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

2015-03-17 01:49谢治菊
闽台关系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利益差异政治

谢治菊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公共行政

论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

谢治菊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化是当下平等正义的时代背景。由于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事实上存在,且会对到底什么是平等正义产生影响,因此主张对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承认的差异平等才是当下的理性诉求。为了做到差异平等,应减少文化霸权、破除经济垄断、消灭政治歧视。

承认差异;平等正义;理性诉求

差异化与个性化是当代社会最明显的时代特征,由此衍生出的差异政治概念意指每个人的差异性与独特性都应当得到合法的承认。而差异政治概念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现代公民的平等身份是建立在充满差异的时代基础之上的。因而,离开对差异时代的考察,对平等正义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一、差异泛化:平等正义的时代背景

人与人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从一出生,我们就继承了不同的财富和责任,拥有了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外部环境,具有不同的个性特性。我们生活的社会或社区也为我们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提供了不同的机会。但是,除了这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特征的差异外,我们还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比如性别、年龄、体质和智商方面的差异。即使有相同的收入,我们在值得做的事情和能力上也仍然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一个残疾人和一个正常人。显然,人们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衡量,比如他们各自的收入、财富、效用、资源、自由权、权利、生活质量等等。如果人与人之间是完全相同的,则一个评价指标如收入的平等就与其他评价指标如健康、快乐的平等相一致了。但是,正如阿马蒂亚·森所指出的,“正是由于无所不在的人际相异性,此域的平等到了彼域可能就不平等了,如果某项主张认为在某个重要的评价域里的不平等是正当的,则该主张的论证方式就是证明该不平等作为在另外某个评价域里平等诉求的结果。”[1]240-241其实,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自然差异在中国社会结构中也有大量的映射,其表现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化比较明显,社会领域的瓦解也日益分明,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性的利益结构、开放性的利益过程以及分散性的利益行为正在形成。

(一)社会结构的差异性

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同质性社会结构,尽管那时的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大多数时候是不被统治者认可的,也不敢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果说当时是有差异性的话,那么这种差异性也是被同质性所掩盖的,是同质化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度重合,这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并几乎垄断所有资源”的总体性社会。同时,这样的社会也是社会结构呆板、凝滞,社会主动性与积极性匮乏,社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高度统一,社会制度的政策建构表面是为大多数人实则是为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社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利益分化在新世纪表现得尤为活跃,这对传统的总体性社会是一种突破、超越与挑战,个体化社会的来临成为了我们今天不得不面临的事实。[2]81-86在贝克看来,“个体化是指个体行为的框架以及制约条件的社会结构逐步松动,以致失效,个体从诸如阶级、阶层、性别、家庭的结构性束缚力量中相对解放出来。”[3]个体化社会意味着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是个体的利益、性格和行为而非家庭或国家,也意味着社会差异的增多和个性化的解放。“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社会逐步从国家高度统一的、集权型的同质性结构中分离出来,形成‘国家-社会-市场-家庭’的四维多元结构,社会领域也分化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三部分。”[4]12-15在此背景下,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就可能发生分离与博弈,其结果是利益结构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差异性。

