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锐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西方对“一带一路”的所谓“目的性”构陷及应对
聂 锐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但是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的非真实性报道,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健康发展。其中在国际社会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目的性”的推测,包括:“能源目的性”、“市场目的性”、“风险转移目的性”等。中国政府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在践行“一带一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策略分析及选择,真正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目的性”困境;路径探析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 9 月和 10 月访问中亚以及东盟国家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由此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经济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的一部分,它既属于经济战略,又属于外交战略。它是由中央政府以及所属职能部门主导,以获取经济利益或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为目标,以本国经济实力为依托手段,对外开展的一系列官方经济活动。“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服务于具体的国家经济利益,还涉及其他非经济利益层面,比如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一带一路”涉及面广,推行难度大,因此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与困境,必须采用经济与外交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解决方式,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开展。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秉承“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既然“一带一路”战略属于中国经济外交的一部分,那它必须符合我国外交的宗旨以及基本外交理念,必须彰显我国和平外交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基本路线,以“合作与共赢”为目标,以“亲切与诚恳”的外交态度,“惠泽于人、容纳他人”。
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开放包容,指“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的地域和国别范围是开放的,中国政府应秉持包容的态度,所有有意愿加入的国家都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以及获益者;共商共建,是指各参与国要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齐心协力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互利共赢,是指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使各国人民都能够获益其中,真正实现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和谐局面。
在西方国家媒体的主观臆断以及刻意扭曲之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影响美、俄、印度等大国的经济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形成利益重合区而产生冲突;与中亚国家联系的日益紧密引起俄罗斯的担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行使得印度在南亚的区域影响力下降。这些由对“一带一路”战略疑虑所引发的舆论抨击和质疑,致其陷入困境。
2.1 所谓“能源目的性”
“一带一路”涵盖亚、欧、非三大洲。“一带”横穿整个亚欧大陆,“一路”则途径东南亚、南亚、波斯湾、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1]。其经过的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尤其中亚、中东地区是世界上较大的能源富集区之一。中国在这些地区推行经济外交战略容易让人误以为中国意图获取该地区的资源,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证。于是,”能源目的性”之说甚嚣尘上。
例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是能源资源丰富型大国,中国与其进出口贸易往来多集中在能源方面。2011 年,中国自哈进口商品中,原油类产品就占贸易总量的52.8%,排在前10 位的进口货物还包括铜、铀、铁等资源类商品[2]。土库曼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储备,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网的供气源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贸易规模将持续扩大,增幅持续上升,在数年内就会达到每年650 亿立方米的水平[3]。
中国在这些地区开展的能源项目一直成为国际社会抨击中国“能源目的性”的把柄,如要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就必须消除所谓“能源目的性”的影响。
2.2 所谓“市场目的性”
“市场目的性”指称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的对外经济活动是以抢占他国市场为目的,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战略空间。“市场目的性”观点持有者认为,中国持有该战略目标由两个原因造成。其一,国内因素。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成功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着“坐二望一”的态势。然而,由于国内市场的日益饱和,内部需求逐渐减弱,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也在慢慢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于是开创海外新市场、发掘发展新空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二,国外因素。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国大多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近几年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由于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产生的贸易顺差,使得其他国家采取反倾销以及贸易保护政策来确保贸易逆差不被拉大,这对中国的贸易发展也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中国急于寻求新的市场以及发展空间,于是“一带一路”战略就具有很明显的“市场目的性”。
抨击者认为,中国采取“市场目的性”行为还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发展现状的考量。“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4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并辐射东亚以及西欧[4]。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总量导致该区域需求量激增,将会形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途经国家皆为发展中国家,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中国的产能过剩为中国实现在该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
2.3 所谓“风险转移目的性”
西方认为,中国由于最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导致其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调整,势必会引起经济的崩陷。而当前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为了寻求经济风险缓冲区,转移国内经济风险。
