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胡以芳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歌唱乐器的塑造应遵循发展的规律
王 静,胡以芳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歌唱乐器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塑造时更应该从本质上探寻它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损害歌唱乐器的发声质量。因此在学习之初,首先要了解歌唱乐器的生理构造和发声原理;在此基础上,训练时依据科学的歌唱方法针对不同的歌唱个体,遵循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一步步塑造能发出优美声音的歌唱乐器,使歌唱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歌唱;心理因素;发声原理
关于歌唱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于人情感的变化而产生的,如在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乐记》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这部专著集儒家音乐美学之大成,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乐本》篇中,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认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大意为:艺术的起源大概是由于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人的情感变化是因事物的变化,因事物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形成了声音,声音的变化有其固定的规矩,形成高低抑扬、有节奏的音调,才能称之为乐。由此可看出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然而坦诚的心理语言。目前国内的歌唱类型有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出现的新形态如民美结合、民通结合等。这些歌唱方式有其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价值,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美好的享受。那么,我们学习歌唱不仅要有声音天赋还要符合人们听觉的审美标准,这样才能表达歌曲的情感,架起人们情感交流的桥梁,用歌唱的乐音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
歌唱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提高技艺且形成了规律,尤其是专业人士的不断探索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但近年来,在高考音乐这一块出现了令人痛心的无奈情况: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几方面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及物质文明的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在不断地日益增加,人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心理认识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何况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直接给予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积累知识技能,为将来提供保障。因为艺术学校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这就使艺考的学校成为人们考虑的一条捷径。并且如今的歌唱形式和歌唱平台非常之多,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快男超女》以及各个地方电台和文艺组织的各种选秀活动,都大力地推动了歌唱事业发展,使得歌唱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莫生的技能。只是人们往往歌者最终取得的成绩,而忽视了歌唱的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正确的歌唱态度和长时间的音乐积累,才能使人体乐器发出美好的声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拔苗助长,将会损害乐器发声的质量或者给乐器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如有一些学生有声带漏气、声带挤卡、压喉头等问题,给歌唱造成了阻碍,限制了发展。究其原因又是如何造成的呢?现在的艺考生学习声乐时间有限,无法进行系统的声乐训练,老师也希望尽快拔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满足大家的期望。在这种急功近利,快速出成绩的思想下,谁还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呢?造成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给以后的声乐学习留下了隐患。
因此,我们学习歌唱时不能超之过急,在了解歌唱乐器的发声特点和原理的前提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稳步提高歌唱技能。
歌唱的发声与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它是人体发声器官和相关机能部分根据大脑的指示进行具体的改造运动,它需要的气息量和共鸣较多,产生的音量较大,音质更丰富,能完成许多难度较高的发声要求,使人体乐器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现代的声乐发声方法是几百年来音乐家们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结果,是较为科学的发声技能。学习歌唱首先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歌唱的发声一般由三个部分的功能共同组成:呼吸运动、发声机能器官、共鸣腔体的运用。
歌唱的呼吸运动是歌唱的源动力,有好的呼吸才能有好的歌唱。我们平时说话的呼吸较浅,而歌唱呼吸因为乐句较长、音域起伏较大,需要较多气息的支持,一般歌唱运用的是胸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是气息通过口、鼻、气管、支气管到达肺部。肺部的扩张不仅使连接它的横膈膜得到扩张,同时也带动了两肋以及腰部肌肉群的扩张,然后通过小腹和横膈膜的收缩对抗给予歌唱“源”动力和能量保证。整个呼吸运动的训练要先慢后快、稳中求进。首先,身体站直,胸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脚分开大约与肩同宽。其次,可以先训练只用鼻子吸气,像闻花香一样自然放松,体会气息吸入的状态,然后逐渐训练口鼻一起吸气。注意吸气时从上到下的通畅感觉,呼气时气息在横膈膜下沉和腹部的收缩对抗中慢慢呼出;最后由慢到快训练,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发声提供有力的呼吸支持。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歌唱发声的机体构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发声器官由喉咙、声带、周边肌肉和喉头软骨组成。在我们脖颈前部中央,有一突出的喉头,又称为喉结。男性喉结较大,突出明显;而女性喉结较小不太明显。我们吸气时,喉头自然下沉,喉咙随着打开,这个空间是歌唱共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带在喉头里面,是两条韧性很强的韧带,左右并列。声带中间有空隙,称为声门。一般不发声时,声带放松声门张开;发声时,声带在它周围的肌肉和软骨的作用下,能够自由的合拢或拉紧,尤其是发出强烈的高音时,声带闭合越紧。喉头软骨在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学名称为会厌。当我们喝水或吞咽食物时,会厌本能地盖住气管,避免事物进入气管。我们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在歌唱运动时,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送出去[1]。
