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 鑫
三圣花乡暗恋桃花源
文·图/王 鑫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展厅内,一名观众正仔细打量一组当代艺术品
成都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重镇之一,这里聚集着大量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艺术家,成为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独特的艺术力量。成都适宜的生活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而各个艺术区的兴建与升级,也让艺术成为成都的一大文化名片。
在成都的诸多艺术区中,位于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内的三圣花乡艺术区是最能体现成都艺术气质的艺术区。在这里,无论是殿堂级的设计师、宗师级的艺术家,还是刚踏入社会的艺术爱好者,甚至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农民,都将自己的理想与艺术融入这片花香四溢的土地上,并精心呵护着属于他们的艺术果实。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的孤芳自赏,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态度。
【带件艺术品回家】
“四川画派”的作品大概得算是成都最有价值的“旅行手信”了。购买现代艺术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中国现代艺术鲜有赝品,而最好的当代艺术家以及最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也已尽数被少量专业画廊“瓜分”了,只要选对画廊,你的购买与收藏就不会有差错。在成都,“千高原”大概得算是最靠谱的现代艺术收藏途径了,毕竟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进入过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中国内地画廊。“千高原”代理的艺术家有很多,你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
十月的成都,秋风咋起,天气渐凉,然而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三圣花乡,此时却依旧是一派绿意盎然的迷人景色。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天花顶,洒进植被葳蕤的小院里,将绿色的小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边。画家唐可此时正站在小院里侍弄着他心爱的“Blue”——这只羽色艳丽、体型硕大的金刚鹦鹉来自香港,据说在入川之前说的都是粤语,如今却可以用流利的四川话与人打招呼。唐可的工作室里摆着数幅刚刚完工的“金刚鹦鹉”,这是唐可的标志性视觉符号。唐可有着很深的鹦鹉情结,他说,小的时候常常见到街边茶馆中有养鹦鹉的老人,于是退休便成为他儿时最大的梦想,因为那样他也可以养鹦鹉了。2005年,他在新加坡的热带动物园中见到金刚鹦鹉,那种艳丽的羽毛深深触动了他,回国后,他连续画了好几年的金刚鹦鹉,他画笔下的热带丛林散发出了与川籍画家周春芽如出一辙的桃源梦境之气。
桃色黄昏 作者:周春芽
在这同一个初秋的清晨,艺术家杨冕此刻正走出自己的工作室,来到户外。工作室的不远处,一大片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好似一块翠绿色的翡翠,将工作室所在的幢幢白色屋宇映衬得好似一处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在三圣花乡,像杨冕这样精通生活方式的艺术家并不多,他的家和工作室相互结合,从规划到建筑及室内设计全部由他完成。两层的建筑实现了极其丰富的空间变化,整洁的工作室、交叠的院落、清澈的游泳池、视野良好的观景露台等空间都一一铺展开来,与自然的结合既紧密又保持着恰当的分寸。杨冕对空间组织近乎洁癖,他个人作品的位置、最佳的光影关系、最好的景观,一丝不苟。每当春天庭院中的吉野樱盛开之时,他就会在樱花树下与友人赏樱小聚。
这里就是位于三圣花乡的蓝顶艺术中心,一座与川西农家乐比邻而居的当代艺术聚集区。200多位居住于此的著名艺术家,将这处“艺术桃源”打造成一个具有“文化磁场”吸引力的当代艺术群落。
蓝顶艺术中心位于三圣乡深处的“荷塘月色”区域。单是听名字,就不难想象此地风光的秀美。三圣乡的入口处有好几家花卉市场,那些扑面而来的绿色植物和繁茂的花花草草让人不禁生出一种误入桃花源般的美丽幻觉。其实,在如今成都人的城市生活中,三圣花乡确实也在扮演着“世外桃源”般的角色。每逢节假日,大批的城里人便会开着车来到这里,买些漂亮的花草,吃上一顿食材鲜美的农家饭,然后在麻将桌上暂避一下紧张的都市生活。对成都人来说,三圣花乡是他们逃离都市生活的避难所,而对于成都的艺术家来说,蓝顶艺术中心则是一片属于他们的伊甸园。