(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在同质性程度较高的社会,国家权力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几乎不存在独立的个体,人们的行为大都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集体行动成了个体行动的代名词。因此,那时的个体只是国家权力体系的附庸,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主体差异性和多元化。在文化多元主义日益明显与经济主体日益分化的当下,主体的差异性也随之产生。利益主体的差异性预示着当代社会中各阶层的利益分化比较明显,在当代中国,这种利益分化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层次如城乡、地区、行业等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的所有制职工和阶层之间,利益主体、利益结构和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是利益分化的主要表现。[4]12-15利益分化将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双重影响。其中,对政治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一方面,利益分化可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公民利益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新阶层的形成,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现代转换,因而有利于民众的政治参与。[5]42-47另一方面,利益分化也必然带来消极影响,引发利益冲突,堆积社会矛盾,影响政治稳定,离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利益分化还影响民众的政治参与,利益分化不仅会扩大阶层与行业之间的差距,而且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也会产生离间,容易引发心理失衡和弱势群体的相对剥离感,诱发参与危机[5]42-47;利益分化还会影响民众的政治心理,随着社会利益分化的加剧,各利益群体政治心理的变化加快、异质性增强、多元化日趋明显,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价值取向出现了较大的差异。[6]总之,利益分化使当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异,合理的利益差异被认为是正当的,但不合理的利益差异如巨大的贫富差距却是要遏制的。由是观之,利益差异是差异社会的重要表现。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多样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许多人认为,文化的多样性是现代国家的首要财富,是现代化背景下留住人们精神家园的根基。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形式中,还体现在文化的生产、加工、传递、销售和消费中。显然,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差异性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的差异性呢?文化的差异性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的性质、作用、特点及传承方式各有不同。显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这一点,马克思是这样解读的:“多元差异的文化就是依靠历史,通过历史并且同历史一起保存和发展起来的。”[7]在当代中国,文化差异性是通过56个民族语言差异、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价值理念差异和行为方式差异等体现出来的,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形态,而任何形态的文化价值都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我们平等的尊重。“从这个角度来说,拒绝承认不同的文化就完全可以看作是偏见或恶意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对平等地位的否定。”[8]326而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所有的社会都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尽管如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做出“我们的文化与规则就是这样”而无视其它文化和规则,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8]319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面对着少数族群要求承认他们的身份、要求包容他们的文化差异,这常常被称作“文化多元主义”的挑战。但是,文化多元这个术语包含着许多不同形式的文化多元主义,每一种形式都提出了它自己独特的挑战,这就要求承认文化的多样性。[9]正所谓,“一个具有很强的集体目标的社会,只要能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尊重不赞成其共同目标的那些人及其文化,而且能够为这些人的基本权利提供足够的保证,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2]81-86

(四)生活方式的差异化

生活方式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人的存在方式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它是人在世生存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10]人的生存方式又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方式“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4]12-15显然,社会的生产方式状况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性的影响。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家庭为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单一性和简单化。“同时,农业社会也是一种等级社会,在人的等级之间必然会生成一种社会力量,那就是权力。如果希望把人固定在其所在等级之中,让人各安其份,以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必然会依靠权力来进行社会治理。事实上,农业社会是在借助于权力而实现社会治理的,作为人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地域、种族、家族等因素是开展社会治理的环境,即行使权力只有顺应这种环境才能够实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治目标。在权力的强力支配下,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整齐划一、按部就班。”[11]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工具的革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社会的组织化、体系化程度迅速提高,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12]在此背景下,以宗法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形态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生活价值和生活形式日益丰富和多元化。[4]12-15伴随全球化的到来,因特网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传播媒介的扩张、知识经济的浪潮、信息技术的泛滥与职能生活的开启使人们从原来整齐划一、按部就班、等级有别的生活方式迈向了虚拟化、泛空间化、多元化和差异化,生活方式的差异性由此形成。

也就是说,社会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没有差异就没有同一,没有差异就没有和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差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然而,在神秘生态学中看到的是一种粗俗的简约主义,它无视生物进化已经产生的丰富差异性,而只看见一种普遍性的“整体”和“互相联系”,也就是主张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性的整体性,这是不可取的。可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将成为必然结果。概言之,现代社会是一个差异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对现代平等观念提出了挑战。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社会差异泛化的当下,什么样的平等才是正义的?

