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昌,段兴军,毛建民
(1.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2.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我国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实然”与“应然”分析
刘茂昌1,段兴军2,毛建民1
(1.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2.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实然”;“应然”
为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以下简称《青年教师建设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以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这足以看出国家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目前,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在培训的现实行动中却存在着“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有利于有效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质量,全面推进青年体育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2]。
国家有关青年教师的培训政策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需要各高校根据政策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实施具体对策。然而,高校的现实状况使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如在校大学生人数猛增,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师资队伍接纳了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这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快速发展的需求[3]。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训练任务重,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建设意见》的落实。定岗定员的人事政策导致很难从教学一线抽出教师代替上课,因此每5年一周期的青年教师全员培训只能不了了之,处于上有政策、下有困难无法落实的尴尬境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振兴计划》)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实施“西部之光”等访问学者项目,支持中西部高校骨干教师到东部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支持一万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锻炼。从《振兴计划》可以看到国家对中西部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培训制度落实的“实然”与“应然”追求的差距。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青年体育教师在工作几年后,发现了教学、教材中存在的理论问题,急需更新知识并加以解决,迫切希望去东部沿海重点专业院校或对口支援高校进行脱岗进修培训。但事实却是定岗定员的人事政策、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使得教师每学期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加之学校对体育教师重视不够,培训机会少,且有些青年体育教师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性色彩的培训需求,主观认为进修培训不仅耽误工作,而且经济收入会相应减少,实属名利双失的徒劳之举,从而不愿参加培训学习。
2.1 “实然”的“共性、教育论”
当前,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组织形式、内容安排、培训时间呈共性特征,如把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安排在某一高校,用较短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过于注重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范畴的共性培训。岗前培训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几个周末,呈现安排不合理的“实然”状况,青年体育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参与周末培训,培训质量很难保证,基本上流于形式。
2.2 “应然”的“个性、教学论”
体育教学除了教育理论的共性范畴以外,还存在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个性特征。教学大多数在开放性的操场和场馆进行。青年体育教师除了具备教师师德与职业礼仪等隐性特质外,还必须具备示范动作规范、标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特质。基于不同专业教学差异性理论,在保证“共性、教育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青年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专业“个性、教学论”培训。改变“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应安排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应在开学前的2~3周,有利于青年体育教师对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角色转变的认知;第二阶段安排在寒假开始3~4周,基于青年体育教师对高校教育规范与自身处境认知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与发现的问题主动提出解决的初步构想,最后由青年教师指导专家、教授组成导师团,共同剖析问题症结,提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青年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2.3 青年体育教师岗前培训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2009—2013年连续5年甘肃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岗前培训的15名教师调查发现,有11名教师认为岗前培训的价值不大,且处于极不情愿的被动培训的“实然”情绪状态,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培训就是为了拿到岗前培训的合格证书,防止影响后面的转正和各种工资待遇。”这种参与培训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岗前培训的质量。加之培训的组织形式是分片集中培训,人数多、专业杂,主办学校管理不到位,缺勤多,致使培训形同虚设。不可否认,高校岗前培训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既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教育能力发展所需的物理空间的场域[2],也为外化为青年教师的行为特征、内化为青年教师的价值认同体系提供了高等教育理论指导,但这种场域和理论指导得不到青年教师的内化认同。因此,岗前培训对青年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公修课是各单位在职人员在每3年的一个周期内必须完成的一项培训任务,公修课合格证是晋升职称、注册执业资格等必不可少的材料。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省教育厅要求高校每年对教授职称以下的教师进行公修课培训,主要针对中青年教师。历年公修课规定的40个学时左右的培训,其中大部分内容是课余自学,很少一部分内容组织专家讲课,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到位、分类不明确、培训内容枯燥、评价手段单一等现象。为了不影响晋升职称,顶替上课、考核者比比皆是,如有一位青年体育教师在北京读研,由学生代替其进行公修课培训和考试,这种弄虚作假的培训态度和做法,无法保证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公修课属于青年教师工作后的培训,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而言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青年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能够适应教书育人环境,更好地扮演体育教师角色。但各高校对公修课重视程度不够,疏于常规监管,使公修课成为青年体育教师岗后培训“做样子、走过场”的“实然”工具,而没有成为提升青年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社会化“照镜子、正衣冠”的“应然”追求。