若是第一次来蓝顶艺术中心,难免会被这里复杂的地标指路牌搞晕。这处掩映在农田阡陌、茂林修竹之中的艺术区占地达1500亩,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圣殿”。在蓝顶美术馆周边的工作室及邻近的居民小区中,生活着200多位艺术家,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艺术聚落。然而,这样的规模,在十多年前却是一个奢想。
时间回到2003年,当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4位著名艺术家租用成都机场路附近的闲置厂房用作工作室时,这里还是一片广袤的农田和破败的厂房。而“蓝顶艺术中心”一名的由来也与当年的窘况有关:“大家看着这个厂房蓝色的铁皮顶,于是取了‘蓝顶’这个名字。”蓝顶创始人周春芽曾如此写道。由于4位艺术家的进入,这里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罗发辉、舒昊、何多苓……甚至北京宋庄的苏茂源也被吸引入驻。后来,蓝顶的地盘越来越大,从最初4位艺术家租的A区,到后来不断衍生出的B区、C区、E区,最终使得蓝顶成为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群落。
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展厅内挂满名家画作
【成都也有798】
成都也有类似北京798的Loft风格艺术区,那就是改建自红光电子管厂的“东郊记忆”。虽然这个“798”只能说是“大众娱乐版”的,但这个被翻新的厂区还是有得玩的:“8点空间”是成都首家话剧小剧场,经常会有一些充满时髦元素的“白领剧”上演;“东郊食堂”是个努力让人回忆起集体生活时代的地方,无论是用搪瓷饭盒装的回锅肉、木质长条座椅,还是服务员的蓝色工作服,都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果然24房酒店”是一家改建自旧厂房的设计酒店,一共有24间风格各异的房间,其中设计成巴士车站的房间最有创意。
“北京有798、宋庄,上海有苏州河、莫干山,成都呢,有蓝顶。”建筑师刘家琨设计了蓝顶美术馆,他用“生产基地”来形容蓝顶的价值,“这里不止是艺术家的工作坊,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和象征。相比于京、沪的艺术区,田园性植入了成都的基因,蓝顶的可贵之处在于保持着这种天然。”蓝顶的存在,让昔日奔波于京沪两地的川籍艺术家有了回家的念头,并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如今,200多位艺术家相继落脚这里,蓝顶因而被誉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当代艺术圈。
2009年1月12日,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在三圣花乡荷塘月色落成。在这片坡地上修建的建筑物,除画家每人一个工作室外,还专门设置了一栋展示和接待空间。蓝顶艺术中心的建设与升级,不仅为艺术家们开辟了一片远离喧嚣尘世的世外桃源,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一处价格低廉的容身之所,使艺术家们减少了四处奔波的辛酸。也正因如此,蓝顶艺术中心才能成为一个“艺术磁场”,不断吸引着四方艺术家来此定居。赏花、怡情、创作、展示,在这处湖光山色的优美环境里,艺术家们获取灵感、心血创作并展示艺术。如今,蓝顶艺术中心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个文化艺术交流机构、美术馆、画廊来此观光访问,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坐标。
2008年年底,唐可从“老蓝顶”搬到这里。之后的几年中,他没少在自己的这方小院里花功夫:挖塘、引水、运土、垒石、种花、植树……如今的院子让他收拾得像个小型植物园一般,栽种的花草树木足有数十种之多。他还在树上安放了十几个鸟窝,引来了画眉鸟、白头翁等各种小鸟,真可谓“四时花开不断,终年鸟鸣不绝”。唐可一再感叹道:搬来三圣花乡,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每天看着树叶的变化,心里就会感到特别充实。
就在离唐可“梦中桃源”不远处的蓝顶美术馆里,一场名为“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的展览正在开放。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唐可和杨冕低声交谈着,而在他们的身后,挂着杨冕的《菊山禽图》。不远处,何多苓正在跟周春芽、罗发辉讲解自己《在梦中奔跑的女孩》的创作感悟……在这里,艺术的魅力永远充满朝气。正如印在《蓝顶艺术聚落2003—2013十年回首》一书上的那句话一样:
“蓝顶是一种基站,一束流量,开放连接着万千;它又是一张养精蓄锐的眠床,一扇向世界打开的窗户,是迈向高空、自由飞行的坞口。”
许燎源当代艺术馆
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外的小景
【农家乐之外的三圣乡】
千万别被节假日期间蜂拥而至的游客吓坏,三圣乡其实面积很大,除了花卉市场和农家乐,这里还有很多可玩的。“蓝顶艺术中心”位于荷塘月色片区,虽然那些艺术家工作室不能参观,但“蓝顶美术馆”却是对公众开放的,这里经常会有些高质量的展览可以看。三圣乡红砂村里有一些充满文艺气息的饭馆、茶馆、咖啡馆和手工艺小店,“早上好”酒吧是其中最有趣的一家。他们会不定时地在红砂村举办“乡野音乐会”,总能吸引到不少成都文艺青年至此。此外,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村里还会举办创意市集,地点在红砂上街枇杷林附近。
在三圣花乡“花香农居”的锦绣繁花中,矗立着一幢黑色的现代建筑,在村舍荷塘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出。这里是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设计艺术类私人博物馆。
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艺术家许燎源本人的名字命名。在设计界,许燎源可谓大名鼎鼎,他不仅是开创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的第一人,而且是中国白酒设计的领军人物:凡是爱酒之人,必定会对水井坊、国窖1573、舍得等白酒品牌富有情趣的酒瓶及包装印象深刻,殊不知这些颇有情趣的设计正是源于许燎源之手。这位来自四川仪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的艺术家,一手打造了中国白酒包装的传奇,而这座博物馆,正是许燎源展示其“杯中艺术”的地方。
一座铺满绿色的缓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优雅的弧线凸显出这座博物馆的简洁造型。这是一个综合了设计、建筑、现代陶瓷、雕塑、家具和绘画的艺术空间,而在这座建筑的一侧是被称为“魔方”的博物馆一期,由两座黑色现代结构主义的建筑组成。乌黑的墙体,简约的线条,如此先锋前卫的建筑被置于花团锦簇之中,并无丝毫突兀之感。远远看去,博物馆就像是一个被人扳动过的黑色魔方,充满了迷幻的味道;再离得近一点细看,会发现这里似乎更像是一个极为不规整的立体几何模型,从每个角度看都不同,充满了艺术感。
整个博物馆共有两层楼,正面看上去像是一座门庭森严的老宅院,而从背面看则是诗情画意的小楼。博物馆的侧面几乎没有窗户,只是在墙上象征性地开了几个小洞,而这些小洞中透出的不规则光线则会照射在馆藏的艺术品上,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瑰丽光斑,将整座博物馆映照得充满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气息。例如,照射在别致的陶瓷碗盘上,照射在活字板的屏风上等。这种不经意的光线从博物馆墙上的很多地方穿透进来,却同时将参观者的视线带向了外面的天光与风景,这些小洞泄漏了风景,也泄漏了这栋建筑采风采光的秘密。
艺术区内,绿竹翠草,一派田园风光
参展的艺术画作
在博物馆的一楼展厅里,展示的是“意识流”系列作品、不锈钢雕塑作品、陶艺系列、书画,二楼展厅里展示的则是白酒包装系列,这些艺术品几乎都出自许燎源之手。不仅如此,每件艺术品都与当下的生活感息息相关:陶瓷有着古朴的形态,却有着晶莹的质地;玻璃焕发出古陶般的内敛与浑朴;家具呈现出异形的别致和灵动,立面有现代性的断裂、错置和简洁;书法拙朴到笔墨像雨点般滴落;绘画则是挣脱了一切约束的灵心之游走;漆器从传统中脱胎而出焕发崭新的生命力;不锈钢雕塑呈现为不断冲击着成规的异形、异质性肌理和异度空间——这些作品虽然材质不同、形象迥异,但明显有共通的、共同的气质:澄明、朴拙、宛若天成,在光线的变化之中撩拨着参观者的心弦。
作为中国白酒界的殿堂级设计师,白酒设计作品自然是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一件件白酒设计作品被精心摆放在陈列台上,有的典藏古代文化意象,有的传递人生智慧哲学。在这里,许燎源把自己的主张“传统与创意,古典与现代,硬朗与柔情”,现实地呈现出来。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白酒设计中,最惹人眼球的是许燎源与邓小平长女邓林共同创作的作品,名为“饮水思源”,是为纪念邓小平而设计的。除此之外,博物馆展示的“无一物”酒也十分独特,其名称取自六祖慧能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佛偈不仅丰富了酒的文化内涵,也使酒富有了宁静致远的品格。
