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信阳固始染布衣花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交辉映的产物,是信阳地域文化精髓之一。但在经济及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固始染布衣花从明末以来所沿用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体现出其局限性,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高效率的化纤纺织印染品取替了这些传统的染织品,导致染布衣花技艺慢慢失传,甚至面临着消失。要弘扬信阳地域文化特色应先保护其民间文化艺术,以便进行全面的研究,更好地传统下去,保持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对保护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技术的支持,把染布衣花的制作工艺、图案等转换成数字文化形态让人们更直观、更系统、更全面了解它,同时也便于长久保存。
固始染布衣花的图案简洁朴实,色泽清新雅致,运用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千变万化、淳朴自然的蓝白艺术世界。染布衣花朴素、恬静、低调的蓝色反映了固始人民勤劳、踏实的品质。染布衣花纹样以含有吉祥寓意的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这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风格独特的纹样是固始劳动人民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固始人朴实、乐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固始染布衣花虽然已经列入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信阳大多人对它的了解是少之甚少,境况令人堪忧。因此更需要加强对染布衣花的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它的传承和发展等相关问题,让人们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同时也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固始染布衣花是过去信阳人生产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信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化进程的热浪卷入信阳人的生活之中,使其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例如,社会文化的变革、城乡一体化等等,使得传统染布衣花失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模式分崩离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染织业自动化新型技术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所以,染布衣花的存在形式已经受严重到威胁。固始染布衣花的传承方式采用的是言传身教,而掌握这一技艺的民间老艺人一旦故去,必将造成染布衣花技艺的失传。另外,由于熟练掌握染布衣花的工艺流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与“快速文化”影响下的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和物质追求相悖,使得他们对染布衣花这一传统艺术失去兴趣,这也为固始染布衣花民间艺人的培养造成了一大难题。目前信阳只有极少数人在关注和研究固始染布衣花,其中李友芳老师为染布衣花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如何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固始染布衣花进行妥善的保护和推动其发展,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以扬长避短,使得染布衣花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数字化保护就是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对固始染布衣花进行保护的方式。数字化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运用数字设备对染布衣花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计算机的系统建立其数据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这既有利于信息的全面保存,又有利于染布衣花的传播与传承。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是运用各种数字化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可以使用高精度的数字相机对染布衣花的历史渊源、发展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生成二维图像,下一步再运用相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对生成的二维图像进行处理及保存。而对染布衣花的制作过程可以使用高精度的数字相机采取多角度拍照,再对其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达到保真。
相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而言,数字化保护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数字化技术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染布衣花数据库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比如在数字博物馆里展示,通过互联网传播,运用于便携式移动设备,或者通过游戏或动画等形式传播等,相对于电视、纸质媒体等传播方式其传播空间更为广阔。因此,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播方式方便快捷,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其效率比传播方式更高。
(二)数字化保护技术比传统保护技术更有利于管理和修复。将收集的染布衣花的各种信息运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整理、编码等建立数据库,这样更有利于信息的管理。数字化信息管理面对多而杂乱的数据信息可以进行科学的、高效的管理,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防止传统管理形式的杂乱局面。另外,由于数字化保护的对象一般都是接近失传的状态,固始染布衣花也濒临失传,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一些出现残缺的部分进行修复,尽全力保证其完整性。除此之外,传统保护技术在存放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物理的损坏,但数字化技术能通过对信息的复原、修复等技术保证其完整。
(三)数字化技术可以在观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染布衣花的信息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后变成可以编辑的数据,并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以游戏、动画等形式进行制作并传播,这样使得受众在轻松愉快中就接受知识,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明末开始固始很多生产染布衣花的家庭作坊到如今销声匿迹,只有李友芳老师等人在接受采访或某些单位购买样品的情况下才会制作,并且据李老师说天然的靛蓝染料很难制作。据调查,现代固始人对染布衣花的了解甚少或者完全不知。鉴于这样的情境,不论从染布衣花的发展角度还是保存角度,都有必要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与传统的保护方式相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数字化技术将信息转化成便于计算机读取、识别和储存的二进制代码,因此其信息具有可识别性;二是数字化技术可以不断地对采集数据进行更新、还原和修正,它是可以编辑的。三是经过转化的二进制数据信息是可以复制的。因此,固始染布衣花要生存下去,必须借助时代的契机,除了在商业上找到突破口,还需要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回归传统,崇尚自然,推崇环保,把染布衣花重新带回人们的视线内,数字化技术是染布衣花这一契机得以实现的手段。数字化技术将染布衣花的工艺流程即纹样设计、用针线做花、染色等复杂的信息转变为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为依据建立数字化模型,通过对数字模型的识别来实现其信息的可识别性,从这一点来说染布衣花的各种数字化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以无数次无损害地复制而不会失真,从保存的角度上来说,能对染布衣花进行永久性的保存。
染布衣花手工艺是一种无形的形态,并且它还是多种相关内容的综合体,这在数字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在用针线做花和染色的流程,都属于动态的变化过程。采用哪种方法记录它们以便达到存真的目的,要在前期反复斟酌;另外针对染布衣花的原料、工具等,也要整理归类之后采用相对应数字化技术进行采集。尽管对染布衣花的数字化工作存在各方面的困难,但在经过合理分析后具有数字化的可行性。
固始染布衣花,这一民间艺术是信阳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促使染布衣花即将濒临消失。在这种形式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染布衣花实施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它渐渐消失了,我们所要做的是对这种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1]覃京燕.数字化文化遗产中的信息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导报,2007
[2]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徐青青.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4]潘云鹤,鲁东明.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J].系统仿真学报,2002
[5]王宏.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6]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
[7]黄怡鹏.数字化时代广西壮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社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