二、平等正义:承认差异的诠释

从历史上看,平等思想的变化轨迹其实是人类追求平等、鞭笞不平等的过程。以统治型社会结构著称的农业社会崇尚的是一种横向的自发平等,这种平等比较朴素,带有明显的自然色彩。而在人们的等级分化肆无忌惮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纵向的“报复式平等”开始生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这种思想催生了人权平等和人格平等思想的觉醒,由此将纵向平等转向了横向平等。法国学者皮埃尔·勒鲁在其出版的《论平等》一书中也写道:“我们正处于两个世界之间,处于一个即将结束的不平等世界和一个正在开放的平等世界之间。”[13]显然,在政治哲学中,平等的思想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可以说,几乎每一位政治哲学家的思想里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平等思想,如罗尔斯的“民主平等”、诺奇克的“权利平等”、德沃金的“资源平等”、内格尔的“经济平等”、森的“能力平等”、沃尔泽的“复合平等”、弗雷泽的“参与平等”等,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反对平等的思想或观点中,也有对平等的诉求。比如,诺奇克虽然不主张效用或基本“善”的平等拥有,但他却坚决主张自由权的平等,即任何人都不应该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自由权。布坎南在关于“什么是良性运行的社会”的论述中也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法律和政治待遇。那么,功利主义也主张平等吗?显然,功利主义并不主张每个人的效用是平等的,但是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的效用应得到平等的看待。如此一来,功利主义中的平等主义分析理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平等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平等的内涵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领域的学者或同一领域的不同学者对平等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看看德博拉·斯通假设的蛋糕分配场景中的平等问题。德博拉·斯通设想有一个令人馋嘴的甜巧克力蛋糕,平等分配蛋糕的最好方式似乎是“清点一下教室的人数,再将蛋糕按照人数切块,再分给每一个人”。但是,这一看似平等的分配方案却受到了以下八种挑战:一是那天没有上课或根本没有选修该课程的人认为这种分法是不公平的,这种分配被称为“平等的分配但不平等的邀请”;二是他的同事和系主任认为蛋糕应该按照个人的身份等级平等的分配,身份高的人如系主任应该多得,身份低的人如学生应该闻闻就可以了,所谓“同等等级同等大小的分配方案”;三是男人们认为应该按照性别群体均等分配,即将蛋糕分为均等的部分,男人一部分,女人一部分,这称为“对等的大块,不对等的小块”;四是没有得到或少得到食物的同学认为这块蛋糕应该分配给他们,因为他们在食物的分配上已经处于弱势地位,这块蛋糕正好可以作为弱势群体的补偿,这种分法似乎符合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因而被称为“不对等的分块,但是对等的午餐”;五是不吃巧克力的人认为这块蛋糕对他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起副作用,因此,平等的分配方案应是不喜欢的人应不分或分一小块,喜欢的人应分得更多的份额,这叫“不对等的分块但对接受者来说是对等的价值”;六是主修经济学的同学认为平等的分配应是给每人一把叉子,让他们自己去吃,遵循所谓诺奇克的自由主义原则,这是“不对等的分块,但是对等的初始资源”;七是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放进帽子里抓阄,抓到谁,谁就得这个蛋糕,所谓“不平等的分块,但是平等的统计学机会”;八是学政治的学生却跳起来,认为应该按照由“杯形蛋糕办公室”的民主投票来决定这个蛋糕应该怎么分。他们的意思是“民主意味着不平等的分块,但是对等的票数。”[14]40-42

仔细思考这个杯形蛋糕的分配所产生的方案,不管是哪种方案,都是从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出发,这就是:“平等意味着对每个人来说得到同样大小的份额”,但是,这样的平等理念却受到了八种挑战,这些挑战虽各不相同,但都主张他们的分配是平等的,这就出现了分配问题上的悖论:“平等实际上意味着不平等;平等对待也许要求不平等的对待;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同样的分配有可能被看做是平等的或者是不平等的。”[14]42再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何种分配方案都涉及到四种重要的要素:分配者、接受者、物品以及分配的过程。如果按此划分,上述诸多分配方式就可以通过表1展示出来。

表1 杯形蛋糕分配所反映的“平等概念”

上述表格涉及到八种分配标准,如功绩、成员资格、差别原则、能力,等等。就形式而言,按这些标准分配的结果基本都是平等的。正是由于平等分配的标准不同,因而人们眼中的平等观才有天壤之别。比如,威廉·莱特温在一篇有趣的文章《反对平等的例子》中认为,既然人与人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就应该是合理的,即“不平等反而是一种平等”。哈瑞·法兰克福也反对经济平等主义的主张,认为经济分配的最好状况——每个人都应获得相同的收入和财富——是不平等的,经济收入中的阶梯差距反而是平等的。这意味着,“平等”一词的使用是有范围的,某一领域的平等适用到另一领域就不平等了。例如,经济领域“基于应得的平等”放在社会福利领域就不合适了,社会福利领域“基于需要的平等”放在政治领域就不合适了。的确,正是在那些更为重要的评价域里的平等使得在另一评价域里可能出现对不平等的诉求。而之所以在某些领域可以容忍不平等,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平等诉求的基础上的。为什么有些不平等反而是平等的,有些平等反而又是不平等的呢?这与平等内涵的晦涩性、丰富性有关。

