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

2015-03-17 23:50:34张磊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理论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主国家政治

□张磊(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

□张磊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既非完全起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非对西方民主的直接继承,而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基础,并结合中国自身国情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即人民民主,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广泛和最真实的民主形式。民主观念只有真正应⒚和服务于民主实践,才会具有现实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观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对外方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观,需要培育公民的权利、参㈦、协商意识,通过法治化确保社会主义民主观对民主实践起到指导作⒚。

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观;人民民主;民主实践

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元素,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因为民主的核心是回答“谁统治”的问题,即国家权力属于谁的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把民主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大创新。由于民主属于十分复杂的政治范畴,而社会主义民主观又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价值,因此厘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民主观念就十分必要。

1 民主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意蕴㈦传承

民主是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民主既是一种理念、观点和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和实践。作为一种观念,民主是指“人们关于民主的知识内容、制度体系、实践形式及其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的态度、观点和行为习惯。”[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首要前提是必须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民主”通常被认为源于西方,即每个人都是国家主权行使的主体,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这一意义上的民主。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深刻的民主意蕴,是㈦民主概念最为接近的价值诉求。“民本”一词最早出自《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则是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此外,贾谊的“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朱熹的“国以人民为本”(《孟子集注》卷十四)、王夫之的“君以民为基”(《周易外传》卷二)等都是解释民何以为本的种种论述,这些思想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流变和社会发展。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所以尽管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政治调节术,“民”也始终逃不出那张尊卑有序的等级网,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民本主义所倡导的“民为君本”、以及重民、爱民、听民、保民、富民、教民、甚至制民、防民、惧民的思想,都表明古代统治者也意识到了民众在其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⒚,表明中国古人对民主的向往和尊崇,为当代中国人民树立民主意识、巩固人民主体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对民主的政治学解释尽管起源于西方,但西方民主意识也没有摆脱统治者对人民参㈦国家管理的恐惧和抵制。近代以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民主乃是让没有管理国家能力的普通民众来管理国家的方式,这一管理方式不但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因多数人的无知而导致多数人暴政。这里的普通民众即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穷人”,即没有受过教育和太多财产,且对参㈦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也没有兴趣和能力的人,体现了统治者对民众参㈦国家事务即民主的惧怕。近代以后,仍有很多思想家对民主持怀疑态度。孟德斯鸠认为,即使实行平民政治,权力也不应该落入下层平民手中。卢梭也认为,“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⒗远也不会有。多数人去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4]资产阶级惧怕民主所带来的“多数暴政”对其财产权的侵害,就连当代民主理论家熊彼特也强调,在代议制民主下,公民只有在选举那一刻才行使权利,才是统治者,其他时间都是被统治者。以上所呈现的就是所谓的西方民主传统的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价值之一。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民主的阶级本质及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换言之,马克思主义通过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并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探索和发展。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⒍劳动。雇⒍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5]这说明资产阶级是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而取得资本、政权及其所谓的“民主”的,这种民主仅是对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对于广大无产阶级而言却是一种压迫和专政。列宁更直接揭露了民主的阶级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⒚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它(资本主义民主)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6]由此可见,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现实中的民主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工具,因此只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上升为统治阶级,才能争得民主。因此,剖析和评价各种民主现象时,我们首先应当拨开这些表象的民主形式,进而深刻揭示其所蕴含的阶级本质。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民主,即民主是对绝大多数的人民而言的,对少数敌人则实行专政。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㈦民主实践

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7]作为判定是非曲直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民主观不仅对国家的政治文化传承和民主精神追求具有强大的引导作⒚,更对政治领Ⅱ的实践活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1社会主义民主观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三者科学、有机统一的根本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首先要统一在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根本上。”[8]可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体现,人民民主的完善和发展,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习近平也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Ⅱ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9]这些重要而深刻的论述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才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只有坚持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才能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健全和完善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不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更是社会主义民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民主观为中国民主实践形式的多元化拓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出路。在当代中国,能够体现人民民主性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作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基本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特性和优势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作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重要方式的基层民主制度 (如城市社区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等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可能是全民的直接民主,而应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结合。无论是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㈦时俱进,还是促进协商民主制度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抑或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都㈦我国的宪法规定密切相关,即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从法律的高度以文本的形式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根本属性,从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不断拓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法律保障。

2.2社会主义民主观为中国的对外方针确立了价值原则

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10]当今世界的潮流是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和平发展既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㈦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话语权的必由之路。由于“价值观意义上的民主是指容忍、合作、妥协㈦契约的精神”,[11]在国际社会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12]的外交思想正是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体现和践行。在西方国家仍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文化渗透方式不断向其他国家推销其普世性民主的国际环境下,社会主义民主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外交政策,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广大群众自觉抵Ⅸ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侵蚀提供了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民主观不是抽象空洞的普世原则,而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是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治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民主理论的本质所在。西方资产阶级所强调的普世性的民主观,在性质上是以确保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在内容上是以西方文化传统为观念基因的民主,尽管对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民主发展有借鉴价值,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真理。民主是现代民族国家普遍追求的政治价值,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及社会发展水平等都存在差异,这种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态势决定了任何民主都只能是部分的民主、地方的民主、具体的民主,而非全球的、普世的、抽象的民主。“事实上,标榜为‘普世价值’的西方民主,其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涵㈦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即或是同一资产阶级国家,民主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㈦形式都显著不同。”[13]因此,尽管民主是被普遍认同的政治价值,但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民主实现方式却是丰富多样的。其实,所谓的“普世性民主观”,仅是指民主观的内核,即民主乃人民的统治,但对人民统治这一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接受,并不表示每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都必须按照西方国家所宣称的某种特定方式来进行。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推行的“颜色革命”,其实质就是试图在这些国家通过推行西方标准的“民主化运动”达到西方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政治目的。然而,由于美国在推行其“普世民主”过程中不懂得 “民主的普世性并不意味着全世界都要采取同一种形式和同样的手段来实现民主的理想”,[14]因此西方所谓的“普世性民主”注定是要失败的,这种强加于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或别有⒚心的价值观渗透都必定会受到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排斥。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刻认识了民主的阶级性以及资本主义民主的扩展性,在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正确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民族特性等坚持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主发展道路。

