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经济发展*

2015-03-18 01:27史海威
关键词:湖湘湖南经济

史海威,雷 菁

(1.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经济发展*

史海威1,雷 菁2

(1.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文化是经济生长的土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正比例关系。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亦存在两面性,其优良文化品质为湖南经济提供强大精神资源、智力支持和发展契机;其“重理轻欲”“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取向养成的集体“道德人”和“政治人”特点,阻碍湖南经济发展。创新湖湘文化推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反思湖湘文化精神实质,促成文化新合力;科学扬弃湖湘文化传统,实现文化重心大转移;同步推进社会体制创新,营造文化创新良好环境。

湖湘文化;文化创新;湖南;经济发展

当前,湖南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发展,做大蛋糕仍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但经济发展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除了受能源、资源、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外,在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拥有鲜明特质及根基的区域文化,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南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胡宏,较早提出了“道器不相离”的学术主张。今天,深入探讨湖湘文化与湖南经济发展的关系,认真研究湖湘文化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鼎新湖湘文化,有效发挥其对湖南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显得十分必要而意义重大。

一 作为经济发展动因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把文化和经济看成是两个相互外在的东西,把政治、经济、文化看成社会系统的三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把文化看成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个领域——观念领域。把文化仅仅理解成观念的东西,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会被理解成物质生活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虽不能说是错误的,但狭义上理解了文化。文化不仅存在于观念领域,也存在于物质领域,文化渗透在政治、经济、精神的每个角落。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势必带来文化繁荣。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和政治、经济是等同的,文化是一个外延更宽广的概念。不是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会产生政治的、经济的意义,只有那些带来资本增值、物质财富增加的文化活动才具有经济意义。

文化到底对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怎样进行的?一直是人类想要破解的问题。马克斯·韦伯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而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传统作为一定民族内在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是一定民族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因。德朗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在经验上证实了韦伯的观点。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新的经济发展实践,丰富、完善了这种理论学说。“总的来看,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正比关系,双方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概括说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逻辑大致有两条:一是文化—储蓄率—资本形成—经济增长,二是文化—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后一条逻辑更适合理解文化的作用。以下几种观点基本令人信服:一是文化通过对企业家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选择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生产组织;二是文化作为知识资产,以其特有的方式进入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提高;三是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和结构升级,经济与文化的共生演化成为趋势,由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竞争方式。[2]

经济发展践行者和主管者的亲身感受,为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生动注脚。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所谓的“浙江现象”有感而发,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层面生生不息的人文优势是其他各个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的关键。习近平对此有“三叹”:一叹有敢于创新的传统。以温州永嘉学派和金华永康学派为代表的现代浙商文化,充分借鉴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精髓,在“舍利取义、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中同时强调“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观念,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二叹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当时一大批浙江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被当地人所瞧不上的工作,他们从来不以从事这些劳动为耻,而善于把握机会,为创业积累经验。这些知名企业家也从不避讳自己的出身,认为这样的创业史是人生的骄傲。三叹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作风。许多已有成就的企业家一直坚持创业时的习惯,勤俭朴素,创造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投资发展,很少考虑奢华享乐。[3]习近平对浙江永嘉文化、永康文化与“浙江现象”关系的精辟分析,很值得我们深思。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4]加快湖南经济发展,在湖南大地上创造经济奇迹,不可能抛弃现有的生存环境、现有的湖湘文化,而选择理想中的环境来展开经济活动,进行经济建设。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研究、创新湖湘文化,使之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 湖湘文化的两面性与湖南经济

一般说来,湖湘文化是指由湖湘士人代代相承的湖湘学问与由湖湘地域所渐次形成的湖湘民风互相影响,融合化生,共同酿造的一种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华主要为八个方面: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5]正是在湖湘文化精华的激励、感染下,千百年来,特别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余年来,历史的机遇让湖湘文化的伟力,如火山喷焰似地来了一次集中爆发。湖南一时英才辈出、群星闪耀,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几乎形成“无湘人不成军队,无湘人不成衙门”的局面,大有“天下大势决于湖南”的气概。湖南人的自信心大为增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种颇带狂妄色彩的豪语就是自信心爆棚的写照。

湖湘文化的优良精神品质如何发挥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呢?首先,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资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集体主义淡薄、思想价值混乱、道德滑坡等。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优良精神气质对于克服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顽疾,为调整和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其次,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湖湘文化自开端以来,兼收并蓄各家思想精华,创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光辉历史。就是在今天,湖南培育的人力资本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全国各省市区中都居于前列。再次,为新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世纪,文化成了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湖南境内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拥有红色文化、湘西文化以及湘绣文化、茶文化、烟花文化、花鼓戏等具体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产业化,拉动湖南经济持续增长。

然而,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湖湘文化也有鲜明突出的糟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譬如,湖湘文化重躬行实践而局限于政治伦理,对商品经济很少关注,缺失鼓励人们去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伦理,缺乏健全的经济文化内涵。或者说,湖湘文化培育出的是“重理轻欲”“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政治人”“道德人”,没有培育出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人”。一方面,湖湘文化注重人格养成、内圣外王,乐于从事政治活动,耗费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湖湘文化培育的“政治人”“道德人”个性强悍,容易夸大意志的力量、走极端,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不会精打细算,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太注重制度和法规建设,不倾向于谋求经济活动的双赢。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平台依托和良好的创业氛围,湖湘文化的精华也不能得到发扬,转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种种不良因素导致湖南近代没有建立起一批具备实力的大型企业,没有培育出一批大实业家、大经济学家,没有推出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举措,没能进一步为中国巨龙的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负面影响一至于今,在国家的中心任务由社会变革转变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很长时期内,湖南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集体失语,或茫然不知所从,或亦步亦趋紧跟,总体上一直处于落后追赶的状态,留下湖南人会打仗、会读书、会搞政治而不会搞经济的负面形象,实乃一大悲哀。

