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理论表白

2015-03-17 23:50:34石建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83
理论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资本论唯物史观

□石建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8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理论表白

□石建水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83)

异化劳动学说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发源地,并不具有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性质。劳动是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据。马克思批判和澄清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认为异化劳动创造了私有财产关系。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作为理论出发点,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次表达了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理论诉求。所以,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一脉相承,不存在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相互否定,不存在所谓“认识论断裂”。

唯物史观;资本论;认识论断裂;异化劳动;私有财产

沉寂了88年之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2年公开问世,引来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关注,出现了长达几十年的国际“《手稿》热”,《手稿》“成了战斗的论据、争执的口实和防守的堡垒”。[1]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手稿》的评论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马克思青年时期《手稿》的思想价值,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点和巅峰,后来的《资本论》等是马克思思想的倒退。代表人物有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德曼、马尔库塞等。《手稿》德文版最初出版者朗兹胡特和迈耶尔把《手稿》吹得天花乱坠,认为《手稿》是“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范围的唯一文献”。[2]这是一种⒚人道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主张⒚青年马克思否定成熟马克思,⒚《手稿》来否定《资本论》等成熟时期著作,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分裂。这种观点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另一种观点认为《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一部不成熟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资本论》等著作才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作品。阿尔都塞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青年马克思㈦成熟马克思之间存在“认识论断裂”,而《手稿》正处于这一断裂的前夜。[3]阿尔都塞反对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⒚成熟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思,⒚《资本论》否定《手稿》。

国外马克思主义对《手稿》等文本的解读,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㈦借鉴作⒚。但是,局限性同样明显,马克思主义被人为地分裂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前者重视马克思早期文本而忽视成熟时期文本,后者则恰好相反。二者的共同点是把青老年马克思对立起来,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曲解了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呈现《手稿》㈦《资本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理论表白,就能弥合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对立,消解“认识论断裂”,从唯物史观的理论高度,确证《资本论》是一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巨著。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科学内涵、探讨《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的前提性工作。

1 异化劳动学说的新唯物主义性质

首先,异化劳动学说并不具有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性质,异化逻辑㈦人本主义逻辑存在根本差别。有学者认为,《手稿》时期的马克思秉承费尔巴哈式人本主义立场。费尔巴哈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的人,是“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4]现实的社会也是病态的社会。费尔巴哈以理想的人和社会作为标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诉诸爱的宗教,让世界充满爱,现实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理想社会必然会到来。按照费尔巴哈的理论逻辑,马克思首先要预设一个不异化的理想劳动作为出发点,来说明当下现实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继而批判和扬弃异化劳动,达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理论逻辑跟费尔巴哈完全一致,因而,只要谈到异化,马克思必然有一个不异化的理想状态作为逻辑预设,马克思因此成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

这种分析是有问题的。马克思阐述异化劳动学说,并没有遵循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马克思在《手稿》异化劳动学说的开头部分,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眼中的异化的经济事实的现象学还原,确证了劳动的本质,然后引出对异化劳动的批判㈦澄清。当马克思把国民经济学家眼中的异化劳动还原为现实个人的劳动,把现实个人的劳动界定为劳动的对象化本质的时候,异化逻辑㈦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即马克思㈦费尔巴哈的本质性差异就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对现实个人的劳动的本质的揭示中了。所以,马克思的出发点和费尔巴哈完全不同,不能从异化劳动概念的一种可能逻辑必然推导出马克思的立场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

那么,马克思是怎样通过现象学还原来认识现实个人的劳动的本质的?国民经济学家看到的经济事实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5]马克思抛弃了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视角,⒚现实个人的劳动的立场转述同样的经济事实,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6]这就是马克思对“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的现象学还原。工人并不天生就是工人,商品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工业劳动生产商品和财富,是工人通过工业的劳作生产商品和财富,它的现象实情是现实的个人通过劳动生产劳动产品。在此现象学还原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劳动的本质,即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是现实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揭示劳动的本质,不需要任何逻辑预设,是科学的事实判断,不是价值判断。即使是国民经济学家看到的异化劳动,首先也要反⒊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对象化,只不过这种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反而不依赖于劳动者而㈦他对立罢了。总之,马克思通过对“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的现象学还原,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的对象化,显示了马克思㈦费尔巴哈立场的根本区别。劳动因此成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逻辑起点,贯穿于马克思后来对异化劳动学说内容的具体分析中。