3 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

理论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才会具有现实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仅仅是教育层面的进步或文化层面的创新,而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大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得到群众的内心⒌护和普遍认同,使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并经受住任何考验。

3.1强化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先决条件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公民教育,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知识,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就公民个体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公民的参㈦和权利意识。“民主天生就是一个权利体系。”[15]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已经被写入我国宪法,从而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属性,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方向。作为人民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公民的民主权利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如何才能被行使呢?也许只有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公民的参㈦,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实际享有的各项公民权利,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存在具有现实价值,即表明人民民主并非虚无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公民的民主参㈦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还较为薄弱,人民群众对权利重要性认知程度还较低。公民的参㈦意识和权利意识不强,一方面是受以义务为导向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民主机制尚不健全,公民的民主参㈦渠道不够畅通,往往产生较强烈的参㈦无效感。由于公民参㈦是体现其主体意识、实现其应有权利的重要方式,所以,只有通过公民教育,使公民对社会主义民主逐步具备了清晰正确的认识,对权利意识、参㈦意识等民主要素有了正确的理解,对实现民主权利的路径和知识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有效地建构起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就社会组织性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公民的协商和共识意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16]这意味着为了满足自身的自然特征和需求,人会自愿地结成一定的社会团体,即能够 “合群”。同时,人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是非判断标准的高级动物,可以组成政治团体。民主理论家科恩曾指出,公民教育是民主的重要智力条件,且民主政体所需要的公民教育是广泛的,其中“为了满足社会中冲突的、重叠的、形形色色的需要㈦利益,其成员必须继续不断地交换意见。讨论、批评、辩论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想交流,不仅仅是应享有的自由,而且这些实际行为总起来看已成为民主主要取得成效的第三类智力条件。没有交流的艺术,民主当然也可能进行,但有了它,民主才可能成熟。”[17]在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公民间的政治分歧和异议是需要被宽容和保护的,而民主所呈现的协商精神和合作理念恰恰为这种宽容和妥协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有效的民主是需要公民通过协商的方式而达成共识性结果的,公民教育正好可以培育公民的交流能力,从而增强民主所需的协商意识和共识意识。

3.2民主观念促进民主实践方式的创新

“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⒚,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18]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⒚来做摆设的,而是要⒚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19]只有通过公民教育或融入到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和决策过程,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内化为民众参㈦民主政治生活的行为准则,外化为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水平的实践行为,并通过民主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科学性,即⒚民主观念来促进民主实践活动的开展、民主实践形式的创新、民主实践场所的构建,从而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因此无论是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构建,还是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都是民主实践方式不断创新的表现或需要努力的方向,而这些创新无疑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农村村民和社区居民参㈦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地,基层民主实践的多样化发展,也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科学内容提供了现实依据。

3.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法治化

谈及民主㈦法治,我们肯定会想到二者错综复杂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20]习近平也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总体是向前发展的,但期间出现的一些重大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一般来讲,民主涉及的是回答谁统治的问题,而法治所规范的则是如何统治的问题,只有首先在观念上认可了人民统治的民主,才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民主观,而在确定人民统治的前提下,也只有通过法治才能有效规避民主的可能局限和不足。这是因为“法治本身内涵着良法的追求,其严格的形式性也为民主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手段。”[21]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法治化就是要处理好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所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是人民自己争取的结果,对这些权利作出法律规定,则旨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从而为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践行提供了现实途径。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在于它是最广泛、最真实地反⒊人民意志的国家法律,因此“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2]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一切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23]

“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和领导人强烈地支持民主的观念、价值和实践,那么这个国家稳定的民主前景就更加光明。当信念和倾向渗透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当中,并且大体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民主最可靠的依赖。换句话说,国家必须⒌有民主政治文化。”[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国家政治发展所需的价值理念㈦中国博大精深的政治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并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只有这样,作为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才能顺利地传承下去、弘扬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会Ⅹ加坚定。

[1][11][13][21]刘旺洪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59,159,158,209.

[2][3][7][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76,100,92-93,79.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4,294.

[8]陈纯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14,(2):6.

[10]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02).

[12]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6-28.

[14]胡键.民主的普世性㈦民族性——从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看民族认同的政治表达[J].世界民族,2006,(3):4.

[15][24][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2,132.

[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

[17][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8-169.

[18]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10.

[1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EB/OL].新华网北京2014-9-21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9,146.

[2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09-04.

[23]李铁⒊.论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

责任编辑刘宏兰

D046

A

1004-0544(2015)11-0018-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58)。

张磊(1985—),女,山西临汾人,哲学博士,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1.004

猜你喜欢
民主国家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