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卫中
(平凉市人民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
胃溃疡中医治验
田卫中
(平凉市人民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
胃溃疡;中医;胃脘痛
胃脘痛即胃痛,最早见之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并提出胃痛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道:“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所致的心痛相混淆。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际上是指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胃脘痛。宋代以后,医学家对胃痛和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则曰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次提出胃脘痛,将胃脘痛的症候、病因病机和治疗办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症状。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方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辨证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证治疗胃痛奠定了基础。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明确指出:“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的范畴,均可参照‘胃痛’章节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伴随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祖国传统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不断深化。
中医认为,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胃溃疡的发生:机体感受外邪,如寒、热、湿诸邪,均可导致胃脘气滞,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言:“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饮食不节,饱饥失常,胃被伤,气机壅滞,使胃失和降,饮食偏嗜,辛辣无度,肥甘厚味,过度饮酒,则蕴生湿热,伤脾碍胃,胃气不畅,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曰:“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疼。”情志异常,损伤肝脾,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进而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者久痛入络,可致血瘀胃络,“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脾胃,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失畅,或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胃痛。本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但主要表现为:起病缓慢,反复发作,多因情志、饮食、寒邪等诱发,初起在气,多为气滞;久病在血,可以兼见血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病性属于本虚标实。郁热内蕴,迫血妄行,或者中阳虚弱,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以发生呕血便血;气滞血瘀,邪毒郁结于胃变为胃癌。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遗传因素、胃运动异常、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使保护机制与损伤机制失去平衡而发生此病。
胃溃疡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周期性、节律性疼痛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因为发病的原因、证型的不同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具体介绍如下。
(1)肝胃不和证:胃脘部位周期性、节律性胀满疼痛,痛引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者加重,嗳气,反酸,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寒证:胃脘部位周期性、节律性隐隐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迟缓。
(3)胃阴不足证:胃脘部位周期性、节律性隐隐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纳差,干呕,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4)肝胃郁热证:胃脘部位灼热疼痛,胸胁胀满,反酸,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5)胃络瘀阻证:周期性发生如刺般胃痛,疼痛部位比较固定,肢冷,汗出,有呕血和(或)黑便,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脉涩。
本病的中医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改善胃酸状况、保护胃黏膜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笔者通过自拟胃疡康散并随证加减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胃疡康散组方如下:海螵蛸6 g,煅牡蛎 6 g,煅石决明 6 g,元胡 8 g,半夏 8 g,木香 4 g,鸡内金6g,三七6 g,大枣3枚。
该方共计药物9味,其中的海螵蛸咸、涩、微温,治酸止痛,是治疗胃溃疡之佳品,为君药。煅牡蛎、煅石决明咸、寒,治酸止痛以助君药,共为臣药。木香、元胡微温,理气止痛;半夏微温,降逆和胃;三七性平,化瘀通络。方中药物多为难化之品,且作为散剂服用,怕蓄积胃腑伤脾胃之气,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故木香、元胡、三七、鸡内金、半夏共为佐药。大枣甘温,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海螵蛸具有治疗胃溃疡的良好作用,其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以中和胃酸,改变胃内容物的pH值,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溃疡愈合,同时可以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牡蛎中含有碳酸钙、磷酸钙和硫酸钙,可明显提高抗实验性胃溃疡活性;石决明具有与牡蛎相似的作用;半夏具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多种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木香对胃肠道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能够增强消化液的分泌,木香单味药能够加快胃肠蠕动,增强胃排空,明显抑制急性胃黏膜损伤,胃溃疡抑制率达100%;元胡全碱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三七能够抑制胃溃疡的不典型增生;大枣可以增加胃肠黏液分泌,纠正胃肠病损。纵观全方,具有明显的治疗胃溃疡的作用。
随症加减:如肝胃不和证可结合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运用;如脾胃虚寒证可结合黄芪建中汤加减运用;如胃阴不足证可以结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运用;如肝胃郁热证可以结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运用;如胃络瘀阻证可以结合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运用。
苏某,男,47岁。2012年12月8日初诊。患者多年来时有胃脘隐痛,似饥不欲食、渴不欲饮,近20多天来疼痛加重,疼痛呈现周期性、节律性,呕吐酸苦水,饭后痛甚,口渴,纳差,大便干,经西医治疗后症状虽然有所缓解,但迁延不愈。经过某医院钡餐检查诊断为胃溃疡。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中医辨证:胃阴不足证。治法:理气和胃,健脾养阴,益胃止痛。处方:海螵蛸6 g,煅牡蛎 6 g,煅石决明 6 g,元胡 6 g,半夏 6 g,木香 4 g,鸡内金 6 g,三七 6 g,大枣 3枚,生地 6 g,麦冬 6 g,沙参 6 g,当归 6 g,枸杞子6 g,芍药6 g,甘草4 g。6剂,制成散剂,每次3 g,每日3次。忌生冷、油腻及对胃肠有刺激性的食物。2012年12月18日,患者用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大便微稀。故将原方中生地、麦冬、沙参的用量减少到4 g,加干姜6 g。又6剂,同原方服用。2013年1月8号,患者再次就诊,胃部已没有任何不适,吃喝正常,做钡餐检查,发现已无异常。后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R242
B
1671-1246(2015)1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