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及其治理*

2015-03-18 01:27薄明华曾长秋
关键词:时政博客网民

薄明华,曾长秋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论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及其治理*

薄明华,曾长秋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近十多年来,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发展迅猛,时政类论坛、博客、微博、贴吧等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主要表现为网络谣言泛滥、表达方式偏激、观点针锋相对、对主流价值观叛逆、充斥牢骚和抱怨等。加强网络社区舆论引导,优化舆论生态治理,形成良性舆论环境,构建和谐网络社区,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时政网络社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本文所论及的时政类网络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精确的专有学术概念,而是泛指以国内外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民生话题等为主要讨论对象的论坛、个人空间(博客、微博)、新闻贴吧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和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相比,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因参与的普通网民数量特别巨大和社会各界精英人数众多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正日益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舆论交锋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其舆论生态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 时政类网络社区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社区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存在已久的社会生活实体。据考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是第一个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在其代表作《社区与社会——纯粹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将社区描述为“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1](P54)。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社区实质上是一个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组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区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正在构建着一个庞大的有别于传统社区的新型社区——网络社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将网络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2]。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是指由数以亿计的网民聚集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频繁的交流互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作为社会生活实体的现实社区不同,网络社区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由虚拟的人群组成的虚拟社区。具体来说,网络社区是指以各类论坛(BBS)为基础应用,包括公告栏、个人空间、群组讨论、在线聊天等形式在内的虚拟的互动交流平台。也就是说,网络社区是通过互联网络把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的网民聚集在同一主题下,这些具有共同兴趣的网民可以在社区就某一主题自由自在地表达看法和观点、交流思想和感情,如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由于社区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之网民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近十多年来,我国涌现出无数计的各种主题类型的网络社区。根据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统计,中国网民对各种形式的网络社区的应用已经超过即时通讯,仅次于电子邮箱。[3]

如前所述,网络社区是以“兴趣”联结成的网民集合。在互联网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兴趣”不在娱乐、游戏、体育和股票,而在“时政”,他们不迷恋歌星、也不追捧影星,而是经常性地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展变化,并积极表达意见力图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施加影响,他们建构的网络社区,我们称之为时政类网络社区。

近十多年来,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发展很快,突出表现在作为时政类网络社区基础应用的时政网络论坛发展迅猛,其政治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起源于最早的时政类论坛。1999年5月9日,也就是北约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二天,人民网及时开通了“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后更名为强国论坛。据考证,这是内地传媒网站开办的第一个时政类网络论坛。开坛以来,数以百万计的网民在强坛上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有的建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当前,除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外,在我国约130万个各类网络论坛中,中华网的“中华论坛”、凤凰网的“凤凰论坛”、央视网的“复兴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凯迪网的“猫眼看人”、天涯网的“关天茶舍”等一大批“名牌”论坛也多因讨论时政要闻、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话题而有名。这些论坛活跃着众多的“意见领袖”,每个“意见领袖”往往拥有数以十万计、百万计、乃至千万计的“粉丝”,“意见领袖”在与其“粉丝”的交流互动中,往往会迅速形成一股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强势舆论冲击波,有的甚至对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各种时政类网络论坛,时政类博客、微博的政治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博客”是互联网上一种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近十多年来,博客在中国发展异常迅猛,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大型博客站点,如,中国博客网、天涯博客、新浪博客、搜狐博客、腾讯博客、博客中国、凤凰博报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二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网民数量已达4.01亿,阅读博客已经成为网民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4]而且越来越多的作者写博客的目的,已经从“记述自己的心情”转变为就国内外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将这些以评论时政要闻、民生话题、社会热点见长的博客称之为时政类博客或政治类博客。在国内,时政类博客主要以行政官员开办的博客和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开办的“两会博客”最为典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近年来,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媒体记者在人民网、新浪、搜狐等网站开通“两会博客”,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除了官员博客和“两会博客”之外,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也大量开办个人博客,来议论时政、批判现实、检视体制,宣传政见,有的甚至成为拥有海量“粉丝”的“意见领袖”,其政治影响力也不容小视。

与博客相比,微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更为惊人。不同于传统的博客,微博具有简单易用、更新速度快捷、能够定制关注内容等特性,微博用户无需通过大篇幅的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仅需短短数语,就能及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二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5]目前,微博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微博问政已成为网络时代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其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日益增强,甚至出现了“微政治”、“微革命”。

