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固盛,王凤英
(华中师范大学 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老子节解》是道教人士完全站在道教的立场,以道教的养生修炼思想注解《老子》的一个代表性作品,该书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一直受到道教界的重视。尽管此书早已散佚,但借助相关道书的征引,仍可窥见其解《老》的大致情况。王卡教授指出:“汉魏六朝时期,道教首领及学者为了教化信徒和发展教义,对《老子》经文不断加以改造,或作出新的解释。由他们所改造的《道德经》文本及其注解,是研究早期道教历史和教义的重要资料。”①王卡《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第291页。《老子节解》即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但罕有人研究,王卡教授所撰《敦煌本〈老子节解〉残页考释》②该文收入《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一文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本文则从老学的角度,侧重对《老子节解》的养生思想进行一些分析。
《老子节解》,《隋志·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陆德明《经典释文》、《道藏》中《三洞奉道科诫营始》、《云笈七签》均有提及,应该是一部早期的道教老学著作。
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王卡认为“约出于汉末魏晋间”①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具体时间可能是“晋代约公元3—4世纪”②《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第320页。,这是很有见地的。据他的考证,在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所录道经中,即有《节解经》一书,疑即《老子节解》。《节解经》已佚,但《云笈七签》引录了其中两条材料,其一见于卷九十九《灵响词五首·序》,该序所引“尹真人《节解经》”云:“内观者睹神光,不可谓之不明;返听者闻神声,不可谓之无音;握固者精神备体,不可谓之无形。凡在道中之民,当须视不见之形,听不闻之声,搏不得之名,三者皆得,谓之道民矣。”显然,这是对《老子》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解释③王卡《敦煌本〈老子节解〉残页考释》,载《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此条材料可证葛洪《抱朴子内篇》所录《节解经》,就是《老子节解》。《云笈七签》所引《老子节解》另一条材料见于该书卷五十六《元气论》,引文较长,略引一段如下:“唾者溢为醴泉,聚流为华池府④此句有脱文,应为“聚为玉浆,流为华池府”。(见王卡《道教经史论丛》,第297页。),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润身,通宣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坚固长春,此所谓内金浆也。可以养神明,补元气矣。若乃清玉为醴,炼金为浆,化其本体,柔而不刚,色莹冰雪,气夺馨香,饮之一杯,寿与天长,此所谓外金浆也。”
《正统道藏》中原题顾欢《道德真经注疏》引述了《节解》佚文百余条,另外,王卡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敦煌文书中存有《老子节解》残片,其编号为S.6228V,共存经及注文19行,从《老子》第33章末句“死而不亡者寿”之注文起,至第35章经文“视之不足”止,经注文连书,字体大小不分,注文古拙简练,每条以“胃(谓)”字开始。首行注文见合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所引《节解》佚文,由此可确证此件为《老子节解》之残片⑤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敦煌文书《老子节解》残片的发现,也让我们断定《老子节解》是一部早期道教人士的解《老》之作。
