用保管不当,会导致疾病延误治疗,进而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学生在学习药剂学时,不但要学会剂型的生产、使用,还要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工作负责,对人民健康负责,具有良好的医药职业道德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背景下,学生现况令人担忧,如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追求物质享乐、怕吃苦、学习主动性差、组织纪律性差等。这需要教师不但在基础课上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将德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阶段,自始至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就必须先具备这样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背景知识,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有意识地将这种人格与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专业课教师更要重视德育,在传授专业知识时,结合教学和实践内容,找准切入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起到深刻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无不具有道德的力量。”所以专业课教学也应当被看作是德育渗透的载体和重要渠道,德育渗透也是专业课教师的神圣职责。
药剂学绪论中讲授药品标准时提到了药典。药典是一个国家药品标准的法典,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就是我国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对世界文化进步有着举世瞩目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发现了青蒿素,因其能有效治疗疟疾,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实例的列举会让学生在激动感慨之间,油然产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热爱,加强民族自豪感和继承发扬祖国医药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专业的精神。
《药品管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单位、个人必须遵守的法律。2006年发生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的假药案,是因为违反有关规定,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假冒药用辅料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最终导致多人肾功能急性衰竭甚至死亡病例发生。通过分析此案例,学生知道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药剂学中讲授注射剂灭菌法时,经常引入一个实例,即欣弗事件。依据《药品管理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出的克林霉素注射液,患者用过后出现死亡事件,其主要原因是违规生产,灭菌时间和温度达不到规定,导致注射液热原检查和无菌检查不合格。
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学生不但认识到药品质量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平时的实践课中,学生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及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品制备和质量检查,自觉养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因此,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授课内容和特点,从专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及劳动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如同仁堂有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古训也适用于药剂学教学。如药品生产中,配料岗位配料时无论原料价格如何,都要称量准确,生产操作时无论如何繁琐,都不能省人工,要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来进行生产。要讲究职业道德,保证向人民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
药品生产需要一个班组共同完成。我们模拟职场环境,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指定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共同完成某一剂型的生产任务。在分工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在不同剂型药品制备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设备,包括粉碎机、混合机、制粒机、压片机、包装机等机器。在使用前,教师都会详细介绍安全操作规程,但往往难以引起学生注意,最好用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告诫学生。如某实习学生在药厂实习时,因违反操作规定,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清洗粉碎机,粉碎机“启动”按钮无意中被触到,粉碎机突然启动,切掉自己的一只手臂;又如某药厂一名工人,在注射剂热压灭菌时,由于违反操作规定,造成灭菌柜被灭菌药品冲出,导致玻璃瓶爆炸而造成伤害事故等。另外,在讲授药品粉碎基本操作时,告诫学生工作时要注意劳动保护。因为药厂前处理车间在粉碎药品原料时,药物细粉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尤其是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由于不注意劳动保护,体内会吸入大剂量药物,从而产生药理作用。通过这些实例,向学生渗透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效果非常好。
当今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学生将要从事的医药工作更需要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中很多中职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较大,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药剂学教学中,需要结合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所做出的成绩和爱岗敬业的事迹,激励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求知欲,自觉学好各门课程。另外,在药剂学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在颗粒剂生产实践课中,采用行动导向的任务教学法,首先提出工作任务,带领学生分解工作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设计任务实施方案,对方案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合理方案,并用实践去证明方案可行性;由于事先每位学生都有任务分工,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很激烈,对优胜的学生或小组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学生从中得到学习能力的锻炼,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逐步得到加强。
作为医药类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要直接与药品、患者打交道,这就会涉及到一些行业规范,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格外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纪律和规范的重要性。例如,每次药剂实验结束后要清洗仪器设备,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清洗不干净或不做值日就悄悄溜走。我们在实训车间生产药品实践课中,为了与药品生产企业零距离衔接,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工作结束后必须要进行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由质检员(由学生担任)和工艺员(由学生担任)检查合格并签字后,再给设备换上清场标识牌,之后才能离开。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步有了纪律规范意识,并且培养了劳动观念[2]。
药剂学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设计,必须围绕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目标,进行有目的地展开和深入。同时,德育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3]。
德育渗透要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充分依托教材,遵循其在教材中的特定位置、层次和地位来具体安排,遵循学科教学规律,随着教学进度逐步深入。德育渗透不能将专业课变为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不能急功近利[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教师专业课讲授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线,但不要忘了适时、适当的鼓励,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毫不吝惜地对学生给予赞扬、鼓励,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做好药剂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药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结合药剂学教学内容和医药行业相关职业标准,挖掘德育因素,并且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杨丽娟,胡洁,尹晓琳,等.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J].职业与教育,2009(14):77-78.
[2]杨淑艳,郑中华,钟秀宏,等.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30(1):56-57.
[3]蔡惠芳.浅谈专业课教学中的课堂德育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41-142.
[4]王晓宏,魏荣.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探析[J].医学与社会,22(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