除了论坛、博客和微博之外,贴吧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网上交流平台。国内最著名的百度贴吧拥有6亿注册用户,日均话题总量近亿,月活跃用户数有2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39%,是世界最大的中文交流平台。当前,贴吧已经成为众多网民上网必去的地方,成为众多网民心中的另一个“家”。数以亿计的网民,每天在贴吧里发贴、跟贴、吵贴,来表达思想、消遣娱乐、宣泄不满、倾吐感情,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网络民意的一个重要场域。

二 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特征

网络社区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虚拟性和方便快捷的特质,吸引了无数网民参与其中。在这里,网民们身穿隐身衣,头戴假面具,手拿麦克风,信马由缰、几乎毫无顾虑发表评论、表达意见,营造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呈现出以下舆论生态特征:

第一,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区是一个有别于现实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最大魅力在于匿名性。从聊天室到论坛,从QQ到MSN,每个网民用的都是马甲、昵称,每个面孔都遮掩在面纱下,无人知道他或她究竟是什么人。匿名性带来了网络社区的开放与自由,扩大了公民言论自由度,提供了一个民众表达诉求的新渠道,但同时也为网络谣言和各类虚假新闻的大肆泛滥提供了技术平台。法制网的调查显示,在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中,有51.7%是源自微博,或者主要在微博上传播,27.6%的网络谣言源自论坛或者主要在论坛中传播。[6]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办的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3月,有关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就高达21万多条。[7]一大批带有特定目的网络水军在互联网上围绕某一热点事件批量发布信息或有针对性地进行炒作,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伪造民意、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在互联网时代,论坛、博客、微博等已取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成为人们获取时政新闻的主渠道。然而,网络谣言泛滥常常导致社区信息真假难分,成为困扰网民获取有价值信息的一大阻碍,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第二,表达方式偏激。与西方发达国家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相比,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通常更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具有更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媒体技术原因。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官员腐败、道德滑坡等因素是造成网民偏激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从技术层面来看,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的把关权牢牢掌握在新闻工作者手中,他们决定着言论的主题内容和尺度。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逐渐失去了“设置议程”的垄断权,出现了“议程设置全民化”趋势,呈现出“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景观。真可谓是: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议程设置全民化”能让某些社会问题及时公开,有利于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但同时也容易夸大现实矛盾,形成和扩散非理性情绪。且匿名发贴使网民几乎不用担心承担法律责任,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不去也不愿意去追究事实真相。所以,网络社区常常充斥捕风捉影、断章取义、耸人听闻之辞,甚至不时出现肆意抹黑、一味谩骂、恶意进行人身攻击的暴力帖子。

第三,观点针锋相对。网络社区的交互性和自由性,必然导致舆论的多元性。各种言论齐聚社区,各色言论尽皆囊括,其中不乏针锋相对之言辞。以“强国论坛”为例,在这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左”、右观点的激烈争锋。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也根源于现实因素和新媒体技术因素。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凸显时期。特别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基于利益分化基础上的价值多元化甚至价值观的对立已成为不争的客观现实;从技术角度来看,互联网一方面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空前自由的思想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也无疑放大、强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分歧。

第四,对主流价值观叛逆。网络社区舆论经常呈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一些网民对历史传统、政府决策、官方话语、专家言论和主流观点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也有多种因素。其一是我国网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低龄化,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社区的主要参与者,而大多数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他们喜欢颠覆传统,标新立异;其二是随着上网门槛的降低,网民在知识结构上出现了低学历化,低学历网民由于认识和经历的局限比较容易采用偏执、片面、单向的思维来分析事件、表达观点;其三,一些网民出于名利需求,他们往往有意制造与主流价值取向相悖的话题,通过展现其特立独行乃至惊世骇俗的言行,来吸引公众的关注,以达到出名获利的目的;其四,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企图动摇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另外,一些反体制、反主流的“意见领袖”推波助澜,他们通过互联网掀起的对“普世价值”的鼓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对所谓“历史真相”的揭示,都极大地影响了网民的价值观、政治观和历史观。

