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能 李少球
从唐代以来,广东已出现商品性的花卉生产。在全国常见的500多种花木中,广东占了80%以上,故素有“百花之库”的美誉。我国民间的年宵花市也最早在广东兴起,至今更是盛况空前。岭南盆景更早已蜚声中外,成为中国盆景领域中主要的一个流派。
“国泰民安,叶茂花旺”。随着经济的发展,花卉被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人们爱花、赏花、种花之风开始流行,花卉逐步形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各地城乡种花的专业户和花店花档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90年底广东花卉种植面积为6.2 万多亩,年销售额达3.7 亿多元,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比70年代以前获得了很大进展。
但相比国际花卉业发达国家(地区),差距还是很大。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花卉消费额已突破300亿美元。盛产花卉的荷兰出口贸易达23 亿美元以上。经济发达的欧美各国,花卉生产供不应求,每年均需大量进口。日本与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已把花卉作为系列商品经营,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角逐。香港花鸟虫鱼和绿化苗木年进口量达1 亿多美元,主要来自泰、荷兰、马来西亚和台湾。而我国对港输出仅占香港进口的10%。究其原因很多,主要是花卉业的基础还很薄弱,至今尚未列入国家计划、花卉生产基础投资、生产资料供应、贷款指标以及科研经费都没有来源。在花卉业本身对传统品种没有加以改良和复壮,缺乏拳头产品,质量低劣,又未能形成批量生产,经营方法守旧,包装保鲜贮运跟不上去,加上信息闭塞,故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在国内群众性的养花赏花活动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栽花技艺知识传播亦甚不普遍,这些自流现象很值得引人们的关注。
广东今后发展花卉业的方针,应按照广东省委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积极发展观赏植物的名优产品,增加出口品种。这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小康水平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今,举凡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把园林建设、栽花种草视为衡量文明程度、精神面貌、生活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新加坡虽为一个“弹丸之国”,但他们的每一寸空地都变成“步步芳草,处处绿荫”,家家户户都搞室内绿化美化,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增进人民健康。泰国过去以种水稻为主,后来开拓了洋兰和水果生产,改善了农业结构,在20年内使农业产值增长了3 倍。实际上,花卉产业并不限于观赏范围,它在食品、医药、香料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其工作涉及到生产、轻工、教学、服务、经营、科研、创汇等多个领域。在民间几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它。广东地处亚热带,四季都适宜许多花卉和盆景树桩生长,花卉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国兰精品也很多,只要善于开发,必将获得更多效益。例如顺德县陈村1976年花卉种植面积仅有300多亩,至1990年已增至7000多亩,平均每亩年收入3500~5000 元,高的超过2 万元。当地每户年收入5 万、10万者比比皆是,真可谓“名花广招天下客,一花引来百业兴”。目前离退休人员和花卉爱好者不断增多、他们都借花卉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同时,在青少年中提倡多搞绿化、学种花草,培养保护和美化环境公德都很有积极意义。因此,对开拓花卉盆景产业的认识是最基本的思想基础。
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将有较大的增长,高科技急需上马,社会购买力有较大提高,开拓花卉盆景产业,在指导方针上应坚持面向千家万户,面向国内外市场,面向公共场所,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绿化美化环境服务,为发展出口创汇服务,近年来广东造林有很大成绩,但许多城镇的公共场所,工厂企业的园林建设起步较慢。广州被誉为花城,其实栽花种草尚未普及,今后如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就一种保护环境、热爱花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新风,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近年来,广东各地由于对花卉盆景的生产与经营缺乏经验,未能发掘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故所办的花场基本上是“国营的多亏本,集体的少亏本,个体的赚大钱”。这种现象表明要开拓这个产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八五”期间,少内的产品仍需立足国内市场,以内销为主。与此同时,注意调整结构,发掘资源,抓新品种,提高质量,指生产,完善流通,扩大对外贸易,逐步增加输港数量。对家庭养花着重推广簕杜鹃、茉莉、含笑等阳台木本和室内阴生植物。对北运则发展米兰、白兰等香花植物和观叶植物。对年宵花市则提昌出售各种轻巧新颖的富贵菊、荷包花等小盆花和小盆桔,对出口切花则以菊花、唐菖蒲等为主,并发展小型盆景打入欧美市场。
这是开拓花卉盆景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建设。广东过去历史形成的广州芳村、顺德陈村、南海盐步、中山小榄、珠海湾仔等17个基地已有较好的基础,尤以芳村花地一带,其鲜切花的出口量占广州鲜切花出口总量约2/3,仅菊花出口每年就约有15万~18万打。这些基地除了由外贸部门直接经营出口外,还为北方提供木本苗木,为省内供应年宵花果和观叶植物种苗。但因大部分为专业户分散经营,以致难以保持均衡供应,往往造成产销脱节,各谋出路。今后亟须运用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来指导生产和出口业务。在巩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在粤西、粤北和深圳、汕头特区分别建立新的基地。着重为本地开拓花卉商品市场。粤北拥有丰富的国兰和盆景树桩资源,今后可分期分批地进行开发,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采取一业为主,兼营其它,产销挂钩等办法,逐步打开局面。质量上要突出一个“优”字,在贮运上保持一个“鲜”字,在价格上注意一个“惠”字,这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1984年广东农科院成立了花卉研究所,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头,嗣后广州又成立了花卉研究中心。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和市园林局等亦相继开展花卉商品生产应用技术和理论研究。从省至地县分别成立了花卉、盆景、兰花等协会组织。创办了《花卉》杂志和《花鸟世界报》,借以传播栽花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对推动花卉产业的开拓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无可否认,我省的商品鲜切花,特别是玫瑰、菊花、剑兰、康乃馨、非洲菊等的品质规格都相当低档,多数达不到出口要求,这除了品种不够纯良之外,在栽培上缺乏科学技术和先进设施也是重要原因。各有关科研单位和基地花圃,普遍是在露地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栽花,稍遇风吹雨打,鲜花一下子变成残花。始终不能大批出产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的鲜切花来。前几年广州、顺德、江门、珠海等地从荷兰、瑞士进口了8套大型温室,这些温室是按欧洲气候设计的,到了广东冬天可以保温、夏季却不能散热,加上经验不足,使用不当,造成亏损,但不能由此而否定采用先进装备来进行花卉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性。今后仍需考虑设置能调控气候环境的温室、阴棚、薄膜大棚、喷灌滴灌和组织培养等设施,逐渐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对栽花的种苗、工具、材料、农药、肥料、花盆等均应加以改良,实行系列配套。同时还要注意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与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使花卉产业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花卉盆景是一种有生命的鲜活商品,经营难度较大,国内群众对它的消费很少,公家也受集团购买力的限制,人们多数在过年过节时才买点鲜花,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花卉的需求速度不会很快。故要争取各方面支持,从实际出发,稳步发展。对重点基地建设予以扶持,给科研单位试验补助,鼓励资源开发,引进外来品种,对盆景要搞无土栽培试验,以适应扩大出口不带病菌的需求。对新办企业适当减免税收,降低检疫费和运输费用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同志曾说:“花卉出口要给予方便,不要设那么多关卡,否则无法保鲜。”花卉属三类商品,出口不应受到限制,要求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今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还要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并举办花展、花市、花卉盆景批发市场,以及专家学术交流等活动,做到相互协作、紧密联系、积蓄力量,为花卉盆景产业的开拓走出一条新路。
(1992年第1 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