4.1 青年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的“实然”与“应然”
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及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4]。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国家加大青年教师非学历培训力度,《振兴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区域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东部高校的支持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计划。创新对口支援方式,继续实施团队式对口支援,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科研合作,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青年体育教师却处于“实然”的尴尬境地。如一所西部高校与复旦大学成为对口支援学校,该西部高校每年派出培训、学习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几十人次,却没有体育教师,原因是复旦大学没有体育专业。这种现象说明体育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更少,甚至有校领导明确表示,不同意青年体育教师脱产培训学习,还制订了针对青年教师脱产培训的限定性文件,体现在学校制度、管理层面上的“实然”不公平。即使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新理论、新成果、教育观念、教学技巧、知识更新等方面有强烈的“应然”需求,这种“实然”的发展现实与“应然”的理想追求间的客观差距也间接地挫伤了青年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参与非学历培训的青年体育教师功利性目的特别明显,就是为了发表高级别论文、为了去访学和进修,这种个体急功近利的“实然”动机行为与长期教育规划的“应然”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观差距,很难提高青年体育教师对非学历培训的认识。
4.2 青年体育教师学历培训的“应然”需求与存在的“实然”问题
学历培训主要是教师本人希望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包括攻读统招硕士和博士、在职硕士或博士,或者定向委培硕士、博士等,追求在学历(学位)上更上一个台阶。在建设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青年体育教师肩负着神圣的教育使命,责任重大,培训青年体育教师的责任更大。学历培训是青年体育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系统过程,也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然”需求,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学历培训在客观上存在很多的“实然”问题。比如,学历培训中高校的“二元化”管理,导师要求应届毕业生必须在校学习,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而高校教师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在远在千里之外的高校“遥控”读硕士、博士,高校教师只要完成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就万事大吉,忽视了学历培训的另一目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当前,高校在多层次人才培养标准下,存在着学历培训“潜规则”,忽视在职教师的组织管理和培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学历、轻知识,重文凭、轻内涵的“实然”培训结果,对青年教师学历培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1 “实然”的“他训”走向“应然”的“自训”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及时间的推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由“少年期”步入“青年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把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面对体育内涵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不应再是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培训机构等被动实施的“他训”行为,而应是青年体育教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学习的“自训”行为。此外,培训内容、方法、形式等由上级部门制订的共性“他训”应逐渐走向满足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为需要的个性“自训”。从总体上看,当前“他训”与“自训”之间存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两极分化的对立,而是新旧培训制度的更替,也是青年体育教师培训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5.2 培训管理从“实然”的“软着陆”走向“应然”的“硬着陆”
青年体育教师培训不能忽视先进的体育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训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说:“今天教育的内容80%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充分表明改进教学方法与取得学位、科研成果同等重要。但当前高校培训管理“软着陆”的“实然”状况最终导致质量“二元化”,青年教师培训仍然沿袭松散的管理模式,享受培训的“特殊化”待遇。为了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质量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应健全青年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建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法规体系,消除培训“特殊化”,实现培训“平等化”[5]。因此,“硬着陆”式的培训管理方式是新时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然”追求。
5.3 “实然”的“量的累积”逐渐向“应然”的“质的完善”趋近
目前,青年体育教师公修课培训、访学进修、课程进修以及学历培训等仍处于数量累积的初级阶段,重理论、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的培训“实然”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培训数量累积多,质量提升小,功利性量化累积的思想仍然在青年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着青年体育教师培训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旧体系,创新培训方法和理论,提高培训质量,真正实现青年体育教师培训走向“质的完善”的高级阶段。
[1]教育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4/201212/xxgk_145681. html.
[2]郭丽君,周清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41-43.
[3]刘茂昌,王增喜,谢芳,等.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剖析[J].体育科技,2012,33(4):132-135.
[4]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31.
[5]曲铁华,牛海彬.基于人性角度的教育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冲突与平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3-67.
G640
A
1671-1246(2015)02-0008-03
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GSBG(2009)GXG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