第五,充斥牢骚和抱怨。在网络社区,网民的牢骚和抱怨往往占了多数,呈现出牢骚一大堆、抱怨满天飞的景观。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很大的因素来源于社会现实。因为网络上的问题往往是现实问题的影子,网络上的牢骚和抱怨是现实积累的不满情绪在虚拟空间的宣泄。当民众的诉求在传统媒体上表达渠道不畅,当他们借助网络媒体发表意见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表现为一种对于强势话语权的挑战,一种释放压抑情绪的“狂欢”。无论是在时政论坛、博客、微博里,还是从海量的新闻跟贴来看,我们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牢骚和抱怨广泛存在。网络牢骚和抱怨就其内容而言,一般并没有明目张胆的非法言论,也并不总是表现为对主流价值对抗,一些牢骚和抱怨甚至包含着合理的诉求。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牢骚抱怨明显流露出民众对党的领导、政府决策乃至社会体制的不满,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 对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的舆论生态治理

在国内各种类型的“兴趣”网络社区中,时政类网络社区最为引人关注。这是因为,时政类网络社区讨论的话题,有许多涉及社会热点甚至敏感问题,这类社区往往成为舆论发酵的主力推手和舆论交锋的主力阵地。所以,加强对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的舆论生态治理,形成良性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舆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承载着各种价值观念的文学作品、理论文章、思想观点、新闻报道在网络社区自由快捷地传播,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态势。在中国,网络社区汇集近6亿网民,而且大部分是价值观处在形成和确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网民。所以,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忽视,也根本丢失不起的阵地。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尽最大努力建设一批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阵地。要着力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把自己的阵地建好、管好、用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纷繁多变的网络舆论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大多数网民的普遍共识,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旋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渐成为网络新风尚。

第二,建立网上网下联动、多部门合力共治的治理格局。从表面上看,互联网上发生热点事件好像是偶然的、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但从本质上看,这些网络热点都是诸多复杂的现实社会矛盾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是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不满的情绪在虚拟空间的反应和宣泄。所以,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的舆论生态,必须全面把握虚拟和现实两个社会之间的联动关系,建立网上网下综合治理体系。全党全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把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业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社会管理工作、党务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宣传、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合力共治的治理格局。各个部门既各司其职又有效配合,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及时引导、准确研判、权威发布,及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顺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增强工作主动性、掌握网络话语权。

第三,尊重差异、适度包容,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治理机制。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必须以包容的心态,掌握好“适度”的分寸。适度的包容和退让,是可以让一般“敌人”变成朋友的;反之,则可能把朋友推向对立面。一方面,既要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在争论中求团结;另一方面,政治原则立场要坚定,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东西摇摆、左右迎合,做“好好先生”。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必须大力培育与互联网传播相适应的自律共享的网络传播精神,引导广大网民坚持客观公正、培育理性思维、强化社会责任,对各种信息能正确辨识、选取和传播,理性地对待社会事件和网络事件。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还必须坚持依法治网,坚持两手抓,对在网上传播违法信息的行为,如散布色情淫秽、泄露国家机密、挑拨民族矛盾的网站或个人,对那些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散布不良言论的所谓“网络大V”,应当依法严肃惩处。同时,对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则应依法增加保护的力度。

总之,治理网络舆论生态,净化网络虚拟空间、优化网络舆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综合整治。这里,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宣传思想部门尤其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互联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能像空气一样在虚拟空间无处不在,像泉水一样润物无声,使网络空间变得真正清朗起来。

[1]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2):105-111.

[3]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EB/OL].http://news.iresearch.cn/Zt/87396.shtml.

[4]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_40663.htm.

[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_40663.htm.

[6] 胡芳.网络世界:成谣言流语重灾区[N].内蒙古日报,2013-06-03.

[7] 胡诗妍.网络谣言的机理剖析与决策控制[J].领导科学,2012,(8):29-31.

The Ecology of Public Opinion on Political Network Community and Its Governance in China

BO Ming-hua, ZENG Chang-qiu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Recent ten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boom of political network community in China, when political forum, blog, micro-blog and post bars have appeared explosive growth and public opinion has been exerting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t present, China's political network community is showing extremely complex public opinion on ecology, especially the spread of network rumors, extreme expression, giving tit for tat, extreme view on mainstream values, overwhelming rebellious whining and complaining. We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optimize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form a good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and build a harmonious community, which is the kernel part for the safe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social stability.

political network community;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ecological governance

2014-11-1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3JZD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9JD50);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5BGD077);中南大学教师研究基金项目(2013JSJJ015)

薄明华(1974—),女,河南南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德育.

G21

A

1008—1763(2015)06—0146—05

猜你喜欢
时政博客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时政
博客天下
时政
时政
时政
有感“网民节”
博客相册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