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十三中学 赵友明
“善问”是建立在“敢问”的基础之上的,在“敢问”篇中对学生予以方法指导之后,学生提问已经开始由“敢问”向“善问”进发了。鉴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且能够提出足够多的问题了,教学该如何开展,该如何解决所提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解决每一个问题,况且有的问题本没什么研究价值,怎么办?得指导学生学会聚焦有研究价值问题,才能逐步达到“善问”的水平。我试图从聚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探究有研究价值问题的特征两个方面来予以指导的。
学生已经能提出许多问题了,“聚焦有研究价值问题”主要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个体所提的众多问题进行处理,其二是学生群体所提的众多问题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力求能找到一些策略,以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反复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善于聚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反思提炼出了三个策略。
学习《金岳霖先生》时,学生提出了许多好问题,此时我本可以也应该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比如针对于艾露同学的5个问题: (1)作者写的是自己的老师的好朋友,作者并不是太了解金岳霖,那为什么还要写金岳霖先生;(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把金岳霖的服装与闻一多、朱自清的相比;(3)本文是回忆金先生的,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很多篇幅)写王浩;(4)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还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5)本文作者颇费周折写了许多事情,目的是什么?
可以引导同学们一起来分析诊断:从这几个问题中看提问者最纠结的是什么,或者让于艾露本人回顾分析自己最纠结的是什么,分析交流之后,可以明白最纠结的是:本文是否就是为了回忆金岳霖先生,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来辩论来探讨就很有针对性了。而且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就读通了,这纠结点就是一个很容易引发争论的、能统摄全文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我教《故都的秋》的时候,先布置预习作业:阅读(朗读)课文,写出本文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摘抄自己觉得好的语句;提出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的问题。看到学生所提的问题及其表述我很兴奋。我兴奋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的问题抓住了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和本文的特征,二是学生特别注意问题的表述,三是学生找到的提问点丰富多了并且关注到了文章结构的安排,四是所提问题多属于分析推理性问题。
兴奋之余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么多问题都一一解决吗,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之后采取了下面处理办法:先找出与本篇文章关系不大的问题即次相关问题;再看与本文密切相关的问题即主相关问题,哪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即主干问题,哪些问题属于附着于主干问题的附着问题,最后请学生给以上问题排序,确定先解决哪些问题有助于后面问题的解决。
其实问题9“作者是南方人为什么要写北方的秋” 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先肯定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南方人对南国之秋会更熟悉,写自己熟悉的才是合理的呀,之后我建议学生阅读老舍的《想北平》、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这三篇现代经典散文,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从中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汪曾祺和林语堂这两位作者,都不是北京人,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北京的生活、景象,而且都是入选课本的经典散文,老舍是北京人写《想北平》时却不在北平,之后很容易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在质疑一种文学现象,已经不局限于单一文本了,这难道不是更上位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吗?
能聚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是向“善问”迈进了一大步,要想能高屋建瓴,还得探究有研究价值问题的特质。这里采用了归纳法,从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入手去探究其特征所在。这是前面提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⑴是否就是为了回忆金岳霖先生?
⑵作者喜爱“北方的秋”为什么还说“悲凉”呢?这些景真得很悲凉吗?
⑶作者是南方人为什么要写北方的秋?
⑷中国士人为什么会有“悲秋的情结”?
⑸日本“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与中国士 人的“悲秋情结”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逐一分析以上问题的特征,分析如下:问题⑴产生的原因在于题目是《金岳霖先生》而文中写了许多与金岳霖关系不大的人和事,让人觉得矛盾,这一问题正好揭示了这一矛盾,这是文本内部的矛盾;问题⑵揭示出了读者原有的认知(认为人不应该喜爱“悲凉”,认为所写之景并不“悲凉”)与作者的认知的矛盾;问题⑶的产生还是缘于读者认为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事物的认知,而作者的做法相反,产生了矛盾;问题⑷缘于人的探本求源的心理;问题⑸在于世界是普遍联系,人们往往很想弄清相关相似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三个特征:
(1)揭示矛盾:或揭示与读者原有认知的矛盾冲突,或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这文本内部矛盾,可以是题目与文本内容的矛盾。可以是文本中情境、态度、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形成的矛盾;
(2)探究本源;
(3)寻求联系。
掌握了聚焦有研究价值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了解到有研究价值问题的特征,再进行提问就会不一样了,是有了系列提问知识武装之后的提问。
当然“善问”了,还要坚持不断地问,使提问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让学生能从提问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快乐就很有必要了,这也是要有一些措施来保障的,如同伴欣赏、老师鼓励、自我肯定等,这样逐渐地就可以上升到“乐问”的境界了,这也是我下一步要追求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