作为中国现代包装和新品牌运动的拓荒者,许燎源一直试图以自己的实践关注一个艺术的根本问题:“如果艺术远离生活,我们要艺术干什么?”因此他产生了“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这一理念从展厅中一件件被精心摆放在陈列台上的酒类包装设计作品中可窥一斑。用他的话说,“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通过设计将艺术赋予其中,酒就有了灵魂,从而将生活艺术化,而这是艺术家入世的道路。”
于是,当艺术与设计相遇,当杯中之物与现代理念邂逅,一座融合了现代美学理念的设计艺术博物馆,就这样在繁花似锦的三圣花乡诞生了。
【成都的更多艺术气息】
坐落于成都南部新区“天府软件园”的成都当代美术馆,应该算是成都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术馆,为公众提供了高品质的艺术体验。“A4画廊”是另一家活跃于成都的高品质画廊,除了自己的展览,他们还经常会和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合作,在酒店展区定期向公众推出一些成都优秀本土艺术家的展览。“成都西村”是一处走“亲民”路线的艺术区,聚集在这里的年青艺术家们试图在艺术与商业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将茶馆、藏餐厅也搬进了艺术区,值得一逛。
在三圣花乡,有一道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文化风景线——一个由成都美术家们自发形成的聚集点,而这里也有着一个诗意的名字:画意村。画意村位于三圣花乡荷塘月色,由村集体出资将农房改造修建成了24栋画家工作室,并引入自由画家,最终打造成特色鲜明的荷塘月色画意村。在这里,每一栋房子就是一个画家的工作室,他们在此享受着成都安逸的休闲气息,享受着与农户鸡犬相闻的纯朴乐趣,安然度过每一个与艺术相伴的清晨与黄昏。
画家杨冕
画家何多苓
画家罗发辉
杨冕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
罗发辉工作室
意趣盎然的数十座院落,像被画家错落有致地涂抹在三圣乡的一角,有书画工作室,有书画加工室,还有画框、画布、画笔、颜料的生产作坊和销售门面……如同它的名字,画意村的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典雅与闲适兼具的诗情画意。“感觉人在画中,白鹭就在天上一群群飞过,门前小桥流水,让你不得不想回家画画。”形容自己的居住环境时,画家程峰如此感慨地说。
2005年7月,三圣乡的“五朵金花”打造初始,在四川师范大学任教的程峰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画画,正好了解到三圣乡在打造“画意村”,向成都的知名画家发出了邀请。在这里,画家可以通过买下小楼的方式入住,价格在30万元左右,也可以通过租赁入住,每年3万元左右的租金。“当时他们带我来看,还是一片荒山,但我还是很喜欢。”程峰认为,政府的规划很有想法,“不过还是持怀疑态度,是否能够落实?”当他8月份出差回来再看时,发现真的在修建了。“一天一个样,工程很顺利,9月底就封顶了。”于是画家们陆续入住,形成了如今的画意村。如今,画意村已悄然成为如程峰一样的艺术家的群居之地。他们在荷塘月色之下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在恬淡花香中品读生活的气息,在激情创作中寻找自己的艺术梦想。
每天清晨6点多,当十月的第一缕阳光映红了画意村的朵朵荷花时,与程峰比邻而居的老艺术家罗其鑫也早早地起床了。他的小楼与程峰家挨得很近,然而与清早出门锻炼的程峰不同,这位60多岁的老艺术家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一壶水,然后泡一壶茶,待到茶香四溢之时,这位老艺术家就开始优哉游哉地作画了。和半道住进画意村的大多数画家不同,入住画意村的时候,罗老已经退休了,如今和老伴住在这里,安享晚年。
走进罗老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一处生机盎然的菜园子,葫芦瓜、豇豆、苦瓜、南瓜、西红柿、辣椒等各种蔬菜在此肆意地生长蔓延、开花结果,罗老的房前屋后就这样被这些绿色的田野精灵“沦陷”了。对此,罗老的妻子童女士十分得意地介绍道:“这些蔬菜既是作画的素材也是一日三餐的粮食,我们自己种,现吃现摘,随手扯把白菜就下碗面。”这样归园田居般的生活也同样备受罗老的钟爱,“来到这里,不画画的人都要画画。”罗老说,自己国外作品展的画作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为此,罗老还亲笔写了一副“床前荷塘月色,窗外农居花乡”的对联贴在自己门前。罗老贴上对联的那一刻,也将自己和老伴的晚年幸福,一同揉进了三圣花乡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之中。
三圣花乡的日子是慵懒而诗意的,秋日的时光就在一碗盖碗茶的浸泡下慢慢缩短、渐渐变浅。不知不觉间,已是下午时分。此刻,村里的“荷塘月色”书画交易中心里,魏秀英正坐在画案前埋头作画,她的笔下,一朵花瓣层叠、色彩张扬的工笔牡丹已经跃然纸上。在她身后的墙上已经挂满了许多书画作品,其中有一些是她画的,而更多的是当地村民自己的作品。