实际上,就发展经济、搞实业一途来说,湖湘文化曾经作出了一些创新,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比如,魏源最早提出开眼看世界,其“师夷长技”的主张虽然以军事、器物层面为主,但也包含振兴经济的观念;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实力派,在发展工业的实践上迈出重要一步;郭嵩焘出使西洋归来,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经济、政治的主张,振聋发聩。特别是谭嗣同总结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探索中国经济落后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借鉴的建议和观点。比如,宣传以商为国的国策,要“奋兴商务”,开展对外贸易、保护关税、提高物价、开办银行等;提倡用机器和新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了产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大规模修建铁路,强调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批判“崇俭”思想,注重开源反对节流,提倡积极消费,实现消费观念的创新等。[6]这些文化创新给湖湘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积极因子,增强了湖湘文化的生命力。遗憾的是,由于传统阻力太大,这些文化创新的积极内涵没有被充分继承并发扬光大,没能改变湖湘文化的发展路径。

三 以湖湘文化创新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近年来,善于学习的湖南人耻于落伍,后发赶超,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基础更加雄厚,地区生产总值挺进全国十强;创业氛围浓厚,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共识;市场竞争活跃,出版湘军、影视湘军异军突起,走在全国前列;发展后劲增强,蓝思科技、三一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在国际上开拓市场,一批中小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崭露头角。但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分析,湖南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与江浙沪一带相比仍然落后,湖湘文化的负面影响仍在极大地阻碍着湖南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湖南要实现“两个率先”(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的目标,就湖湘文化来说,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革故鼎新,实现“凤凰涅槃”。

一是合理反思湖湘文化精髓,以文化新合力实现发展观大统一。毛泽东指出,对于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席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面对各地竞相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态势,必须反思:曾为湖南人创造了无与伦比辉煌的湖湘文化,现今如何为湖南再造新辉煌?文化的糟粕为何难以去除?文化的精华为何难以发扬光大来为新时代服务?我们该如何创新?反思越彻底,认识越深刻,收获越丰富。[7]湖湘文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不能孤立的就某些特征来谈现实影响。比如,不能片面夸大经世致用的特征在湖南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事功之学比湖南还深厚。湖南人有改变经济弱势的强烈愿望,勇于紧跟潮流,善于把握大势大事。什么是眼下的大事业?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湖湘文化创新就是要集合所有湖湘文化的精粹,实现各种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大统一,统一在湖南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一目标上。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的分析路径继续努力,以期在思想上真正解放,在认识上真正统一。需要强调的是,湖湘文化剑指的发展,是湖南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非GDP的数字飞跃。

二是科学扬弃湖湘文化传统,以文化重心大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变湖湘文化传统,必须科学扬弃湖湘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吸纳新鲜元素,与时代精神紧密衔接。要深刻挖掘湖湘文化的积极元素和普适性元素,找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融合点,通过文化诠释,赋予其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内涵。要放宽视野,勇立时代潮头,加强适应性和实用性文化改造,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效用。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摒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意识,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培育锻造经济湘军、产业湘军。要加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认真把握服务经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势,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文化软实力转换成经济硬实力。同时要认识到,进行文化创新、实现重心转移并不是要完全与传统文化隔离,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似的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全部摒弃,而要在继承、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加强对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优秀传统的文化创新,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只会演变成一场文化闹剧。

三是同步推进社会体制创新,以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培育湖南发展的动力系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文化要通过制度才能发挥作用,文化创新离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无法推进。实现湖湘文化创新,必须改革与时代不相符的制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健全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为新文化的孕育和发挥作用提供优良的社会土壤。要摒除湖湘文化糟粕,积极营造有利于埋头干事、勇于创新、大胆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团结互助、友爱和善、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风清气正、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政治共识图景,引导教育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立志干大事,淡化“官本位”意识。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努力在社会上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文化创新“减压”“松绑”。

[1] 施忠连.论经济与文化的深层关系[J].社会科学,1995,(12):35-40.

[2] 陈宪,韩太祥.文化要素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9):12-18.

[3] 柴骥程.习近平三赞浙商文化基因[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0/10104/925986.htm,2003/09/08.

[4]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试探[A].湖南师范大学文史研究所编.麓山论史萃编[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 宋光清.论湖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31-33.

Huxiang Cultur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nan

SHI Hai-wei1,LEI Jing2

(1.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2.Educ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Culture is the soil for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direct proportion relationship. Huxiang culture as a kind of regional culture also has two sides, the excellent cultural quality to provide powerful spiritual resources,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Hunan economy; the “relight the rationale of desire”,“justice”, “physiocracy”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to develop the collective “moral man” and “political person” the characteristics, greatly hinder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nan. Key to the innovation of Huxiang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nan is: reasonable reflections on Huxiang culture essence, contributed to the new cultural force; scientific sublation of Huxiang culture tradition, cultural center of gravity shift; synchronous push social system innova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huxiang culture;culture innovation;Hunan;economic development

2014-11-10

史海威(1982-),男,河南商水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127

A

1008—1763(2015)06—0125—04

猜你喜欢
湖湘湖南经济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