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鑫 摄影/何林隆
方所书店一座城市的文心
文/王 鑫 摄影/何林隆
万籁沉沉,这是身后,还是生前?
我握的是无限,是你的手?
何以竞夕云影茫茫,清辉欲敛?
这是仲夏,星在天河搁浅
你没有姓名,今夕,我没有姓名
时间在远方虚幻流着
你在我掌中,你在我瞳中
任萤飞,任蛙鸣,任夜向西倾
……
——余光中《茫》
一座书店对一座城市的气质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没有人知道,但已经有人在尝试。
面对着成都的方所书店,国际设计大师卡斯特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座巨大书店对于成都的意义,好比卢浮宫对于巴黎的意义。”卢浮宫对巴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巴黎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品位,这一伟大的艺术杰作,成了法国近千年历史的最真切的见证者。那么,置身成都繁华商圈、奢侈品林立的太古里负一层的方所书店呢?
在走进方所之前,不妨先听听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对这座书店的解读吧——“这座规模巨大的书店给人们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而专家的点评更是见解独到——“方所书店让我们发现,CBD的‘B’不仅是Business(商务),它同时也是Book(书)”。
开业不到一年,这座充满现代感的书店,已经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灵魂新地标。细细打量这座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一道道动人的阅读风景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人们穿梭在汗牛充栋的巨大书柜下,畅游于浩如烟海的无数书籍中,在阅读的同时,也在一场场高品位的展览与讲座中享受文化之美。方所,让成都人能够在城市的最中心与书香相约,也让成都人看到了一场城市的文化追求,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律动。
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战略眼光——一座城市,把最好的地方留给一座书店,也将一颗文化之心留给了这个时代。正如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说的那样:“如果你在一个城市行走,在某条街道一转角就能发现一个场所可以停下来让你阅读,与人分享,这该是多温暖的事呀。”
历史作家芭芭拉·塔奇曼说:“没有书,历史会喑默,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顿。”一座藏满图书的书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疑是一座引导文明之光的灵魂灯塔。2015年初,这束文明之光终于照进了寒冬之中的成都——2015年1月29日,方所正式落户成都远洋太古里,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幕庆典。
“因为风会守着夜,草在地上守着风,草在风中守着露,露在夜中守着你”,当天下午,灯火通明的方所书店突然变得黯淡。随即,昏黄的灯光亮起,数百人手捧灯盏站在一起,开始诵读诗歌,场面令人沉醉——方所成都店开幕典礼以诗歌朗诵的方式正式开启。
一座书店的开幕式,竟是一场诗歌朗诵,这在外界看来,无疑显得另类。然而,对于方所来说,这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方所难以定义,至少它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在公众传播里,它是这样被描述的:“一个承载新阅读、新美学、新生活的场域,4000平方米空间,包含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展览空间与服装。书店包罗来自世界各地逾20万册最好的出版品。”来方所的人们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书廊前,无不感叹被“纸香包围,油墨攻陷”。
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所,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也是一处将文艺融入生活的魔幻空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它营销一个空间品牌,提供人与人相遇的场所,在奢侈品林立的远洋太古里之中,创造了城市生活的另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充斥在方所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排书架,每一个阶梯,而当你踏进方所大门,就意味着要做出选择:
向左,那里是“例外”,挂架上是动辄上千元一件的衬衫和近万元一件的外套。隔壁的生活美学馆,不乏标价上万的餐具和茶具,亦有日本设计师柳宗理著名的铸铁锅,千元一套的叉子和勺子算是便宜货。创意文具区出售的笔记本贴着“意大利造纸坊手工制作”标签,在植物区,至少要花上百元,你才能买到一棵最小型的盆栽。
向右,那里耸立着63个巨大的书柜,每个书柜高达3米,总长超过100米,里面整齐地填满了20万册各种书刊,文学和诗集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英文书和台版书占据了大面墙壁。书店的空间,表现了向时间与空间探索的意涵,融会了欧洲古典图书馆的陈列氛围及当代设计的空间感,以连绵的“阅读的长廊”呈现知识的量体,同时传达知识的“壮阔”与“高远”,让人印象深刻。
地球如鸽卵,芥子纳须弥。禅语说,一粒微小的芥子,装着须弥山。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所,对成都这座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粒微小的芥子,然而其20万册的藏书中却装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须弥山。走进藏身太古里地下负一层的方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地下藏经阁:8米的挑高,37根造型迥异的立柱,铺满行星轨迹的地面,“方所”大笔一挥画出的似乎就是魔法世界的宇宙星辰。这个逾越100米横跨距离的空间,远看像欧洲宏大的图书馆,近看又像中国古老的藏经阁,空间、灯光、地板等设计,构成星体运行轨迹的视觉感,甚至连电梯出口,都包裹上了怪异的红色星体模型。高低纵横的书柜形成的是小桥、峡谷、吊桥、观景台的园林风格。据说,方所光是平面设计稿就改过100多
版,其中的灵感还来源于杜甫草堂。
方所书店内景
【成都方所的三个小秘密】
1.为了与书柜相匹配,方所在室内搭建了一座百米廊桥,几乎贯穿了方所整个空间。廊桥的扶手略微倾斜,它是创始人毛继鸿特别设计的,为了方便大家倚栏看书放置物品,专门打造了与iPhone6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2.廊桥的尽头有一节被戏称为“猫步”,因为它窄得只能一人通过。据了解,这是一段特别的设计,寓意当你与那个TA擦肩而过时,你我的距离不过零点几毫米。
3.方所成都店在广州店原有的儿童区基础上打造了“小方所”概念,呈现出儿童美育空间。“小方所”集合了绘本图书、儿童时尚、儿童文玩、儿童美学生活品、美学教室、儿童多媒体互动场,让孩子们可以观看、聆听、触摸和品味、阅读、游戏、感知和思考。
装饰灯具
时空隧道
店内展售的手工艺品
席地而坐的读者
方所身处成都大慈寺附近,似乎必然会沾染这处玄奘学佛论经之地的浓郁文化气息。借鉴了佛教藏经阁的概念,方所巧妙利用长条状空间,承载逾20万册图书。这些图书以艺术、设计、文学为核心,内容涵盖设计、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台版书、港版书、英文书及独立杂志,各地优秀作家及作品都有完整系统的呈现。在整体书籍组合上,以主题、知识体系、思想谱系为读者搜罗书市少见书目,展现了专业选书的诚意,为读者设计了更辽阔,也更细致的读书方法。
穿行在方所,从大局到细部,处处可见设计师非凡的创意。例如,员工制服绣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茫》,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旁或许正有一株茂密生长的绿植,而这里的每一种商品的包装也都有着独特的方式。漫步在方所,空间里萦绕着来自挪威的钢琴诗人Ketil Bjornstad的委婉低吟,即使在书架之间的夹缝中,也能看到印在白色粗布上的顾城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方所,诗意无处不在。
在和方所人的对话中,最常听到的词汇便是“东方美学标准”。从开店理念到设计布局,再到选取商品的标准,方所始终围绕东方美学进行布置,其传递的美学理念是接近自然、注重环保、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方所运营总监谭白绢介绍说:“我们一直很重视东方美学的设计概念,这也是贯穿方所的理念。”对于整个店铺,谭白绢用“尊重传统工艺、使用自然材质、展现未来之美”来形容。“我们希望在这里能够看到中国未来美好生活的质量。方所不是为了商业而存在,这里是一个文化分享的场所。”
三四朵玫瑰,错落绽放在立体玻璃罩中,永不凋零,一如小王子精心浇灌的花朵;欧洲的原版笔记本、日本的锡制茶具、设计师品牌的棉麻服饰……无一不体现方所的用心。