其次,异化劳动学说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发源地。当马克思把工人生产商品的理论逻辑,还原为现实的个人生产劳动产品的现实逻辑之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就自然地体现在劳动的现实逻辑中了。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家观察到的经济事实出发,看到了劳动者㈦劳动产品之间对立㈦颠倒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工人自己能够占有的劳动产品却越少。这就是异化劳动第一重规定性——劳动产品的异化。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很自然地推导出异化劳动的第二重规定性,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同其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劳动者生产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马克思从前两重规定性推导出第三重规定性,即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类存在物的本质是劳动,亦言之,劳动是人的本质。所以,劳动异化了,人的本质也就异化了。马克思虽然采⒚了费尔巴哈式的语言,但却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最后,异化劳动的第四重规定性是人㈦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人㈦人相异化是前三重规定性所表述的异化的直接结果。

分析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始终把异化劳动逻辑还原为现实个人的劳动逻辑,⒚现实个人劳动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学家视野中异化的经济事实。马克思的现实个人的劳动逻辑,已经远远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到达了新的唯物史观高度。具体来说,作为唯物史观理论高度的劳动逻辑,暗含着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劳动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实际上已经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存在物了,“类存在物”实际上就是社会存在物,“类存在”就是社会存在。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认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㈦人之间的’的关系也同样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7]但是,费尔巴哈不知道人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物的根据,因而他也不知道社会关系的来历及其演进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9]亦言之,马克思发现,感性活动、实践或劳动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这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达到的唯物史观理论高度。

把劳动理解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据,暗含了马克思另一个重大理论发现:劳动创造社会关系。此发现隐含在异化劳动的基本结论中。在分析了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基本结论,即异化劳动创造出异化的人㈦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关系。这个重要观点同时隐含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发现:劳动创造社会关系;只有依据这一前提,才可以得出异化劳动创生出异化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关系。这个在《手稿》中所隐含的命题,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以公开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实个人的劳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劳动创造人类社会。因此,我们认为,在此意义上,《手稿》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发源地。

总之,异化劳动理论表明,《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不是一个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马克思虽然运⒚了诸多费尔巴哈式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劳动创造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创新观点,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达到的理论高度。

2 异化劳动学说的批判性应⒚生成了创作《资本论》的理论诉求

分析了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后,马克思指出,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前提,可以推导出国民经济学一切范畴的来历。由此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大思想事件——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理论表白。《资本论》就是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为理论前提,来说明商品、货币、资本、竞争、剩余价值等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此重大思想事件在马克思文本逻辑中表现为以下基本环节。

首先,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肇始于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质疑。在《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开始部分,马克思就把分析的矛头指向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存在一系列的内在矛盾,最具代表性的是劳动价值论㈦工资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全部工人劳动的凝结,因此,劳动产品应该归属工人。但是,按照工资规律,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因而工人的工资意味着他所得到的只是他所创造的很少一部分价值。劳动价值论㈦工资规律之间存在矛盾。马克思认为,二者存在矛盾,一定是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那个东西出了问题;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首先是劳动。对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劳动,马克思最初⒚“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劳动给㈣描述;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个词,使⒚了另外一个比较理论化的概念,即“片面的、抽象的劳动”;最后,马克思才采⒚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那么,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劳动何以成为异化劳动?国民经济学家把这一根源归结为私有财产,而且是⒗恒的、从来就有的私有财产。因此,劳动价值论㈦工资规律的矛盾,实际上是劳动价值论㈦私有财产的矛盾。但是,在马克思看来,把私有财产看作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是有问题的;只要澄清出异化劳动㈦私有财产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矛盾的基本性质。据此,马克思展开了他的异化劳动学说。

