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花, 赵新伟
(1.河北科技大学 人事处,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点的经济新常态引发了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刻变革,社会矛盾集中出现,消极的文化思想严重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思想传播当中认识人、尊重人、解放人,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牢牢巩固思想意识形态的战斗堡垒,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人、教育人,繁荣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科学体系日益凸显出其重要价值。
关注人、描写人、为了人,是文学艺术与生俱来的品质,关于文学和人学关系的研究古已有之,近代以来“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探讨更是把这一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学科的确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励下,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借用高尔基的说法,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随后这一命题在学界不断酝酿发酵。新时期以来,很多学者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的价值,并且开始积极探寻、发掘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将“人”置于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艺人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内涵不断确立和完善。
一门学科的建立,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文艺人学是研究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应用中有关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方面的思想倾向,以及文艺活动由于人学思想影响所产生的性质、特征、活动规律等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文艺活动中的人学生成、人学反映和人学影响,它以文艺活动中具体的人学倾向为研究出发点和学科逻辑的支撑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对文艺人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科学的文艺人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具有其鲜明的思想特征。
1.人本属性
不同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将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抽去来研究人,并以此作为基础、出发点和中心去解释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的人本属性是指文艺作品以客观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为基础和核心,关注人、描写人、为了人。
首先,关注人的本性。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人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的重要属性;而人的根本属性则是社会性,它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包括劳动、语言、思维、德性、美感等。人具有共性和个性,要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研究个性。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人的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这些都要求文艺创作要贴近人,贴近生活,描写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反映真实的社会存在,反映具体的、历史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人。从共性中凝练个性(典型),由个性(典型)来反映共性。让文艺作品真实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人性,并以此为基础,真实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精神与存在的关系等,但核心必须是“人”。
其次,关注人的异化和解放。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自身活动产生异己的客体,而这客体反过来反对主体,制约主体发展的现象。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对异化现象的不断扬弃,才能实现发展和跨越。而人与他人的异化是异化现象的核心和本质。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艺术,关注异化现象的四个层次,关注人的异化。它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积极实现自身异化的扬弃,一方面又描写揭露异化现象,以文艺的社会功能积极引导人完成异化的扬弃,实现人性复归、人的“类本质”的复归,使人从被奴役的社会物质条件中获得解放。
再次,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落脚点和根本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本质能力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通过其社会教化功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提高人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使人不断实现自己的人性、价值、权利等,在实现“充分自由”的基础上不断向全面发展迈进。
2.审美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观来看,文学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和审美内核的无功利性。
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指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是一种认识,它是以情感为中心,是感情与思想的结合,是主观对自由想象的虚构,但同时又具有特殊的形态多样的真实性。其集中形态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雕塑等。它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的文艺表现形式是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但它本身却属于主观意识形态。文艺审美意识形态既具有假定性,又具有真实性,它们统一于艺术的真实性,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合情”、“合理”。
审美内核的无功利性。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源自于人的本性和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它符合审美内核和审美动机的无功利性。审美内核的无功利性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对象不直接唤起审美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二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功利性的评价。也就是说,人认为一个事物是美的,首先并不是认为它对自己对社会是有利还是有害,而是因为它与人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倾向相契合,例如罂粟花的美、动物的保护色等。而人如果对审美客体进行功利性的评价,那么说明他受到了异化的束缚,是不符合本性要求、不自由的,所以不能产生美,人的审美主体地位就不存在,审美过程就不成立。
3.价值属性
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具有审美无功利性,这是符合人的本性和其对自由的向往的。但也必须看到,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文艺首先面临着“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文艺创作生产不可避免地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即作为意识形态受到了异化的束缚。所以阶级社会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生产,主要是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维护统治,满足统治阶级异化扬弃需要,促使人在不断扬弃异化的过程中走向自由解放的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目的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激荡。在这样一个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文艺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和市场资本化大背景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先进文化引导人、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是非观、荣辱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敢发声、敢表态,在小事小节方面不沉默、不妥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和社会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现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应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创作出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性强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殊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弘扬主旋律。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渗透不断加强,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文学艺术弘扬主旋律,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立足民族精神,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跟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觉抵制那些以“艺术”为幌子,以时髦和鼓动性名词做装饰,内核却没落腐朽的丑陋艺术。
弘扬主旋律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努力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本来是色彩斑斓、纷繁复杂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不同群体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表现出来,形成此起彼伏、竞相争鸣的局面。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反映了广大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反映了个性的多样性。所以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要尊重差异,在差异中找认同,在包容中增进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的文艺人学,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这些都给文化自由、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文化思想、文化产品丰富多样、层出不穷。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的思想文化变得相对易受外界的侵蚀和影响。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物质财富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并存共荣。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持引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不走偏。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基本特性:其一,科学性,即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较完美地表现艺术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二,人民性,即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精神和理想追求,还要合乎人民的根本利益,给人民信心和向上的力量;其三,时代性,即文艺创作既反映经济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又极大地影响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其四,民族性,即文艺创作体现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要引导文艺创作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性、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里的人对他所处的环境自知自明,对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出于自发自觉的了解。费孝通指出,要提高文化自觉性,既不是简单地完成文化复归,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强调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社会人,应当对自身所处的文化谱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具备相当的自主能力:既非随波逐流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非简单地固守文化传统不与变化的环境进行与时俱进的对话,而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在透彻的文化考量之中,“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
文化自觉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强。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就是能否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否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能否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文化的繁荣振兴。而对文明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能不断地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也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它首先能够帮助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由此自觉自发地向文化靠拢,由人影响到族群,进而影响到社会,达到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性的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只有重视文化,不断促进文化的发展创新,才能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文化合作与文化冲突等矛盾,这些矛盾都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动力。而且,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指导下的当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性,更符合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使得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等诸方面相协调,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
除此之外,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文化消费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生产,这必然促使文化生产进一步发展。文化消费是文化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内在驱动力。但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反作用,从而影响和刺激文化生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存在,这就要求文化发展要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批判继承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损益创新,使中国不断涌现出民族的、大众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创作,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有源源不断的营养。文化事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贴近生活,走近群众,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树立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摒弃空话、大话、套话,使文章易于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在求实的基础之上不断寻求创新,使文化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谈到共产主义时经常使用一个概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分为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充分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是分阶段不断完善的,从人的自由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论述多有重合,但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深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二者统一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充分发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文学艺术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同一性,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基础,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发展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自由个性”、社会联系、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作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存在,人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既有生存的需要,更有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把自身需要灌注于客观事物,并不断占有自己的创造物和确证自身的主体本质,扬弃自身局限,追求自由个性的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自愿地、自主地、自觉地外化、丰富、张扬和提升,人的发展是自由的、摆脱了任何外在目的性和限制条件的发展,人是自己的主人。文化是一种深深融入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指导下的文艺创作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人、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个性、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权利、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人学的相关概念和命题的理解更为深刻。所以随着对人的了解不断深入,文艺创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文艺关注人、描写人、为了人,使文学艺术能不断地紧跟潮流和时代风尚,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影响人,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化也更符合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通过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将是非、善恶、美丑的社会主义判断标准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是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3]
在人的自由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能够通过文艺的社会功能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在本性和发展需求,克服异化现象,不断进行异化的扬弃,使人的活动真正体现出“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使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认识,自主地决定自己的选择,依靠主体能动的力量按客观规律去改变外部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要依靠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活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的社会化程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个性化发展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使人成为心灵和谐、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的完善的人。
[1]胡振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力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J].政工研究动态,2006,(7):4.
[2]刘 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文化自觉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0,(7):25.
[3]人民日报评论员.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1-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