上述对于“为什么要平等”评价域的多样性认可容易使人们对平等理念的内容发生疑问。对于一些分析者来说,关于平等内容的明显的“伸缩性”已经造成了平等理念的尴尬处境。正如道格拉斯·莱在1981年所指出的:“在抵制平等的诸多思想中,比起诸如秩序、效率或自由,更有力量的恰是平等本身。”[1]243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平等是一个徒具躯壳而没有实质内容的僵尸,尽管平等的内容已经渐趋饱和,但平等依然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毫无疑问,不阐明究竟“为什么要平等”这个问题而一味地诉求平等实际上不会有任何明确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平等的内容是空泛的似乎有道理。但是,阿马蒂亚·森认为,以下四个理由可以驳倒“平等是空泛的”这一概念。这四个理由是:“一是即使平等的具体内容没有确定,但只要认为在某个特别重要的评价域内应有平等的诉求,则该要求本身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诉求;二是一旦平等的内容得以确定,平等就成为一个极有力量又严格得近乎苛求的要求;第三,对评价域本身的选择过程同样与隐藏在平等诉求下的动机有着明显的联系;第四,有平等诉求的评价域的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另一更深刻的多样性,即对价值目标的多样性——在不同的价值目标域内对个体利益的看法也不一样。”[1]245可见,评价域的多样性并不是平等理念所独有的问题,也不构成所谓“空洞无物”的尴尬指责的理由。甚至有学者指出,“平等只会是弱者发出的呼唤”。[15]这表明,人类的平等意识大概从那些成为失去平等状态而感到遭受压迫的“弱者”那里萌生的,当这种意识获得一种普遍意义的时候,求索平等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普遍心理。[16]而要求索真正的平等,承认社会差异合理性的差异平等就是必然的选择。

三、承认差异:平等正义的理性诉求

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差异”一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通常被理解为矛盾发展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和表现,即差异就是矛盾或对立的统一。[17]38-42然而,在福柯等后现代主义学者眼中,“差异”一词虽然也常常使用,但其内涵却与辩证法不同,他们只承认“差异”的差异性,否认差异的“同一性”,反对把“差异”最终归入更高的统一之中。[18]现代社会充满差异性,而差异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忽视差异而追求绝对的平等,即要对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肤色和宗教信仰的人给予平等的承认,这样的平等才是实质平等,实质平等意味着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大体上相当。实质平等有利于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但保护过度也可能牺牲效率和公平。为此,承认差异的“差异政治”就应运而生。

“所谓差异政治,是指在后现代思潮中用‘差异性原则’或策略对当代政治哲学或政治学理论的一种理解方式。它以多元主义政治观和差异政治观为基线,反对建构任何类似于‘启蒙理性’那样的大一统政治哲学,反对‘宏大叙事’,强调多元的‘小叙事’及政治价值向度的多元化、多维化倾向,主张多元政治、差异政治等。”[17]38-42差异政治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也不接受尊严政治中的“二等公民”地位。因此,如果说尊严政治要求得到普遍承认的话,差异政治则要求人的特殊性得到承认,这与普遍性有关,普遍性的承认有利于推动特殊性的承认。差异政治要求承认人的差异性和被多数人或统治阶级的认同所忽视、掩盖甚至同化的独特性。总之,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典型形态,其核心是强调政治文化、政治话语、政治情感的差异性。正如库恩所指出的:“在世界上,各种不同民族的语言可以相互翻译,但却不存在凌驾于众差异语言之上的世界语。”[17]38-42差异政治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关注主体间关系的异质性与差异化,承认多中心治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有助于当代多元化的政治哲学思维的形成,进而推动世界向多级格局的转变。目前,持有差异政治观念的典型代表人物及观点有:帕依、亨廷顿、查尔斯·泰勒、霍奈特和弗雷泽。帕依认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差异必然造成政治视野的差异,这对于消解“中心—边缘”的政治结构、“西方中心论”有重要的推进,对于尊重多元政治价值观、促进多民族文化的共荣共生和不同群体的平等对话有重要的帮助。亨廷顿的观点则是:“新的世界政治地图既不应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纷争图,也不是民族国家的竞争图,而是一幅多元文明(文化)的冲突图景,其结果是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19]20-22因为在亨廷顿看来,文明间的差异是世界的基本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政治(人权、正义、价值观)、经济(贸易与发展权)到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和观念的分歧,这种分歧成为了世界政治冲突的根源。[19]20-22

