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梦的内涵及演变探讨

2015-03-18 01:38吴文值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梦想

李 鑫 吴文值

(湖南商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共同富裕梦的内涵及演变探讨

李 鑫 吴文值

(湖南商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共同富裕是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贫富两极分化逐渐消失、收入差距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各类居民逐步普遍富裕起来的一种状态。共同富裕梦就是人们能够实现各个阶段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或者梦想,初级的共同富裕梦想应该是涵盖在当前的中国梦之中的。但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从古到今,共同富裕思想极其丰富,但只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共同富裕”梦想才能够实现。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梦想

一 共同富裕梦的基本内涵

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共同富裕梦就是人们共同、同时、同步富裕的伟大梦想。显然这种简单的认识不符合当前共同富裕梦的现实,因而要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梦,就需要从多维度来认识共同富裕。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一方面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尽管在以往的社会中,也有一些先贤们有共同富裕梦,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根本不具备实现共同富裕梦的物质条件。即使在社会主义,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也难以实现同时、同步、同样富裕,还有一个先富与后富的问题。

其次,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后,消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但是,如果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就只能导致共同落后、普遍贫穷,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可是收入差距拉大,过大的收入差距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符,因而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共同富裕道路还只能是初级的,只有在实现了初级的共同富裕之后,才能实现中级的共同富裕、以及高级的共同富裕。

再次,共同富裕是可以量化的。在当前的学术界,绝大部分专家学者主要是从抽象和定性的角度来探讨共同富裕,定量分析比较少见。那么,共同富裕可不可以量化?有没有衡量的指标?笔者在这里不做详细的具体分析,也只进行一些肤浅的认识。即使暂时没有更好的衡量共同富裕的具体指标,其实也可以借用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大家知道,恩格尔系数在30%-39%属于比较富裕,而20%-29%属于富裕,20%以下则是非常富有了;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状态,在0.2-0.3时为相对平均,在0.3-0.4时为比较合理(或正常)。因此,结合前面共同富裕阶段性的划分,可以提出一个初步的量化指标。恩格尔系数在30%-39%,基尼系数在0.3-0.4,属于初级共同富裕;恩格尔系数在20%-29%,基尼系数在0.2-0.3,属于中级共同富裕;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基尼系数在0.2以下,属于高级共同富裕。当然,各个阶段都应该没有绝对贫困人口。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是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在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的条件下,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贫富两极分化逐渐消失,收入差距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各类居民逐步普遍富裕起来的一种状态。与此相联系,共同富裕梦就是人们能够实现各个阶段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或者梦想。由此推论,初级的共同富裕梦想应该是涵盖在当前的中国梦之中的。

二 先贤们的有益探索及其评价

虽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是共同富裕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社会先贤们所梦想的大同社会到太平天国的“太平盛世”,再到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理想社会,无不包含共同富裕梦想。

(一)中国古代与近代先贤们的“共同富裕”梦想

中国古代先贤们的“共同富裕”梦想散见于他们的名篇和佳作中。《礼记·礼运》篇展示的理想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中国近代社会,康有为与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共同富裕”梦想最为典型。康有为在其撰写的《大同书》里构建的理想社会是:“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被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共同富裕”梦想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巨大进步,但仍然是用一个剥削社会代替另一种剥削社会。因而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批判与谴责,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描绘,甚至进行实验。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桃源仙境般的理想国:财产公有,物资充裕,人人劳动,没有等级差别,城市整洁,人们道德高尚。托马斯·康帕内拉描绘的“太阳城”里的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但能够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傅立叶设计的“和谐制度”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人们的“情欲”都能得到满足,人们的爱好、才能和欲望都能自由发展,全体人们都将获得幸福。欧文设想的“合作公社”建立在财产公有的基础上,没有城乡差别,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欧文还用自己的财产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进行了“合作公社”的实验,但公社仅仅存在了4年的时间。

概括而言,不管是中国古代与近代先贤们的“共同富裕”梦想,还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共同富裕”梦想,都只是这些思想家们的美好愿望,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根本不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皇权世袭的中国古代社会,既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也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条件。在近代中国社会,无论是康有为的“共同富裕”梦想,还是太平天国的“共同富裕”实践,这些脱离当时社会实际的空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要么是寄希望于统治者来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梦想,要么就是蓝图来不及实施就已经夭折。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共同富裕”梦想是非常美好的,但同样由于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想要在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时期就要它灭亡只能是空想。

三 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解答及其评价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继承前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共同富裕梦想。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又根据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构筑起各具特色的共同富裕梦想。下面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共同富裕梦想做一简要述评。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梦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人类社会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整个人类社会才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前提,“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话语手段、话语动机、话语媒介、话语体制等话语机制”[3]。

(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梦想

列宁、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富裕起来。“我们要争取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工作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4]斯大林特别强调公有制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不实行集体化,就不能把我国引向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康庄大道,就不能使千百万劳动农民摆脱贫困和愚昧。”[5]毛泽东认为农民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较快地共同富裕起来;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6]邓小平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裕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

总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梦想虽然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预测基础上的一种理论思考,但由于他们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科学方法,又吸收了前人的合理成分,因而他们的共同富裕梦想是能够实现的,是科学的思想,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思路,那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利用政权的力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然后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有差别的共同富裕;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按需分配,差别消失,整个人类社会才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等的共同富裕梦想在主体上与马、恩的思想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的是,不再只是理论思考,且要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下的俄国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大难题,列宁作为开拓者进行过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列宁以后的苏联领导者并没有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列宁之后的领导者受左倾观念的影响,领导苏联走了一条经济上急于求成、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但是,在前30年,中国的共同富裕道路走得异常艰辛,其原因是主要领导者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许多严重的失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才真正使中国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只是出现了先富与后富、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1]蔡美彪,贾熟村,茅海建,刘小朋.中国通史:第十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307.

[3]邓伯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实践方法论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1-17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4.

(责任编校:周欣)

F092

A

1673-2219(2015)06-0121-03

2015—01—14

李鑫(1989—),女,湖南桃源人,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与消费经济研究。吴文值(1991—),男,湖北襄阳人,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2015级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梦想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梦想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梦想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