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商投资区的发展状况与转型方略

2015-03-17 06:09王春丽
闽台关系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台资台商福建

王春丽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5] 林侃.福建贯彻实施“两规划一方案”促跨越发展[N].福建日报,2012-06-15(1).

福建台商投资区的发展状况与转型方略

王春丽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一直以来,台商投资区不仅具备着对台经贸合作的特殊称号,还有多年对台经贸合作积累的经验。然则,在历经多年发展之后,福建台商投资区逐步呈现出台企集聚程度不高,示范作用无法体现;政策创新力度有限,对台优势难以发挥;整体产业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两岸对接格局等问题。考虑到福建的战略地位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福建台商投资区要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出发,在体制机制、行政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从打造台商投资区升级版着手,重塑台商投资区的品牌内涵,发挥并扩大其对台合作的优势与影响力。

福建;台商投资区;转型

① 2003年因厦门行政区划调整,集美台商投资区和杏林台商投资区已合并。

福建台商投资区起于1989年,一直延续至今。从1989年海沧、杏林、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的批准设立,到2012年泉州、漳州的台商投资区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福建已经拥有漳州、泉州、福州(马尾)、海沧、杏林和集美六个“国字号”台商投资区①(见表1)。与台商投资区最初的批准设立相呼应,台商投资大陆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呼应契合了国家批准设立台商投资区的初衷,即充分借助福建对台的五缘优势,以点带面地推动台商在大陆地区的投资。

一、福建台商投资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根据福建省商务厅提供的相关数据,截止2014年,福建六个台商投资区累计已开发面积150.52平方公里,共实现生产总值1 708.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 690.1亿元,税收收入320.43亿元,外贸出口143.78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6%,税收收入增长17.3%,外贸出口增长10.9%。台商投资区已然成为福建发展较快的区域,成为福建承接台湾电子信息、机械、石化、钢铁、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基地。

海沧、杏林、福州(马尾)是大陆地区成立最早的台商投资区,于1989年先后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受益于当时较为突出的政策优惠、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质高效的投资服务,海沧、杏林、福州(马尾)

表1 福建台商投资区设立基本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各台商投资区门户网站整理所得。

台商投资区都迎来了持续高速的发展时期,吸引了大批内外资企业*海沧台商投资区吸引了美国柯达、英国宇得集团、荷兰博坦公司、台湾台塑集团、东帝士集团、统一集团、香港和黄公司等跨国公司;杏林台商投资区吸引了大金龙客车、厦工机械、正新橡胶、路达工业、三达膜科技、NEC东金电子、信华科技等重点企业;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吸引了大同集团、统一企业、顶新集团等台湾排名前50位的工业企业以及一批在岛内有影响、有声誉的大公司。进区投资,并逐步形成以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生态模式。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于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历经近20年的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以电子、机械、服装、食品等为主的轻型、无污染产业,吸引了TDK、宏发电声、宝宸、钛积光电、虹鹭钨钼、世纪宝姿、利朗服饰等一批重点企业。从这四个台商投资区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获批时间较早,同期可竞争的相应对手不多,且当时大陆地区尚处于吸引外资的有利时期,因此,这四个台商投资区的优势相对明显,不仅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有较大成效,在吸引台资方面,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由于台商投资区的主要特色在于对台,因此,各区加大对台的招商力度,台商投资从早期以小规模(投资总额十几万美元)、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试探性投资,发展到21世纪初期以大公司、大财团投资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投资,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随之前来投资,形成了配套产业群,初步实现了“以台引台”。台资企业也逐步把台商投资区作为进入大陆市场的营运基地,并将投资向内陆地区延伸。[1]但从近十年的发展变化来看,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台商投资区的竞争对手也急剧增多,原有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不复存在,台商投资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已不再局限在福建这一区域,开始向更大范围展开。因此,近十年来,这四个台商投资区没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反而越发感到发展乏力、后劲不足。