《老子节解》之作者为道士,这是无疑的,但具体为何人,则难以确定。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在《老子节解》条下注云:“不详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作。”唐王悬河所编《三洞珠囊》引述《老子节解序》云:“老子以无极灵道元年七月甲子,授关令尹喜《五千文节解图》。”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著录有《节解》上下,并云:“老君与尹喜解。”老君、尹喜、河上公之类,明显是出于假托,我们不能认为是《老子节解》的实际作者。王重民《老子考》云:“张君相《集解》所引有‘《节解》曰’,当即此书。又张氏所集二十九家,二十八家皆著姓氏,独此书引作‘《节解》曰’,则著者姓氏佚失久矣。”张君相为初唐岷山道士,而当时已不知《节解》之作者了。值得注意的是,严灵峰提出了《老子节解》作者为葛玄之说,故他辑录的《节解》全称为《辑葛玄老子节解》。严氏之说,理由有二:其一,《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葛玄《老子道德经节解》二卷”;其二,葛玄所学,不外道家、方士、神仙、导引、服气、养生之法,与张君相《集解》所引《节解》之内容、旨趣若合符节⑥《辑葛玄老子节解·序》,《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本,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年。。严说不足置信。关于《宋史·艺文志》的著录,十分突兀,因初唐人士已不知《节解》之作者,且宋代以前之书目所著录,均未言《节解》之作者为葛玄,那么,《宋史·艺文志》“葛玄《老子道德经节解》二卷”之说,已大有可疑,所以王明先生直言此乃《宋史·艺文志》之误录:“《宋史》编修,芜陋踳驳,久为世所诟病。其志载道书,多见纰缪。……《老子节解》一书,自陆氏《释文》、《隋志》、两《唐志》、《通志》等俱不详作者,而《宋史》忽以属诸葛玄,恐其未必有确据也。”因此,“《节解》与《河上公章句》各自为书,显与葛仙公无缘。”⑦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21页。至于从内容上进行推测的局限性,尹志华亦已指出,因“神仙、导引、服气、养生之法”乃魏晋六朝道教之时代风尚,非葛玄所独倡,故从思想上的一致性作推理,理由不充分⑧尹志华《读〈老子〉注疏札记》,《中国道教》2008年第5期。。由此可见,《节解》确非葛玄所作。又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云:“成玄英《疏》、张君相《集解》所引《节解》,不下百六七十事,殆即此书。大抵以守一、行气、还精、补脑为说,诚米贼之遗法;其语近诞,而其来则甚古。”吴承仕指出《老子节解》乃“米贼之遗法”,这是有得之见,我们也认为,尽管《老子节解》之确切作者已不得而知,但该书乃出于汉末魏晋之际天师道士之手,则是可以肯定的。
《老子节解》今已不存,但有部分佚文保留下来,《道藏》所收题为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诸书都有所引,严灵峰据上述诸书编成《辑葛玄老子节解》①本文所引《节解》,主要据严辑本。,收入《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中。蒙文通所编《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②该篇收入《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首列《老子节解》。日本藤原高男《辑佚老子古注篇》亦辑有《老子节解》,日本楠山春树所著《老子传说研究》,又从《太上混元真录》和释法琳《辩正论》中找出《老子节解》佚文数条。王卡《敦煌本〈老子节解〉残页考释》也有《老子节解辑佚》,对《节解》遗文有所补正。王卡论文还发现了《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和卷九十九《灵响词五首·序》各引有一条《老子节解》遗文。
关于《老子节解》的诠释特色,蒙文通曾指出:“《节解》遗文皆属仙法长生之道,河上《章句》亦主行气、爱精、养神以求长生,与《节解》颇为相近。”③《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第243页。《老子河上公章句》、《节解》与另外两书《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都属早期道教老学的代表作,这些著作有着比较一致的解释风格,共同体现出早期道教发展的思想轨迹。就《河上注》与《节解》比较而言,《河上注》释《老》之主旨,以养生为要,但尚旁及哲理、治国诸方面,而《老子节解》,则更加突出养生修炼思想,充分体现出了当时道教的特色。
与《河上注》、《想尔注》一样,《老子节解》同样体现出道教对长生不死的理想追求。如第28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之注云:“溪者,口也。谓行一闭气,湛然无为,子则不老,复还婴儿也。”又如第59章“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之注:“谓一行身中,除邪愈病,莫知尽极,则其命长存。”强调生命不老、生命长存,这是《老子节解》的特色之一。又如第26章“而以身轻天下”之注:
虽贵为天子,当守一长生。见而不学,故为轻身,然后没命,虽有玉柙金缕,何益于身。
以天子为尊,当面对生命与天下之间的抉择,同样应以生命为重。这是《节解》的回答,也是道教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节解》在这里指出了一个浅显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连命都没有了,身外之物又有何用呢?
