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施纪红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负责的电子学科最大的比赛之一。比赛内容涉及应用电子、自动控制、无线通信、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等多领域;比赛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电子基础知识与设计调试能力的掌握程度、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与应用情况,以此引导各类学校对学生创新应用、团体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进电子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1]。
电子竞赛中学生反映出的思考不全面、动手能力不足、沟通不和谐及竞赛结果的不理想,均暴露了以往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不合理与教学内容的不完善。
1.1 竞赛中学生思考不全面,表现在针对单独的比赛要求能设计出相应的电路,但却不能整合,只能将每部分电路死板地堆砌,结果导致设计的电路繁琐复杂、安装调试困难,最终出不了效果。反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缺少综合项目的训练。
1.2 竞赛中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表现在PCB 设计中,布局不合理,不能考虑后续安装要求。电路板焊接质量不高,出现故障后不能有效排查。反映教师平时上课注重学生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缺少电路板实际设计与制作的练习,特别是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机会很少[2]。
1.3 竞赛中同学间的分工不明确。有些小组,有人闲、有人忙;有些小组成员间缺少沟通,导致电路无法合理对接。有些小组没有主心骨,出现分歧后不能决断,坐以待毙。反映出平时实训中教师主导多、包办多,一旦出现问题习惯性依赖老师去协调,喜欢单兵作战,以自我为中心。
1.4 竞赛结果不理想,表现在校级比赛学生不愿参加,而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的能力又不够,最终各种比赛的参加率和成绩都不理想。反映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外的训练不够,好高骛远。
针对电子竞赛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对现已实施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支持、鼓励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改革。
2.1 根据竞赛要求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做”的要求
竞赛的基本流程是制定方案、选择元器件、设计电路、编写程序、制作PCB 板、焊接、调试电路、测试参数、撰写报告。这是电子产品从顶层到底层设计的过程,但是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我们设计了一个从底层到顶层的培养过程。我们在第一、二学期的电学基础课中,通过一个个实际可见产品的焊接、组装、参数测量、调试、完成学生电学基础知识点与单项技能点的培养。通过实践,学生识图、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的焊接组装调试与错误的排查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三学期,将C 语言、单片机、PCB 设计等课程进行整合,通过4~6 个项目完成学生简单电路的编程能力、器件选择、PCB 设计与制作等能力的培养。第四、五学期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新技术、新器件的介绍与应用,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ARM、FPGA、自动测试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等新课程。第五学期最后设计了一门综合实训课程,参考竞赛的流程,规定学生在三周内独立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并提供相应的报告。
2.2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实验教室完成“教学做”。教师课前下达任务书、布置每个项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上教师通过任务的开展与实施,检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查缺补漏,课堂的重点放在做和评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技能;课后设置拓展任务,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进行思考与改进,最后完善相应实训设计与报告。
根据项目特点,我们将课程中项目的实现分成实物制作与利用计算机虚拟实现两种。初期简单电路全部采用实物制作方式。因为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欠缺,在接触电子学初期,通过实物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器件、电路、测量的概念,更好地去理解电路,并且可以练习学生的焊接、仪器仪表的使用。在后期单片机等复杂电路的设计中,更多地借助EDA 技术和实验开发板开展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项目中先利用虚拟元器件搭建电路模型,仿真结果,然后下载到开放板进行调试。但最后综合实训课程中要将两者结合。学生先利用虚拟软件完成电路的系统设计与仿真,在仿真正确后进行PCB 板的设计制作、元器件的焊接,最后进行调试与检测,从而真正掌握电子产品设计与实现、制造的全过程[3]。
2.3 建设开放的实训平台,加强教学
支持保障
要在电子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仅仅利用课堂内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为此我们建立了数字化智能创新训练平台与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资源;通过成立电子社团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电子学习氛围。
2.3.1 建立数字化智能创新训练平台
我校从2012 年开始实施“导师制”的班级管理方法,即学生一入校,即为学生安排了专业学习的导师,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学生电子竞赛的全员全程化培养方案。“全员”即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全程”是指学生在建立的数字化智能创新训练平台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方案论证,硬件、软件设计,元器件选择,组装制作,调试测试,排除故障,做出样品到撰写设计报告的全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导师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时对学生的进程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学生也可以及时向导师就项目的进展进行反馈。同时平台提供历年的电子竞赛样题、工业案例库及相关电子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也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2.3.2 建立开放实验室
学校设计开发了学生专用的24 小时开放性实验室。在开放实验室里设置了信号发生器、数字与模拟示波器、万用表等常规实验设备,配备了电脑与网络,根据导师的推荐还可以租借单片机、嵌入式开发板等设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了他们的创新项目。
2.3.3 成立电子社团
一入校就在新生中开展电子社团的介绍,鼓励大部分的学生加入电子社团。根据学生能力,将社团分成初中高几个等级。在初级阶段主要是简单电子产品的组装焊接,锻炼学生的阅读电路、焊接电路、组装电路的能力。中间阶段是电器维修,锻炼学生的差错、调试、维修电路的能力。高级阶段是创新设计、学生创新设计一些小项目小制作或者参与一些教师的教科研、企业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制作能力。在社团中采用传帮带的形式,以老带新,高年级的指导低年级的,技术强的帮助能力弱的。
2.4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2.4.1 学分激励
根据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长短,完成项目的多少可以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
2.4.2 以赛促学
在校3 年分别开展焊接大赛、装修调大赛、PCB 设计与制作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创新大赛等等。其中电子创新大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选题以创新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要求项目来源于学生的日常发现与发明创新。近几年的创新项目中最突出的就是智能门锁、智能窗帘、智能衣架、无线监控等智能家居主题。通过数字化智能创新训练平台的使用,既保证了学生探索的自主性,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减少了弯路,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院级比赛选拔优秀的学生去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提高学院的竞赛质量和获奖等级。
3.1 近三年来举办了各类电子竞赛15 次,参与学生达200 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竞赛12 次,获奖10 次。在近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比例有了提高,省级大赛的获奖率与名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3.2 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风有明显好转。通过各类竞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焊接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件件成功制作的作品,让学生找到了自信。电子创新大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一些学生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项目变成了现实。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风有了明显好转。
总之,电子竞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推动了电子专业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又将提升电子竞赛的层次,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1]李震等.电子设计竞赛对电子类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促进作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电子教育,2014(1):60-61.
[2]莫琦.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2):65-66.
[3]戈田一,摆银龙.基于电子竞赛的职业院校电子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4(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