泉州、漳州均为2012年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泉州台商投资区设立目标为大陆地区重要的台商投资聚集区、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仅就台商投资的聚集程度来看,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有台资企业34家,累计利用台资0.45亿美元,占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13亿美元)的3.2%;2014年台资企业工业产值为20.1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1.1亿元)的4.5%(见表2),这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从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有台资企业102家,累计利用台资9.00亿美元,占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66亿美元)的71.1%;2014年台资企业工业产值176.7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0.04亿元)的41.1%(见表2),台资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比较而言,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台商投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泉州台商投资区。

表2 2014年福建台商投资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

资料来源:福建省商务厅开发办。

二、福建台商投资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台企集聚程度不高,示范作用无法体现

根据国务院的最初定位,台商投资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对台产业招商,使其成为闽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先行区域。国务院2012年在泉州、漳州设立台商投资区的批复文件中也要求:“要充分发挥对台交往的优势,把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成海峡西岸中部台商投资集聚区,以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为主导,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把漳州台商投资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的集中区域、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就目前情形来看,福建台商投资区内的台资企业集聚程度不仅不高,还呈现出下降趋势,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无法体现。福建省商务厅的相关数据显示,就2014年而言,福建六个台商投资区的台资企业工业产值为1 102.1亿元,比2013年下降167.3亿元(2013年为1 269.4亿元),占投资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9.9%,比2013年下降7.46%(2013年为37.36%);2014年新批台资项目45个,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29个(2013年新批台资项目74个)。2014年,福建六个台商投资区实际利用台资2.07亿元,虽说比2013年增加了0.18亿元(2013年为1.89亿元),但仅占区内利用外资总额的23.5%,可见实际利用台资程度相对较低。从福建省范围看,截止2014年,虽然六个台商投资区累计引进合同台资93.95亿美元,占福建省份额较高(61.8%);但累计引进台资项目1 147个与累计实际利用台资77.9亿美元,占福建省份额均在一半以下,分别为9.6%与42.1%,这与国务院所要求的“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相去甚远。

(二)政策创新力度有限,对台优势难以发挥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2010 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各省各市都在积极寻求对台招商引资的政策亮点,如昆山一开始就推行的“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理念。反观台商投资区,其政策亮点却不明显,受限于既定的国家级技术开区的政策框架,台商投资区的政策创新力度有限,难以形成与其他地区相抗衡的竞争优势。国务院在设立台商投资区的批复中明确准予台商投资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在管理权限、土地利用、财税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虽说商务部将5亿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台商投资区,福建省商务厅也设立了专项经费,扶持台商投资区加快发展,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台商投资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信贷倾斜,但上述内容仍没有超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的普遍适用性。除此之外,国家并没有专门赋予台商投资区更优惠的政策,从而没能真正形成台商投资区的政策红利与竞争优势。

为了激发台商投资区的对台吸引力,福建各地政府在权限范围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地方政府可操作的政策空间有限,且政策的出发点还是招商引资,没能形成两岸合作的独特优势。例如,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会为促进台商投资与台资企业发展,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台商投资与台资企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主要从扩宽投资领域、放宽准入经营条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融资和开拓市场、优先保障企业用地、加强企业和项目服务、优化经营环境等方面着手,但这些政策大体还是以支持或鼓励投资的手段为主,与目前大陆其他地区吸引外资(或台资)的政策相比,对台优势并不突出,台商投资区发展缺乏后劲。

(三)整体产业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两岸对接格局

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的优势在于对台。从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来,2011年3月、11月、12月,国务院又先后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两规划一方案”),这不仅是对福建发展的指导和支持,更是对福建发挥对台优势的定位和要求。从“两规划一方案”的具体内容来看,两岸产业对接是关键。例如,《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及,“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促进生产要素进一步融合”“到2020年,……,形成两岸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深度合作集聚区”,等等。

