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会
(浙江省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内科护理学“急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
时会
(浙江省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就内科护理学“急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章节,结合护理专业理论教学特点和岗位需求,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内科护理学;脑出血;说课设计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出血病人护理成为内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是内科护理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护理多元化、护理服务产业化背景下,护理服务市场需要多元化护理人才,而人才培养只有与生产力和社会供求相适应,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1]。笔者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工作多年,发现“急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章节教学内容抽象,对症护理临床应用性强,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难以培养临床需要的护士。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进行了如下说课设计。
1.1 教材选择与处理
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教材第九章第三节“急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授课时间2学时。本章内容编写立足于中职生特点,虽然重点内容讲述较详尽,但病因病机、康复锻炼相关内容较少。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危急重症,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特征,因此,此节课内容不可忽视。脑出血病人术后康复情况及其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能否尽早开展康复锻炼,而教材中康复锻炼相关内容的缺失使得其实用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教材做了“一增一减”处理:增加临床实用性强脑出血康复锻炼指导,缩减蛛网膜下腔出血内容。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临床特点,确立本次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病人身体状况。(2)技能目标:学会为脑出血病人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进行准确的康复宣教。(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医者救人”的神圣使命感。
1.3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脑出血病人的身体状况、护理措施。(2)难点:脑出血发病机制,脑出血病人的检查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笔者的授课对象是我校2012级“3+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他们来自全省各地,活泼好动,富有青春活力,且护理学基础、解剖学、药理学知识扎实,渴望有更多动手机会。虽然未入职场,却已做好服务病人、奉献社会的准备。
结合学生学情、教学重难点,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将本节课内容设置为一个教学项目,并分解成4个小组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启动学习。课前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准备,由小组长抽取任务,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建构主义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问题。本节课利用校内附属医院的有利教学条件,安排学生分组完成脑出血病人的接待、护理任务,引发学生好奇心,使其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项试验,人类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合作式探索,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多问题中心建构式案例教学将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模式变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即在案例教学中,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寻找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2]。因此,笔者将本节课设计为90分钟,先后在校附属医院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
4.1 课前准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积极的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课前教师与医院取得联系,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其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资料收集(如查阅病例、了解解剖学中脑血管有哪些特点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准备。设计意图:课前学生开动脑筋,收集资料,体现“先学后教”教学理念。
4.2 情境设疑
新课开始,校附属医院来了一位脑出血病人,教师带领学生迎接其入院。设计意图:利用病人入院的真实情境导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迅速融入护士角色。
4.3 课程内容
4.3.1 迎接病人,跃跃欲试 第一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迎接病人,签入院告知书,用轮椅送病人至病房,测量生命体征,进行护理体检、评估身体状况等操作。学生在本环节运用所学知识,合作解决情境性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3.2 专家引导,真人探秘 脑出血检查治疗是本节难点,第二小组学生研究病史、讨论病情,并邀请医学专家答疑解惑。本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初尝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突破教学难点。
4.3.3 回归课堂,案例呈现 由第三小组学生将病人的病史资料整理如下:李先生,男,65岁,两周前突然头晕,右侧肢体活动无力,意识不清。急诊CT示“左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以“脑出血”入院。现病人经治疗后病情平稳,由上级医院转入我院继续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烟酒嗜好40余年,每日吸烟20余支,饮酒半斤。护理体检:T:36.8℃,P:86次/分,R:20次/分,BP:145/85 mmHg。意识清醒,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双肺无异常。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角膜反射、咽反射等存在,右侧巴宾斯基征(+)。设计意图:归纳整合病人资料,梳理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接轨。
4.3.4 探究病因,我是主人 情境设疑,教师提问:什么原因易导致脑血管发生意外?由第四小组学生使用PPT汇报其课前准备的材料——脑血管特点。本环节运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先学后教,让学生作为“小教师”展示成果,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破了教学重点——病因病机。
4.3.5 做中学,学中做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是每位护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本环节以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先讨论护理措施,再由教师归纳整理成表,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病房对病人实施发药、吸氧、检测病情、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让学生真正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4.4 课堂总结
教师收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里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用一系列考题进行本堂课知识的总结归纳。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考试动态,为将来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4.5 课后作业与延伸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是调整护理人际关系、调整护理工作者与社会关系极为重要的一环[3]。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笔者设计的课后作业是为脑出血康复期病人设计一套康复操,并让学生教会病人掌握做操要领。活动中,学生亲眼目睹肢体瘫痪给病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亲身体验到病人的悲哀与无助,而一起做康复锻炼操,会让病人感染到学生的青春与朝气蓬勃,重拾生活信心。课后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每周一次带领缓解期病人做康复操。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医者救人”的神圣使命感在活动中激发,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反思本堂课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亮点为:(1)在传统内科护理学课堂中学生处于“听、说、不做”的被动状态,而本堂课将课堂教学、校内附属医院情境教学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2)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亲临护理岗位,完成脑出血病人护理的4个子项目,先做后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脑出血病人,在交流和护理中体验脑出血病人的绝望与无助,激发学生强烈的同情心与渴望帮助病人重返社会的责任感。
本堂课的不足:床边教学,学生较分散不便管理,教学效果检测较难。今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前培养“小教师”方式帮助教师考核以弥补这一不足。
[1]杨芳.多问题中心建构式案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2-13.
[2]孙雯.“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5):46-47.
[3]姜小鹰.护理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G424.2
B
1671-1246(2015)11-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