为了突出贵生的主题,《节解》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有意的改造。如《老子》第28章有“复归于无极”一语,《节解》释云:“谓常守生行一,无极也。”关于“无极”的含义,王弼注云:“不可穷也。”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蕴的解释,但《节解》认为“无极”乃指生命之不可穷尽,即长生不死,这一解释与《河上注》一致:“德不差忒,则久寿长生,归身于无穷极。”再看该章“为天下式”一语之注:“谓道行一,以仙为天下式。”所谓“以仙为天下式”,乃指以成仙为修道的最高要求,这是道教的根本宗旨。
《节解》不仅突出了神仙信仰,而且将老子思想解释成了一套具体的修炼养生之术。例如《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故能长生”之注曰:
天长者,谓泥丸也;地久者,谓丹田也。泥丸至绛宫,丹田上升,行一上下,元炁流离,百节浸润,和气自生,大道毕矣,故曰长生也。
将“天长地久”解释为“泥丸”、“丹田”,老子的哲学思想也相应变成了道教的内修之术。典型的例子还有第8章,《老子》此章以水喻道,阐述其“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但《节解》则将此章完全发挥为养生之道,如“上善若水”之注文:
善者谓口中津液也,以口漱之则甘泉出,含而咽之,下利万神。子欲行之,常以晨朝漱华池令津液满口,即昂头咽之,以利万神而益精炁。
“言善信”之注文:
谓神炁既行形中,万神合会,故口中甘泉自出,漱咽无已,人既不知,安能行也。故圣人淡泊行一,则何华不先也。
“动善时”之注文:
谓圣人事道以治身,去却邪伪,特为后贤而作轨范。夫此七善者,皆因一行形中,万神自善也。
这样的解释,从学理的层面上看是缺乏根据的,但从道教的角度看则是有价值的。在道教徒眼里,也许这是一种恰当的理解,因为“事道以治身”的思想正是道教的重要教义。由此看来,我们研究道教老学著作,必须立足于道教信仰、道教理论发展的角度,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之。
把治国比喻为治身,身国一体,这是道教的思想特色之一。宋曾慥编撰的《道枢·虚白问篇》云:“《老子内丹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斯泰矣,民散则国斯虚也。夫能惜精爱气,则所以长生者也。”《老子内丹经》约出于唐宋之际,作者不详,但其身国同治的思想在道教老学中是有渊源的,最早《河上公章句》已提出“国身同也”①《老子河上公章句》第59章。、修身为先的思想。但《河上注》还是讲治国之道的,而《老子节解》则不仅继承了《河上注》身国同治的思想,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强化,完全把《老子》中的治国思想解释成了修身之术,《老子》成了一本纯粹只讲道教炼养之道的经典。
《老子节解》对老子思想的改造是直接的,如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之注:“谓治身者正于心,不以口兵自伤也。国,身也。”既然国就是身,所以《节解》进一步把《老子》中的一些概念比附为人体之具体器官:
百姓谓百脉也,所以盈缩不和平,由口不含一,唇干液竭,故脉失精泄也。
小国谓形中,什伯谓五藏,心与肾为什,肝与肺为伯,闭口行气,则什伯气盛而无不用。
邻国者,两耳也,两耳相望,保其安也。使神气各有所守,不来往相干,故至老常能聪明也。②严灵峰辑《老子节解》,下引《老子节解》皆同一版本,不另作注。
这确实是典型的道教解《老》。另外,在《老子》书中多处提到用兵之道,《节解》则将兵解释“口”,如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之注:“谓口为兵也。口言失则兵革至,精神踊跃,魂魄相加,神明恍惚,则去其身矣。”第76章“是以兵强则不胜”之注:“兵谓口也,口强为人所穷,阴强为女所侵也。”这样,老子的用兵之道也变成了修身方法。
至于老子的治国之道,《节解》当然将其解释为炼养之术了。如第61章“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之注:
谓泥丸居上为大国,丹田处下为小国,行一之道,闭气咽液,下流丹田。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气,胎息引之,还补其脑,推而行之,云布四海,故上取下聚也。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于大国之中,钦风慕义也。