从区域分布和自身条件来看,六个台商投资区无疑应该成为福建实施“两规划一方案”的着力点,成为两岸产业对接的先行区和集中区。然而,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六个台商投资区都制定了产业规划、确定了项目准入条件、引进了一批优质项目,并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但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尤其是台资项目比较少(见表2),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例如,目前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累计引进台企232家,实际利用台资约占全区利用外资的五成,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不足四成,具有特色的台资企业主要有正新海燕、明达塑胶、长庚医院(大陆第一家台资合资医院)等。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累计引进台企261家,产业类型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食品加工等为主,其中仅有华映、顶益、统一和永丰馀等四家台湾百强企业。厦门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累计引进台企虽达518家,但产业类型主要为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等,有特色、上规模的台资企业并不多。漳州台商投资区累计引进台企102家,主要分布在特殊钢铁、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工业、造纸及纸制品等五大产业,有影响力的台资企业仅有台塑、统一、泰山、灿坤、长春化工和福贞等六家。

三、福建台商投资区的转型前景与路径

当前,自贸区构建,台商投资区遇冷。今后,是逐步放手台商投资区,让其自生自灭;还是借力自贸区,重新提升台商投资区的竞争力,颇具有思索意义。从区域融合到地方发展,福建的对台优势都是最具特色的,而台商投资区历经15年的发展,已经积聚了大量台商资源,这些资源一旦放手,就不复存在。为此,如何利用好已经具备的资源优势,就不能仅简单地考虑现在,还应结合过去和展望未来。各省市现有大量的投资区、开发区,唯有台商投资区在名称上直接突出对台。这不仅说明国家重视对台工作,重视福建对台的独特优势与地位;同时也是对台商投资区的一种考验,希望其在对台合作的进程中,能够找准目标,先行先试。考虑到福建的战略地位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应该从打造台商投资区升级版着手,重塑台商投资区的品牌内涵,发挥并扩大其对台合作的优势与影响力。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出发,福建对台经贸合作不能再停留在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思路上。为此,台商投资区应从单向的“招”和“引”,转向双向的合作和互惠,即将台商投资区作为闽台双向合作的先行区,打破原有招商引资的单向合作思维,努力寻求双向合作的着力点。

(一)在体制机制上,可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将台商投资区整体升级为福建自贸区的辅助区或外延区,具体承接自贸区内台资企业的产品制造、加工等

福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创新两岸合作机制,推动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闽台经济关联度。就此而论,福建自贸区给予闽台经贸合作更大的空间。然则,从区位布局来看,福建自贸区总共118.04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平潭片区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43.78平方公里(含象屿保税区0.6平方公里、象屿保税物流园区0.7平方公里、厦门海沧保税港区9.51平方公里),福州片区31.26平方公里(含福州保税区0.6平方公里、福州出口加工区1.14平方公里、福州保税港区9.26平方公里),自贸区实施范围并不能完全覆盖福建沿海所有县市,且面积有限,扣除原已开发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各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剩余面积不足60平方公里。从目的来看,设立自贸区在于借由自贸区这个开发窗口,吸引更多的企业落地,带动地方乃至周边经济发展。鉴于此,福建自贸区的现有区域面积要吸纳所有有进入意图的企业,就显得不足。考虑到台商投资区与自贸区的物理距离非常接近,原有企业也一直在这两个区域范围内活动,可将台商投资区与自贸区联动起来发展。整体布局上,自贸区主要承接企业总部,具体的生产、制造、加工主要放在台商投资区,使台商投资区整体升级为自贸区的辅助区或外延区。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台商投资区的体制机制必须与自贸区相对接,特别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监管与法制保障等方面,从而确保与企业生产有关的各种要素在两者之间有自由流动的可能。

(二)在行政管理上,可与“台湾新竹科技园、内湖科技园”对接,通过前期委托(台湾)管理、后期(闽台)共同管理的模式,使台商投资区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对台合作区