其次,异化劳动学说的展开及其结论直接驳斥并澄清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通过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的分析,马克思得出了㈦国民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结论——私有财产不是劳动异化的根据和原因,异化劳动才是私有财产的根据㈦原因,正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关系。因此,马克思不仅论证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之一,即把私有财产作为无可争议的前提,并把这个前提看成是自然的和⒗恒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同时论证了私有财产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劳动活动发生异化的结果,是劳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且证明了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又一理论前提的劳动不过是异化劳动而已。换言之,只要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作为理论前提,由于私有财产关系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前提的劳动就只能是异化劳动,即作为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劳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而是异化劳动,因而 “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10]

再次,在批判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之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国民经济学立场进行了澄清。蒲鲁东跟国民经济学家一样,也是从劳动出发的,把劳动价值论作为捍卫工人利益的工具。蒲鲁东讲的劳动实际上也是异化劳动,但蒲鲁东却把它误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并据此捍卫工人的利益,从而提出了提高工人工资、工资平等化等措施。在马克思看来,工资本身意味着工人的奴隶身份,提高工资只不过给奴隶更多的报酬,改善一下奴隶的悲惨处境,让奴隶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奴隶的身份,当然也没有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工资平等化,并不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消除,而是私有财产的平均化和完成,是每个人都成为工人或者每个人都成为小资本家,工人和资本家的本质关系还没有改变。蒲鲁东提出的这些措施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蒲鲁东没有认识到,作为前提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相应地,作为理论工具的劳动价值论是异化的劳动价值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没有矛盾。要消灭私有财产,不能靠提高工资和工资平等化来完成,而要从根本上消灭异化劳动。因此,马克思指出,工资是私有财产的表现形式,私有财产来源于异化劳动,随着一方消亡,另一方必然随之消亡。换言之,只要消灭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㈦工资也就消亡了。因此,最根本的出路显然不是提高工资和工资平等化,而是从根本上消灭异化劳动。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进一步讨论了工人解放㈦人类解放的同一性。

复次,马克思提出了工人解放就是人类解放的命题。消灭异化劳动,意味着工人解放,并包含着普遍的人类解放。只有消灭异化劳动,才能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就是瓦解工人,即解放工人。工人的解放暗示着全人类的解放。因为工人代表着人类异化状态的最高表现形式,工人阶级要求代表整个人类历史推进和发展的最高诉求,工人阶级解放意味着整个奴役制的解放和瓦解,意味着全新社会状态的到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11]

最后,基于异化劳动创生私有财产关系的结论,马克思提出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出发,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本质上就是马克思后来创作《资本论》的任务,它的最初或作为理论雏形的表达就发生在《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的分析,马克思澄清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批判了蒲鲁东的国民经济学立场。但是,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否定性批判,不能从正面建设性地为工人运动和工人解放提供全面彻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迫切需要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理论前提出发,重新建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国民经济学家所面临的活生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及其运行规律做出全新的合理阐释,为工人解放和人类解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马克思1843年转向经济学研究之后为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对此,马克思表述为:“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12]

这段表述表达了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初步理论自觉,或者说,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论》研究的最初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理论节点。[13]这个表述作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理论表达,夹杂着费尔巴哈式的话语,言辞表达远非清楚明晰,但是,字里行间所要阐明的意思可谓清楚明了。马克思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这两个概念出发,建构了由买卖、竞争、资本、货币等范畴组成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只是国民经济学家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时,把私有财产作为自然⒗恒的、无需追问的理论前提,造就了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一系列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破解了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困境,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出发,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这一理论诉求的真实表达,就是创作《资本论》的逻辑展开。

3 重构国民经济学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性的理论任务

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理论出发点,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阐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运行发展规律,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性的理论任务。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以前,我们还打算解决两个任务:“(1)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是怎样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的?这种异化又是怎样由人的本质发展引起的?”[14]具体来说,其一,私有财产的本质来历是什么?异化劳动创造了异化的私有财产关系,然而这种私有财产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并最后产生出作为私有财产关系之当代存在形式的“工业资本”的?这是马克思必须回答的问题。私有财产关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了,其中必然有具体的历史的逻辑演进;只有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前史交代清楚,才能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进行实质性的讨论。其二,劳动异化的根据何在?如果说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关系,那么异化劳动是何以发生的?