这里讲具体的修炼方法,把泥丸比喻为大国,强调了泥丸在道教修炼术中的特殊地位。道教认为,人体周身百节都有神,而泥丸乃百神总会之所,故《节解》在此对泥丸在修身中的统领作用进行了重点阐述。《道枢·平都篇》云:“丹田之上,辟方一寸,是为玄丹之宫,脑精泥丸之魂宫也。夫脑者,一身之灵也,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也。夫能脑中圆虚以灌真,万穴直立,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混同大方,故曰泥丸。泥丸者,形之上神也。”所言与《节解》是一致的。
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节解》亦将其归结到修身上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典型表述如第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四句经文,《节解》按先后顺序解释为:“守自然则元气流行也”,“人无事则形气精神血脉充溢也”,“人虚心不邪念,则气存形中也”,“人无情欲,守一坚固,则精气淳厚不衰耗也”。将无为而治解释为人体内精、气、神的调理,同样体现出《节解》身国一体的诠释特色。
以术解《老》是汉魏两晋时期道教老学发展的特色之一,这点在《老子想尔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又有强调“以内修之旨解注”的《老子内解》,同样是重术的,而《节解》则更加典型地体现出了这一特色。《老子节解》曰:“夫养生之要,先诫其外,后慎其内,内外寂静,此谓善入无为也。……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通德矣!夫术数者,莫过修神,淘炼真气,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恶,清净心身,使祸害不干。”③《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引。王卡认为,“《老子节解》所讲的内修养生术,是汉末魏晋以来在神仙道教(尤其是江东地区葛氏道、上清派等主流道派)中盛行的法术。”④王卡《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第318页。这是有道理的。
《节解》与河上、想尔等注一样,强调固精在养生修炼中的重要性。如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之注:“谓闭塞九窍,固守精气也。”第39章“高必以下为基”之注:“谓道人养精补脑,当用丹田为主,故为基也。”“养精补脑”,这是道教养生术之通则。又如第21章“其精甚真”之注:“精不化,血不藏,则为真人。”“精不化”即固精,这里的精乃指先天之精,修炼者如能固守此先天之精,则可成仙久寿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内丹学家所吸收,如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云:“先天之精,却为人之至宝。老子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者,此也。修炼之大,若明此精,即可仙矣。”道教内丹学把先天之精誉为“金液还丹”,究其渊源,则在《老子节解》等早期道教老学著作之中。
服气也是道教修炼术的重要法门,“夫长生之术,莫过乎服元气胎息,内固灵液,金丹之上药。”①《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引。《节解》对此亦有阐述。如第81章“甘其食”之注:“谓甘食其气。”而第75章“民之饥”之注则为:“饥谓气不足也。气所以不足者,坐口嗜美味也。”《节解》认为,服气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人有道,气自流行”,故当“抱行元气不劳也”。
除了固精、服气,《节解》还强调养神,《节解》指出,精、气、神乃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人形中有精、气、神等,宝而藏之,可以持生也”。如果丧失了精、气、神,则性命难保,如第9章之注:“上揣者,谓言语放散;下揣者,谓精神放散。言语放散者则致兵革,精神放散者则头白齿落。谓炁血为金,精为玉。子能行一,上下开通,腹中雷鸣,支节相扶,目光踊跃与一相应也。”因此,善养生者一定知道如何惜精养神。关于养神方面的内容,《节解》论述云:
行一养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坚髓真,故曰德善矣。
知道行气,以神为心,则流布百节。百节、百神、百名,共于形中,故曰以百姓心为心也。
《节解》指出,人体百节皆有神,“神出入在身”,修炼者应“忘身而养神”。当然,养神应与精气的修炼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精气神合为一体,生命长存,以至为仙,这就是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之注所阐发的内容:“圣人贵道德而贱其形,衣皮带毛,含一抱元,不贪官爵,内养神明,以精为玉,以气为金,故能变化,升入紫宫。”
《节解》炼养术之内容,除以上所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行一。对此,《节解》论述甚多:
炁血为金,精为玉。子能行一,上下开通,腹中雷鸣,支节相扶,目光踊跃与一相应也。
圣人行一于身,周流四支百节九窍百脉之中,故曰周行不殆也。
行一,也即守一,这是道教长生成仙的重要方法。老子的养生思想中讲“抱一”,庄子则明确为“守一”,如《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向广成子询问长生之道,广成子回答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道家“守一”的修道方法,被道教吸收并进一步加以强调,这在道教老学中得以体现。如《老子想尔注》即重视守一:“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老子节解》的守一思想似更加突出了。“一之深远,乃在太清,降下绛宫,人子形中,物皆枯死,子独长生。”“一行身中,除邪愈病,莫知尽极,则其命长存。”可见,“一”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故修道者如果不能守一,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泥丸不得一,则脑枯、头白、齿落。丹田不得一,则精气发泄。心乱不守一,则身空、早老。口失其一,则华池不津液。
人不修其一,朝夕自饰而生病;不守固其一,则五藏空乏;好其甘肥以养其容,一去其中,百病并生,乃以资货备于死丧也;人不行一,但念好服美食,可以为盗贼,不能止病却死,故非道也。
指出失一之不利,当然是为了强调守一的重要。
《老子节解》不仅与《老子河上注》、《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等书关系密切,而且与另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中经》也有关联。
《老子中经》是一部成书很早的道经,见于《云笈七签》卷18、19,共55章。《正统道藏》改名为《太上老君中经》,收入太清部,内容与《老子中经》一致,可见明代《道藏》应该是沿用了《云笈七签》本。较早称引《老子中经》者有成书于刘宋时期的道经《三天内解经》,其曰:“老子知周祚当衰……辞周而去。至关乘青牛车,与尹喜相遇。授喜上、下、中经:《中经》一卷、五千文二卷,合三卷。喜受此书,其道得成。”《中经》即《老子中经》,当然,该书肯定不是老子所著,而是出于道士之借托。修道有诸多方法,而道士得道,则作《中经》。
《云笈七签》所收《老子中经》下有一注解:“一名《珠宫玉历》”。可见《老子中经》又名《珠宫玉历》,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抱扑子》第十九《遐览篇》著录的《老君玉历真经》应该就是《老子中经》,那么《老子中经》的成书年代便早于《抱扑子》②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第80页。。又据法国道教学者施舟人的考证,《老子中经》即《玉历经》,而《太上灵宝五符序》引用过《老子中经》,《五符序》第一卷有一段《食日月精之道》,完全是从《老子中经》第34、35章抄过来的。由于《五符序》是早于《抱扑子》的书,在三国时代大概就已出现③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第64页。,因此,至少可以将《老子中经》的年代推到三国以前,故《老子中经》应为东汉时代的作品①施舟人《〈老子中经〉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年。。刘永明进一步申述了施舟人的观点,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是东汉道书《玉历经》的一个传本②刘永明《〈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本文赞同施舟人、刘永明两位学者的意见,并认为《老子中经》是东汉道教人士依托《老子》创制出来的一部道经。