“多数人认为好像实体书店不行,我们为什么还要开?我觉得一个城市需要文化空间,需要一个可以感动人的空间,需要一个温暖的空间。”方所成都店的开幕式上,毛继鸿对媒体如此说道。西南境地,天府之国,成都与诗歌密不可分。“向成都致敬”是毛继鸿反复说的话。毛继鸿感叹道:“成都这座城市,是一个诞生诗人的城市,是一个生产艺术家的地方,更是一个成功之都。我们想还原一个知识与文化的殿堂给这座城市,希望所有热爱文化、热爱艺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希望我们能够和成都市民一起,创造出一幅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盛景。”方所,从一诞生起,就流淌着一种理想主义气质,一种属于古典文人的情怀与感悟,而在这4000平方米的书店内,最能够诠释方所理想主义文人情怀的,或许就是创始人毛继鸿了。
毛继鸿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同行看来,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同事眼里,毛总是一个鬼点子超多的大男孩;在朋友口中,他又变身一个“书虫”。没有人能说清楚毛继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概括,那是一个气质谦和睿智,有点完美主义情结的文化人,而他创办的“例外”服装品牌,则足以让他有足够的资本演绎自己的理想主义。
“书店,应该是一个城市最具温度的地标。”这是毛继鸿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他创建方所的初衷。这个有点理想主义气息的商人,曾经将广州大剧院顶层近3000平方米的地方包了下来,竟是因为不忍让一家粤菜馆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开张。他对方所员工的要求也很特别:尽量多读书,爱上这里,也让读者爱上。用谭白绢的话来说:“毛继鸿深受蔡元培先生美学救国的影响,他希望方所能成为一个平台:将极具创意的设计理念与精致的制作工艺连接组合;将优质的生活美学与传统的东方文化弘扬传播;为文人提供一个交流场所;为读者培育一方精神绿洲。”
“方所”一词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其寓意是思想和文化在这里交会碰撞,凝结成永恒,而“方所”二字更深的意味来自佛教。“方”是十方世界——一方世界可能是多个银河系,十方则是无穷多个世界;“所”是当下,此时此刻此地。打开一个窗口看见一个宇宙,来到这个地方便开始行动。在方所,你可以从阅读里看到全世界。这大概也是毛继鸿的理想,虽不至聚群贤商讨天下之事,但至少可供文人畅叙思古之幽情。用方所人的话来说就是“游方世界,起点中国,坚持例外,安身方所”。
方所书店内景
方所最诱人之魅力,在于打造东方美学理念的同时,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逾20万册精挑细选的丛书,其中进口书占了约四成;同时引入台北故宫、紫禁城、尤伦斯、佩斯画廊及今日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出版物。除书外,方所团队还用两年的时间,从全球上千个品牌里筛选出60多个具有相当手工艺功力的品牌,其中21个品牌是第一次进入成都,更有17家第一次由方所引进中国。对手工的严格要求,是贯穿美学用品区的最大脉络。手感、力量、饱满度、功法、思路、定力,都有严苛的衡量指标。一只镂空的锡盘,看来硬朗刚毅,实则温润柔软,可以在手中被轻轻地捏成各种弧度的果盘、托盘和杯垫,那是来自日本高岗地区、已有400年历史的“能作”。此外,在这里你还能找到拥有500年历史的日本漆和纸、400年工艺的波佐见町陶瓷碗……
“手和心是相连的,只能在iPad上点和划的时候,有些东西就会失去了。‘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在于我们手的灵活性,脑和手一起,是不是可以玩过机器手,这是我们对时代的见证。”接下来,毛继鸿想把方所打造成一个连接中国顶级技师与创意设计师的推手,将东方美学与传统文化做一次完美的融合。
除去充满设计感的装修、汗牛充栋的书籍、随处可见的植物、洋溢着手工气息的生活用品外,周期性的展览及讲座也是方所的一大特色。每隔一段时间,方所都会举办名家讲座。廖一梅、毕飞宇、欧阳应霁、韩东、刘克襄、张铁志、周云蓬……两岸三地的作家相继现身方所,与读者一起畅谈诗与远方。毛继鸿非常喜欢在书店里举办演讲的感觉:“就像苏格拉底在雅典卫城辩论的感觉,从不同楼层发出不同声音,所有的交谈都是深度的——真理可以辩论,那是最理想的学术空间。”为此,他还特意为方所写下了一句宣传语:“上不了方舟,可以去方所。”
方所的“血统”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它流着台湾诚品书店的“血液”。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之一的廖美立女士之所以加入方所的团队,就是同样胸怀“做一个前所未有的书店”的理想,“之所以一直做书店,是因为书店这个场域虽然静态但是充满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变数,我们要不断地去思考、适应。”
“我们卖的不仅是书,更多的是体验。”廖美立说,纸质书带给人的阅读体验是无法被取代的,这要求书店编辑更有创造力,为书籍创造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实体书店,根本不是拼书多。最重要的是要替读者着想,同时有自己的主张,去发现更多可能被冷落的好书,介绍给读者。”