与程峰和罗其鑫不同,已经年过四旬的魏秀英并非专业的画家,而是三圣乡万福村3队的村民,她家里还有3亩多地,种的也都是花。而现在,她已经不种庄稼改当艺术家了——在画意村这个“丢下锄头拿起画笔”的新农民群中,她是第一批开始学画的人。
“紧张得一直手抖。”回忆起第一次拿起画笔时,魏秀英难忘地说。“干部号召我们去学学,我自己就想去试试。”初中毕业的魏雪英一直在侍弄庄稼,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有生之年竟然会迎来身份的转换,坐在画室里画画。“以前觉得,那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
2005年,如程峰、罗老一样的专业画家入住万福村之后,就有几十个当地的农民跟着这些艺术家学画,画家免费授课,魏秀英和她的邻居们就这样开始了学画历程。工作之余,魏秀英几乎将全部时间都用到了画画上。“学工笔画、写意画、中国画,我还是比较喜欢国画,画花。国画要慢慢体会,要胸有成竹,要心里有数才能画。”她说,自己还要继续学下去。
艺术气息的注入,也让画意村拥有了与其他村庄不一样的气质:崭新的书画展览中心和书画交易中心里,每隔一个月都会举办书画展;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如今也会送自己的小孩去上艺术课,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一个村庄的气质,就是在这样看似寻常,却又不凡的改变中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而成都这座城市的内涵,也藉由这一个个村庄而变得愈发鲜活生动。
这是一座城市的蜕变,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责任编辑/三金 设计/金三)
打造中国最好的当代艺术园区——成都蓝顶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延
Q:您说要把蓝顶艺术中心打造成中国最好的当代艺术园区,那您认为使这个园区保持生命与活力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金延:这个区域的定义是以当代艺术为引领,以当代艺术为文化上的起点、高点、特征,而努力打造的一个创意产业区。当代作品的原创是创意产业的源泉,是创意产业的高端,而人才是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因素,在蓝顶艺术中心,这种人才被称之为核心创意人士。设计师、画家、作家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在这里出思想、出创意,然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各有特点,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让他们感到舒适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创作,留下来生活。人才的聚集、源头的聚集是现代事物演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相统筹,当代艺术定会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发展。50年、100年后,当住在这里的艺术家已经离去,他们所代表的艺术、所创造的文化氛围却将长久地留存下来,成为城市文化脉络里难以磨灭的痕迹。
Q:在新蓝顶快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形成了以当代艺术为引领的创意产业区、创意产业发展轴以及产业链的必备条件?
金延:一个创意产业和一个区域的形成,必须具有核心和灵魂。在这样一个区域的形成期间,我们始终关注的一是文化高地的形成,二是创意产业源泉引领性的形成。把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结合在一起,把社会人文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到一起,这是“蓝顶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创新。我们理解的创意产业就是顺着服务,顺着衍生产业链的一个体系,而这种双体系模式在形成了一个集文化和创意于一体的精神区域后,人们便会有意识地向往这个区域,从而形成一种体验性的旅游模式。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等更具体验意义的项目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事情,这将是我们的创意产业整体上走向未来的一个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