《老子中经》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日月星辰的人格神与道教修炼结合起来,这是早期道教的炼养方法。丁培仁教授指出,黄老道的基本教理是通过外守内炼,特别是存想太一,令精神或者精气通于紫宫北极,从而与太一精气或者元气融为一体,使身体隐化而得道成仙③参见丁培仁《太一信仰与张角的中黄太一道》,《宗教学研究》1984年第5期。。《老子中经》有大量存思日月星辰之神的修炼方法,可视为对黄老道太一信仰以及相应修炼方式的延续。如“第三神仙”讲述日月之神云:
东王父者,青阳之元气也,万神之先也。衣五色珠衣,冠三缝之冠。上有太清,云曜五色,治于东方,下在蓬莱山。姓无为,字君鲜,一云君解。人亦有之,在头上顶巅,左有王子乔,右有赤松子,治在左目中,戏在头上。其精气上为日,名曰伏羲。太清乡东明里西王母字偃昌,在目为日月,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中童子,字英明。王父在左目,王母在右目,童子在中央,两目等也。兆欲修真,当念东王父、西王母正在头上,有三人并立,乃合日月精光,下念紫房、太一、绛宫、黄庭、太渊、丹田,行其真气五周,施于腹中。复行气十二周,施于一身中。
这里提到日月的名字分别为东王父和西王母,其神对应着左右双目,存思的时候,想着日月之神,体验日月精气在身内周行,“人须得王父王母护之两目,乃能行步,瞻视聪明,别知好丑,下流诸神,如母念子,子亦念母也。精气相得,万世长存。”④《老子中经》“第四神仙”。《老子中经》又指出:“日月之行,故天昼日照于地下,万神皆得其明。人亦法之,昼日下在脐中,照于丹田,脐中万神皆得其明也。夜日在胃中,上照于胸中,万神行游嬉戏,相与言语,故令人有梦也。天不掩人不备,故召其神问善恶吉凶之事,令贤者自慎也。夜月在脐中,下照于万神;昼月在胃中,上照胸中万神。更相上下,无有休息。”⑤《老子中经》“第二十神仙”。人离不开日月之神的保护,修炼也须借助于日月之明,日月在丹田与胃中昼夜交替运行,照耀着脐中万神和胸中万神。
《老子中经》“第五神仙”描述北极星在九天之上,万丈之巅,其神为皇天上帝,亦称道君。《老子中经》接着说:
人亦有之,在紫房宫中华盖之下,元贵乡,平乐里,姓陵阳,字子明。身黄色,长九分,衣五色珠衣,冠九德之冠。思之长三寸,正在紫房宫中华盖之下。其妻太阴玄光玉女,衣玄黄五色珠衣,长九分。思之亦长三寸,在太素宫中,养真人子丹,稍稍盛大,自与己身等也。子能存之,与之语言,即呼子上谒道君。道君者,一也。乘云气珠玉之车,骖驾九极之马,时乘六龙以御天下。子常思之,以八节之日及晦朔日,日暮夜半时祝曰:天灵节荣,真人王甲愿得长生,太玄之一,守某甲身形,五藏君侯,愿长安宁。
道君为《老子中经》之第二神仙,又称为一,亦即太一,所以存思道君即为守一,也就是存想太一,此点体现出对黄老道修炼方法的继承。
《老子中经》这种存神的修炼方法,在《老子节解》也有反映,特点是“直接以经文篇章附属于人身中的神灵宫府,讲述相关的存神内修法术”⑥王卡《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第318页。。如《老子中经》讲“脐中万神”和“胸中万神”,《节解》也讲“万神”,如第8章注里的“以利万神”、“万神合会”、“万神自善”等。《老子中经》成书于东汉,比《老子节解》更早一些,那么《老子节解》中存神内修的修炼之术可以看做是《老子中经》存神方法的延续。又如《节解》解释《老子》第60章“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之注云:
人行治道,与神明合,内无阴过,故鬼神不能伤也,外无阳罪,故圣人不能刑也。人之行一,天神在外卫身,在里护形,元气混沌,皆共治身。己之所行,上法于天,头戴日月光明,星辰列宿皆在身中,精神呼吸,食玉英也。
从这段注文可看出,《节解》主张在意念中专注于日月星辰列宿之神,而类似的方法在《老子中经》里反复出现,考虑到《老子节解》与《老子中经》成书时间相近,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守一存神之法在早期道教中是十分流行的,并且在道教老学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