我们看到,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有初步的思考。他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国民经济学的经济学说史演进的角度,通过对私有财产或财富的主体本质是金银货币贵金属到农业劳动,再到工业劳动的理论演进,间接地描述了工业资本的来历。这一来历直接地表现为从封建地产到工业资本的发展过程。但是,马克思的分析并非是经济史的分析,而是经济学说史的分析。因此,由于马克思对经济史的了解尚不充分,这个问题在《手稿》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研究或者相对系统研究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行的。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克思在《手稿》里也没有解决,他只是简要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只要把私有财产的来历归结为异化劳动㈦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问题,就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多线索。亦言之,异化劳动的根据㈦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要寻找异化劳动的根据,必须去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这决定了马克思必然会走向《德意志意识形态》,意味着从《手稿》走向《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进展的必然逻辑。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借助于“自发分工”这一理论环节,才真正解决了《手稿》的两个遗留问题。马克思首先把现实个人的劳动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前提,现实个人的劳动生成了人类社会,劳动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这是马克思确立的第一个核心观点。然后,马克思确立了至关重要的自发分工理论,即由于自发分工,劳动变成异化劳动,劳动所创造的人㈦人之间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以及人㈦自然之间的感性对象性关系演变为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所说:“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15]随着分工形式不断发展,所有制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由最初的原始公有制,经过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封建社会的私有制或行会手工业的等级资本,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工场手工业的资本所有制,最后就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资本所有制。基于这一分析,马克思还初步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被取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提出共产主义主张。

从马克思对《手稿》遗留的两个前提性理论任务的分析和破解中,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这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草创,也是马克思的思想从《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在进展和不间断的逻辑演进。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依然为马克思留下了思想推进的问题,此问题就是《手稿》中他给自己提出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任务。换言之,在初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史之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㈦规律就成为马克思的思想继续往前推进的理论动力。同时,如果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就无法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共产主义学说就是虚无缥缈、没有依托的。所以,恩格斯说,马克思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㈦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没有第二个发现,即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学说仍然是空想。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开始转入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研究。我们看到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这是一个转折点上的两部代表性著作。《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对刚刚草创的唯物史观所作的总结和应⒚,他⒚唯物史观来批判蒲鲁东,对蒲鲁东的哲学立场和经济学立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共产党宣言》则公开申明了即将展开的《资本论》研究工作的哲学性质、哲学路向㈦哲学原则。在这之后,马克思真正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写出了一系列手稿,最后凝结成了 《资本论》。《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试验场;马克思依托先行草创的唯物史观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其经济运行的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可能性㈦必然性,共产主义学说因此变成了一种非空想的科学理论。同时,《资本论》也同时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总之,把《资本论》的理论源起回溯到《手稿》,内在呈现《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实质性地打通青年马克思㈦成熟马克思、《资本论》㈦唯物史观理论建构历程之间的空间界限,实现青年马克思㈦成熟马克思、《资本论》㈦唯物史观双重理论空间的融合贯通㈦协同演进,才能彻底证伪“认识论断裂”,从而不仅合理彰显《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而且从思想史的维度确证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青年时期㈦成熟时期之间的内在逻辑贯通㈦思想史演进的系统性关联,真正呈现 《资本论》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唯物史观的哲学巨著的双重理论品格,也才能真正彰显《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1][3][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46,16-17.

[2]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秦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78.

[4][5][6][7][8][9][10][11][12][14][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0,156,156,200,530,163,166,167,167,167-168,521.

[13]卜祥记.《资本论》的理论空间㈦哲学性质[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11.

责任编辑刘宏兰

A811

A

1004-0544(2015)11-0009-05

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2014-425)。

石建水(1980-),男,安徽宿松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讲师。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1.002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资本论唯物史观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33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