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

2015-03-18 16:30李瑞亮靳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9期
关键词:青铜器安徽省技艺

李瑞亮 靳鹏

青铜器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古已有之,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为集焊接、整形、补配、作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北京派(北派)和苏州派(南派)为代表的两大技术派别。北派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为中心,南派以安徽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为中心。南北两派在修复技法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兼有各自特色,涌现出金云松、金润生、金满生、张泰恩等一批青铜器修复大师,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

青铜器修复与作伪和仿制休戚相关,古文献中,不乏记述。《吕氏春秋·审己篇》和《韩非子·说林》均记载了赝鼎的故事;《汉书·郊祀志》记录了官员作伪器被查办的案例;宋代张世南《宦游记闻》和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都有关于青铜器作伪的记录;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论到“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清乾隆年间《苏州府志》载:“上既仿制以崇古,下便伪造以图利。”

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是由北宋中期青铜器的作伪技术开始出现而产生的,在此之前的仿古作器只是属于日常手工业生产的一个方面,而且“其数不多,在史籍上并未有以仿制古铜器著称的。真正意义上的青铜器修复技术是在传统的青铜器作伪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民国初年,青铜器修复工作者对作锈色工艺进行了改进,一套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青铜器修复技术正式形成。

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是源于清末周梅谷作坊的一项传统手艺,现国内所认定的南派创始人金云松,是晚清民国期间苏州有名的“金铜匠”,专事铜器修补及浇铸,精于修复仿制商代青铜器,在铭文和纹饰錾刻方面有独到造诣,其子金润生、金满生不仅深得其技艺真传,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器物造型、风格、纹饰都烂熟于心,成为南派代表人物。

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建立,馆内大批青铜器急需修复。金润生和金满生应邀赴安徽“支皖”,修复了蔡昭侯墓、蔡声侯墓、蔡元侯墓等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从那以后,金润生就正式扎根合肥,并将修复技艺代代相传,金满生后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

如今,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在安徽博物院已有第5代传人,修复青铜文物数千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龙虎纹鼓座等国之重器。金润生之子金学刚子承父业,退休前任职于安徽省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收靳鹏、曹心阳二人为徒,作为第三代传人,金学刚1985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铜奔马”奖,并于1985~1987年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委托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的三期全国青铜器修复技术培训班,为全国27个省市博物馆培养了40多名青铜器修复技术人员。第四代传人靳鹏和曹心阳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传统工艺,创新性地引入了现代科技保护手段和方法,使传统和科技相融合,更适应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三十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完成了安徽、山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几十项修复项目,修复保护文物数千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和一级文物,如龙虎纹鼓座、龙虎尊、蔡侯墓莲瓣铜壶等。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五代传人李瑞亮和李立新于2013年5月15日完成拜师仪式,正式加入南派,传承谱系图见图1。

2 主要价值

与其他派别一样,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

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是由北宋中期青铜器作伪技术的产生而开始的,到了晚清至民国期间,才在传统的青铜器仿古作伪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不但包含了精巧的技艺,还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凝结了历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2)文化价值

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是保护和修复中国有形文化遗产一一青铜器的必要手段,是整个文博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经过几千年地下埋藏,经历自然界的腐蚀破坏,出土的青铜器往往是破碎和残缺不全的,因而需作一番修复工作,使之延年益寿,并发掘保护好其身上具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将一件件包含着准确、完整历史信息的文物流传给子孙后代,这是历史赋予青铜器修复工作者的责任。由此可见,青铜器修复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3)工艺价值

第一,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历年来,尤其是安徽省博物馆开馆以来,青铜器修复工作者运用这套传统的修复工艺技术,修补复原了无数的青铜文物,其中属于国家级的珍贵文物计不胜数,如楚大鼎、龙虎纹铜鼓座等。

第二,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是一种经过长时间考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技艺。第二代传人金润生和金满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修复的青铜器,至今仍保存得很好。

第三,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投入资金少,修复方法更适用于中国文物特性,修复后的青铜器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有特色的修复技术。

3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熟悉和精通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人才严重匮乏,这门技艺正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国家文物局先后委托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专门举办了数届为期半年以上的青铜文物修复培训班,其中第三、第四、第五期全国青铜器修复培训班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为全国27个省市博物馆培养了40多名青铜器修复技术人员。这几批老学员经20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有丰富的修复经验,按理说完全可以胜任高难度的青铜器修复工作,是很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在这批人中,目前仍专门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已为数不多,这批人员减少的原因,除了正常的退体外,一部分是因历史或工作的原因离开了青铜器修复工作的队伍,另有一部分是受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而离开的。目前,熟悉和精通青铜传统修复技艺的人极少,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亦是如此。

随着国外文物修复技术方法和理念的引进,部分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不重视对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的学习、钻研和继承、发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甚至产生了认为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工艺技术早已落后、必须淘汰的思想,只是追求甚至是滥用所谓时间短、见效快、工艺简单的技术和新材料。如在青铜文物的除锈方面,就曾出现过因不恰当地滥用化学剂来除锈而致文物表面纹饰受到损伤的情况。

4 保护措施

(1)为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建档。保护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留住过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未来。文字、多媒体的记录固不可少,但传统工艺的精髓在于其技术,因此,下一步有必要对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记录,对技术内涵进行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依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是保护和修复青铜器的必要手段,是整个文博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计划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有利于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对于传承问题,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主要通过“师承制”的途径,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传承和延续。2013年5月15日,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拜师仪式,靳鹏和曹心阳收了两位徒弟李瑞亮和李立新,这两位80后学徒均为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为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4)扩大培训范围。今后一段时期内,计划举办青铜器修复培训班,建设高素质的青铜器修复队伍。走进大学课堂,2011年靳鹏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为文博专业研究生讲授青铜器保护修复理论和实践课。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青铜器修复这片热土,从而扩大这门技艺的传承内涵,使其发扬光大。

本文梳理了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源流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将对这门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充分发掘其技术内涵,使其永续发展,以保护和修复更多的文物。

本文得到安徽省社科联2014年课题“南派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发展与传承研究”(立项号:A2014060)的资助。

猜你喜欢
青铜器安徽省技艺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