要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的对台优势,在行政管理上,必须打破现有的框架和利益格局,探索一条适合闽台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笔者认为,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从打造闽台共建园区或共管园区着手,将台商投资区定位为台湾在福建发展产业的飞地,使台商投资区成为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区和示范区。[2]这样考虑的原因是:第一,在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下,台商投资区一贯坚持的是对台单向招商引资,对台商投资区以及台商的管理与服务也主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导致对台商的一些需求理解不到位,管理与服务不仅不能促进台商投资,有时反而成为台商投资的羁绊。当前,福建的对外开放已经走向更高层次,利益共同体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为此,通过合作模式创新,让台湾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管理台商,是符合发展趋势的。第二,闽台之间原本就具有不可分割的“五缘”关系,地方政府、民间机构之间的联系也相对紧密,而台商投资区一直以来又是台商在闽投资的相对集中区,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行政协议或章程合同,通过建立健全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推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符合闽台共同利益的。

在具体模式上,考虑到闽台共建园区或共管园区牵涉到两个地区,在园区建设、行政管理方面,应根据两地的实际情况,前期委托(台湾)管理,后期(闽台)共同管理,完善对台商投资区内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根据政府与市场作用方式的不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台湾新竹科技园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发展,强调总体协调与系统实施;内湖科技园区是以地方为本位,突显市场经济自由化趋势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色,自下而上形成的科技园区。[3]台商投资区的开发建设,可以融合二者经验,通过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模式,即台商投资区的开发建设通过引入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投融资和运营主体,由该企业进行区内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负责引进台资项目,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审批、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监管等服务工作,为区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区域合作发展引导正确的方向。[4]

(三)在相关政策上,可与“两岸两会协议”“两规划一方案”“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等对接,使台商投资区成为落实各项对台政策的集中区

就福建而言,近年来专门对台的相关政策就有“两岸两会协议”“两规划一方案”“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等,涉及投资、贸易、金融、产业等多个相关领域,而到目前为止,其中尚有许多政策没能得到真正落实。[5]调研发现,仅就两岸两会协议而言,部门之间就存在较大的认识壁垒;协议涉及的内容,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一个部门对协议的落实情况有总体的跟踪和了解,也没有一个牵头部门具体指导落实。这就造成一方面现有的政策没落实或难落实,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不断地想尽办法向中央要政策,“抱着金砖讨饭吃”。具体到台商投资区,问题也相似。依据“两规划一方案”“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当前中央给予福建的对台合作政策已很多,其中许多政策的适用范围包括台商投资区,如《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可覆盖所有台商投资区,《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可覆盖(厦门)杏林、海沧、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可覆盖泉州台商投资区。因此,台商投资区当前的政策目标不是继续设计政策需求,而是系统梳理现有政策,将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台商投资区要转型升级,除了在上述的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创新之外,还必须在相关政策的落实方面,有切实的突破。特别是对近年来签署或制定的“两岸两会协议”“两规划一方案”“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进行系统梳理,将其中有利于台商投资区发展的政策逐一落实到负责部门,并借由政策的落实进而带动台商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

[1] 卢超颖.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成立25周年掀开发展新画卷[EB/OL].(2014-05-12).http://xm.fjnet.cn/2014-05/12/content_14061487_3.htm.

[2] 刘云.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的视角[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丁明磊,刘秉镰,庞瑞芝.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1(5):92.

[4] 刘义圣,许和木,王春丽.我国飞地工业的机理与现实发展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5] 林侃.福建贯彻实施“两规划一方案”促跨越发展[N].福建日报,2012-06-15(1).

[责任编辑:郭艳云]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Fujian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WANG Chun-li

(Asia-pacific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1,Fujian,China)

Not only a special title fo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th Taiwan, the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also has accumulated experience in the cooperation for years. However,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Fujian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gradually shows some problems such as a not high degree of Taiwanese enterprise agglomeration, which can not reflect the exemplary role; limited policy innovation efforts, which make it difficult to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Taiwan; and not high overall industrial level,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form the pattern of cross-strait docking. Give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Fujian, Fujian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should start from a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 new system of open economy and reform in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some relevant policies to create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rebuild the brand connotation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play and expand the advantages and influence of cooperation with Taiwan.

Fujian;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2015-05-11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4A026)

王春丽(1978-),女,福建武夷山人,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F127

A

1674-3199(2015)04-099-06

猜你喜欢
台资台商福建
那个梦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从“台资”到“台智”
台资升级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