我们呼气时,气息通过喉头使声带振动,产生基本的声音,人体通过调节气息的对抗和共鸣空间的运用,使声音做出强弱、大小的变化,形成基本的声音状态。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声带和发声器官构造的不同,产生的音色和音质也会有所不同,在学习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科学的分析训练。
人的声带发出的音量是很小的,必须通过共鸣腔体的共振扩大音量。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年代,对歌唱家的基本要求是不论声音强弱大小,都要穿过乐队,把歌声清晰地传到观众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歌唱的共鸣不仅能扩大音量,还关系到声音色彩和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这就使人们对共鸣腔体的运用越来越重视。
共鸣腔体一般包括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2]。口咽腔共鸣包括喉咙、咽部、口腔和舌根。口咽腔是离声带最近的一个腔体,它上联头腔,下通胸腔,是歌唱共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共鸣腔体中较大和调节最为自由的腔体。它的运用能扩大音量,协调音色,同时也是我们吐字、咬字的重要部位。在训练中可以通过打呵欠体会口咽腔的张开。
胸腔共鸣指声带振动激起气管内空气振动而传送到肺再扩及整个胸腔引起共振产生的,整个共鸣包括横隔膜以上至气管顶端的整个胸区。胸腔共鸣音色低沉、浑厚。一般发低音时,手平放在胸部会感觉到明显的振动。
头腔共鸣包括软腭以上的鼻咽腔、鼻腔及窦腔部分。因头腔共鸣紧靠头骨,共鸣声音有金属色彩,使声音明亮、辉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一般闭嘴哼鸣,上面部会有明显的振动感。注意训练时头腔共鸣与鼻音的区别。
我们歌唱时,如没有头腔共鸣的润饰,声音干硬笨重;缺少胸腔共鸣的支持,音色则显得虚浮,因此,歌唱需要三腔混合的共鸣,只是在不同音域运用共鸣的比例会有所差异,应根据实际训练情况进行比例调节,使歌唱乐器发出优美的音响效果。
我们的歌唱发声与平常的说话发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是改变“自然”的说话发声方式,经过科学的训练形成“自如”的歌唱发声状态。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应稳打稳扎,稳中求进。每一个学习步骤,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慢为主,先慢后快。比如说呼吸的练习,先慢吸慢呼,体会身体的状态,熟悉后再逐步加快速度。对于每一个音也是如此,先找好声音搭气的感觉,延长时值练习,再慢慢进行多音训练,稳固后再进行下一个音高的练习。尤其是换声区的音高过渡,声音的真假声比例变化一定要稳步细致地打好基础,不能粗糙的一带而过,为整体的通畅连贯做好连接准备。我们的歌唱学习就像建设高楼大厦,每一步添砖加瓦的稳实和牢固都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质量和寿命。因此,在学习的最初要摆正学习心态,不可急于求成,俗话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歌唱学习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徐徐图之。第一,在建立稳固的中声区发声基础后,逐渐向两端的低声区和高声区扩大音域,注意在短时期内不能盲目地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是对高音的盲目追求,会造成发声机能的疲劳和伤害。第二,发声训练从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平稳过渡。如音程由二度、三度、五度再到八度音程的练习;乐句由短到长、由慢到快的练习;母音逐渐增多的练习等。这样的训练使歌唱机体逐步增强协调能力,减少音与音之间转换的滞涩感,使声音线条圆润而流畅。第三,歌曲的选择应由小到大,针对实际的训练程度选择合适的歌曲,不能一味求大求高。许多人为了得高分,选择一些不符合自己实际的大歌,造成了声音挤卡或喊高音的现象,这是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能,选择难度超出自己能力的歌曲会出现的结果。长此以往,会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给声带造成损害。我们的歌唱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慢慢积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未来的发展。
由于每个人发声构造的不同影响了声音质量的不同,有美声和民族之分,也有高低音域之别,但是人们对美好声音的追求是一致的,故不论何种唱法,何种声部都应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有通畅的共鸣运用,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以及丰富的歌曲情感体现。与此同时,每个人又有嗓音条件优劣之不同,也有悟性与勤奋之影响,因此,在学习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学习阶段中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是因为歌唱乐器与其他乐器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手脚一弹一踏就响的乐器,它需要人身体各个发声器官的协调与配合,只能靠听觉判断正确与否,具有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每一个个体都应区别对待,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在科学辩证的原则下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总之,在歌唱学习中应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根据学生的歌唱条件制定学习计划,逐步完善人体乐器的歌唱能力。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J616
A
2095-4654(2015)09-0157-03
2015-06-28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科研项目“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诗乐结合的研究”(2014sk035);“皖北传统乡土艺术资源的现代价值转换研究”(2014sk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