方所在选书方面的确用心,书单颇受赞誉。它试图成为与读者密切互动的专业“私人阅读顾问”,强调的是“针对读者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方所的采购助理几乎都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其中很多人是研究生,他们喜欢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量,这样才能引导读者、启发读者。在方所,他们被称为“书店编辑”,他们的职责是选择好书,并仔细考虑“一本好书放在哪里才是正确的位置,最容易遇到知音”。有人调侃,方所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本科生为员工的书店。
方所对读者的定位是“具有文学和人文基本素养”。谭白绢说:“我们一开始就把美学放在重要的方面,所以艺术和设计作为书店最核心的内容。从美学出发,再着眼文学和人文。这类书占到了七成,剩下的三成是影音、生活、商业类书籍。我们不走很高端的学术路线,我们也不走太实用的教材路线,就在这中间选一些文化类书籍。当然,我们对环保、绿色生活的议题也着力经营。”
对于方所来说,小众主义路线带来了非常清晰的选书策略,目的就是“避开那些受到网络书店冲击最严重的种类”。目前,在方所的图书结构中,艺术设计类占了大部分,外版书占比更是高达40%,而这也赋予了方所一种流淌着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氛围。
也许正是这种带着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氛围,让人们爱上这家书店,而在店员的围裙上,你甚至能读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然而,理想主义的人文关怀依旧无法提高书店的销售额。在方所,那些习惯了网络书店的读者,很多并不是为了买一本书而来到书店。他们像游魂一样转悠在书架间,更习惯的行为模式是每当发现一本感兴趣的书籍,便掏出手机扫描封底的二维码,然后在网上书店里货比三家,选择最低价格加入购物车——在中国,许多实体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中纷纷倒闭。
书店一隅
关于独立书店在中国的艰难处境,谭白绢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说中国实体书店被网购冲击得不行了,但如果做到尽善尽美,创造力将大于你的想象。任何计算工具和商业模式,都难以对抗以心换心的力量,我们希望能够改变大家对图书业的看法。”谭白绢说,“书店是流动的飨宴,它会与整座城的风景相呼应。等到一个充满理想的阅读体验环境成熟起来,一家书店里真正有趣的故事才会上演。”
对此,毛继鸿似乎更为洒脱。方所开业后的某个深夜,热爱书法的毛继鸿用毛笔写下了这样的话:“化缘方所,结缘天下。财要散,财要善……方所开了10天,每天都会给我带来感动,是所有的人感动了我,前面再多的艰难,都让我认为值得……我看到有很多人停留在书店时间会越来越长,都没有问题,不买书,没关系,他们爱书,不要损坏书就行。”方所会成为新的成都文化地标吗?答案未知,但至少毛继鸿还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个商业空间能带给这个城市什么?是一个文化人邂逅的地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邂逅的地方,是一个创作人和爱知识的人邂逅的地方。邂逅能带来无限想象,就像所有的浪漫故事一样,其实生活的剧本往往会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精彩。”
毛继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十月的一个雨后初晴的星期二。此时的方所尽管没有讲座,店内的顾客依然很多,他们中有人在狭窄的过道中埋头翻找一本旅行指南,有人则围坐在吧台上入神地翻阅一本侦探小说。两个年轻的男店员,低声商量着要把一本小清新范儿的文学书摆上推荐台,而另一本畅销励志书则根本不值得一读。
下午四点二十五分,Ketil Bjornstad的琴声如水般流淌在空旷的书店中,人们安静地读着书或低声交流着,时光的节奏慢得让人恍惚。“这就是方所,”毛继鸿说,“它是一个叹号,或是一个冒号,但它绝对不是个句号。”(责任编辑/王鑫设计/金三)
我们更需要推崇雅文化
方所创始人毛继鸿
Q:方所在选择商品上有什么原则和标准?
毛继鸿:我们弥补的是读者对于专业知识、文字艺术、艺术设计的不足,还包括新鲜的生活方式。对于深度的阅读者或者是儿童,能给他们一些更全面的、更全方位的、更全球化的思维。
Q:你现在还坚持在实体书店买书吗?
毛继鸿:春节的时候发红包,我发现我没有网上银行的账户,所以自始至终我可能没有在网络上面买书,可能有买,也是我的助理帮我去购买某些已经断版的书籍。
Q:你个人是更偏爱纸制阅读还是电子阅读呢?
毛继鸿:眼睛、手上和腰椎的病,这是电子阅读所带来的副作用。其实从知识传播上,我觉得电子阅读是一个方向。我个人还是偏爱传统的阅读,我自己的东西都是写出来的。其实我不是太会用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