差异政治的理论基础是承认理论。而以批判著称的承认理论是对西方社会后现代化悖论的一种解读,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的理论回应,是超越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困境的一种尝试。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所谓“承认”,其基本含义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基于平等基础的认可和信任。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公共政策实践以来,因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崛起,查尔斯·泰勒、威尔·金里卡等主流政治哲学家相继提出了他们的承认政治理论。甚至有人指出,承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汇,对承认的需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这种需要是民族主义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政治尤其是所谓“文化多元主义”政治的中心议题。“而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对人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8]290要使他人得到合理的承认,就不可忽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

既然人类文明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又是政治冲突的主要根源,那么,如何才能减少这种文明冲突呢?减少文化霸权,对不同文化予以平等的承认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之道。“从历史的事实来看,这种追求无差别的平等是一种贫弱者的要求,特别当他在财富等级中不能够通过积累人力资本、勤奋创业实现向上流动而又不能忍受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就以毁灭一切的方式来消灭贫富差别。”[20]59-64托克维尔甚至指出,“这种嫉妒式的平等散发着一股‘邪’味,它使弱者把强者贬低到他们的水准。”[21]可见,无差别的平等扼杀了人们的效率、勤奋、人力资本和市场风险等因素。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孔子对贫富悬殊下的功利横行、贫民沦落的道德批判,而不是在罗尔斯词典序列意义上的“均”优先于“寡”,而孔子价值序列中的“富之”“庶之”“教之”,才是其基于现实、理性的乌托邦。[20]59-64在经济领域,“承认差异的平等”的合理性更是十分明显。哪怕市场能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准入权、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也不能保证经济分配上的结果是平等的,这种结果的不平等完全能够获得道德上的辩护。相反,根据生产要素的合理差异带来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上的合理差异反而能够充分发挥激励功能。也就是说,平等并不意味着平均,承认有差别的平等才是实质平等正义之道。

[1] [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王利文,王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文军.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J].社会科学,2012(1).

[3]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文东.从差异正义到综合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治理原则探析[J].理论导刊,2010(4).

[5] 于春洋.刍议利益分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5).

[6] 孔繁金.失衡与和谐:当前农村阶层关系政治整合论析[J].学习与探索,2011(4):84-8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 [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0]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1] 谢治菊.社会治理模式演进中伦理精神的迷失与回归——基于张康之教授《论伦理精神》的社会治理历史反思[J].学习论坛,2012(4):55-60.

[12] 谢治菊.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伦理学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1(5):96-99.

[13] [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 [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 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6] 鲁篱,黄亮.论经济平等权[J].财经科学,2007(11):83-90.

[17] 任平,王建明,王俊华.差异政治——后现代政治哲学探析之一[J].天津社会科学,2001(3):38-42.

[18] 卢太平.帕依差异文化与亨廷顿差异文明比较之思索[J].甘肃社会科学,2009(6):217-219.

[19]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二)[J].张铭,谢岳,周士琳,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9).

[20] 靳海山.经济平等的内在规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责任编辑:林丽芳]

On Acknowledgement of Differences on Equality and Justice

XIE Zhi-j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zhou Nation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diversified interest subjects, various kinds of cultures and life styles ar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of equality and justice. Differences do exist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between group and group, and do affect what equality and justice are. Therefore difference equality, which acknowledg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between group and group, is the rational appeal at present. In order to reach difference equality, cultural hegemony should be reduced, economic monopoly should be abolished and political discrimination should be eliminated.

acknowledgement of differences; equality and justice; rational appeal

2014-12-09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CMA1302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749);贵州省教育厅硕士点项目(13SSD021);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2014年院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谢治菊(1978-),女,重庆合川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副院长(兼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

D0-02

A

1674-3199(2015)01-0022-07

猜你喜欢
利益差异政治
相似与差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找句子差异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