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郭赟婧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方敏,郭赟婧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结合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探索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护理专业;对接式;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护理行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护理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选择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更注重其实践能力。因此,实用型能力型护理人才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一大缺口。
为了改变卫生行业毕业生就业难局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目标,以5个对接理念(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知识、技能、人文”三者结合的实用型能力型护理人才。因此,如何深化护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护理人才质量,成为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5个对接理念指导下,将实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融为一体,体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因此,实施“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能力型护理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重视人、环境、健康与护理四大领域。护理教学包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人文素养内容。护理教育应以顾客、市场、医疗团队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能力型护理人才。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专和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其中坚力量,受到广泛重视。随着护理教育现代化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更新,护理学专业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大纲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护理教育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实践教学存在很多不足。
(1)在办学要求方面,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与卫生行业要求脱节,未能紧密对接行业要求。
(2)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职业院校偏重于教材知识灌输,未能与护理岗位实际需求紧密对接。
(3)在教学内容方面,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定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未能与护理职业标准紧密对接。
(4)在实习教学方面,由于临床实习基地有限,以及病人对护理的要求提升,给临床教学带来困难。
(5)在教学理念方面,职业院校不够重视人文教育,临床实践缺乏人文理念的指导。
通过研究,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将5个对接引入到实践教学,具体思路与方法如下。
2.1 实验教学改革
(1)内容改革:实施分类规划实验教学内容方案。由验证性实验内容向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转变,将护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类实验项目(以基本实验技能为主);第二类是强化型实验项目(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第三类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1]。护理专业实验教学是对医学、护理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验证、巩固、创新与深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2]。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建立良好教学秩序,对职业教育实验教学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实验教学任务、制订实验教学计划、确定实验教学大纲及质量标准、指定实验教材(讲义)。护理专业实验教学淡化课程、学科界限,体现相关学科、知识点与护理技术交叉融合,突出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循序渐进,整体优化实验项目。开设基本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职业培训式的单项技能重复训练,建立基本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模块[3],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方法改革:实施“模拟医院”式的实验教学方法[4]。具体为优化实验室环境,合理布局,建立模拟医院病房结构的实验区域,使学生尽早了解、适应医院环境,缩短与临床的距离;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医院情境训练,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关爱服务对象。
2.2 见习教学改革
(1)内容改革:实施认知性见习实践方案。具体实施方法为开展“一文三早”(早接触、早了解、早融入临床环境)的认知性见习,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5]。
在见习阶段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理念框架:①人文软环境建设。见习期间对学生举止、态度、仪表、行为进行培训;观察优秀护士为病人护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和护理团队的认同度与参与度[6]。②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通过沟通、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个性特征、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③组织学生开展临床护理常见人文现象讨论,减轻学生见习的压力。
在新生专业教育中开展医院实地见习教育,入学就开始接触临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忠诚度。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尽早接触临床,感受医院和社区环境,体验护士和病人角色,早日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精神。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护理专业,感受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直接与护理人员、服务对象接触,形成对职业的认同感,增加感性认识,培养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7];同时,积累难以从书本上获得的临床经验[8],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融合,锻炼适应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具体方法为拟定专业实践计划,包括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地点和要求等项目。
(2)见习基地建设:扩大见习基地,包括:①医院;②社区医疗机构;③不固定场所: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拟与护理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项目等;④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校内建设护理实训中心,课余开放时间达20小时/周,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2.3 实习教学改革
(1)临床实习采用“早训练、抓基础、重临床”的方案,具体实施如下。
①早训练。强化实习前训练,缩短临床适应时间。实习前1周利用双休日、晚上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职业制度与法规、护理学新理念、技能操作规范等,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护生角色,缩短临床适应时间。
②抓基础。注重教学实习,掌握基本护理技能。教学方式采取“课间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方式。课间实习是指学习完一门课程的一部分理论内容后,立即安排4~8课时的临床实习;集中实习是指在学习完临床各主要课程后,安排6周实习。
③重临床。毕业临床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时间为44周。实习前进行动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和就业指导、安全和法规教育,进行护理技能综合强化训练及技能抽查。毕业实习安排在附属医院、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实习。拟定护理专业毕业实习大纲,既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中所涵盖的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实践,也包括与学科领域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人文学科知识的实践。聘请医院临床骨干为我院带教教师或外聘教师,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兼职班主任,负责学生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带教。毕业临床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教师综合考核评定。
(2)实习基地以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所为主。学校将密切与医疗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积累社会经验。
2.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传统实验课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综合素质及竞赛获奖方面的评价。
[1]周瑾.护理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5(1):60-62.
[2]胡珊珊.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502-3503.
[3]胡芝华,张平,段功香,等.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76-78.
[4]雷蓉,龙霖,赵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55-56.
[5]李勤,周艳,李昆.护理实践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06,20(10):2671-2672.
[6]王红玲.加强护理带教培养实用型人才[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1):67-69.
[7]王静倩,陶利群.将人文理念应用于护理临床教学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8,5(1):8-9.
[8]李玉芝.芬兰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学,2008,5(5):137-138.
G420
A
1671-1246(2015)01-0081-02
注: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资助(ZJZB2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