其中风险转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金融方面,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在于国际收支失衡严重。就中国近两年国际收支来看,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11 688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5 061亿元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6 749亿元人民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 148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5 939亿元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209亿元人民币[5],尽管较2013年相比增幅有所下降,但国际储备资产仍然持续增长。这种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国际储备增长的现象给经济造成的风险有:1)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国际金融埋下不稳定因素,进而加大对外经济活动的金融风险;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本贬值风险提高。然而,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中国牵头成立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出资500亿美元为其提供资金保障,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汇储备的持有风险,更多地将其转移到其他地区。
其二,贸易风险。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失衡,贸易顺差逐步扩大。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6.4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为14.39万亿元人民币,进口额为12.04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达到2.3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9%[6]。持续的贸易顺差致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交往中频繁遭遇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阻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对贸易产品的标准要求明显地低于发达国家,以前在发达国家受到冷落的商品可以在该地区获得广泛的市场,从而降低贸易风险。
无须讳言,“一带一路”战略的确降低我国金融风险以及贸易风险,但并不能就此简单认为是将其风险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西方所宣传的“风险转移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3.1 能源合作化
“能源目的性”观点持有者只看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获取能源资源,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与中国进行的能源资源合作对当地所产生的效益。中国与能源丰富型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应凸显能源合作两个职能。
其一,经济性。能源资源具有大宗商品功能,在能源合作过程中能够实现商品向资本的转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能源合作项目,可以直接将能源丰富型国家的能源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本,为其国内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其二,外溢性。能源资源合作的直接效益是使该国获取大量资金,促进国内生产,而其间接效益则体现在外溢性上。能源资源合作涉及领域广,涵盖范围大,涉及层面多,在合作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个生产链,例如,天然气的合作项目必然会延伸至天然气运输管道的修建、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甚至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合作。
在与能源丰富型国家进行能源合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合作双方共同获益。中国在获取能源资源的同时,要积极帮助合作国家实现能源资源的财富转变,完善能源资源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合作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国际社会舆论中破除“能源目的性”困境,推动能源合作实现实质性进展。
3.2 企业主体化
中国采取“一带一路”战略将市场因素纳入到考量之中不言而喻,但中国的进入不只是带来市场竞争,更应该看到伴随竞争而来的是市场活力以及发展动力。破除“市场目的性”困境,就必须要树立企业的主体化地位,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从而打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疑虑。
在确立企业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政府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开展经济活动,坚持守法诚信经营,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企业施行“走出去”战略过程中过于粗放, 在一些国家留下负面印象。例如,在吉尔吉斯斯坦,一些中国企业利用当地法律漏洞以及混乱的社会局势从中牟取暴利,频繁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影响十分恶劣[5]。这些也为“市场目的性”言论提供了口实。
因此,对于摆脱“市场目的性”困境,一方面要尽量淡化政府在国外市场的作用,避免行政权力对外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公平竞争,秉承“公平竞争、公正有序、合作共赢”原则进行市场活动,形成和谐有序的市场氛围以及经济发展环境,避免因抢占市场而产生恶性竞争。
3.3 “搭便车”战略
“搭便车”战略是指我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承担并履行国际义务,让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为他国经济发展提供便利,从而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之中。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提供三辆“便车”。一是资金便车。近年来,我国的外汇资金储备一直稳居世界前列,2014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2 09亿元人民币,庞大的外汇资金储备为我国对外投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获取发展资金提供便利。二是技术便车。中国的高新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部分行业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例如中国在高铁领域的科技优势与生产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申请的高铁技术专利已经达到2000件以上。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参与国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先进技术,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谋取便利。三是人才便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参与国引进中国先进人才以满足本国发展需求;其二,参与国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奖学金获得来华学习机会,由中国来培养技术型人才。
中国“搭便车”战略真正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需求,它以追求互利共赢为目标,在追求本国经济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乃至帮助实现他国的经济利益。于是,“搭便车”战略为破除所谓“风险转移目的性”提供了实质性解决路径。
[1] 龚 雯,田俊荣,王 珂.新丝路:通向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14- 06- 30(01).
[2] 康增奎,阿丽娅.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J].国际商贸.2012(06):197-199.
[3] 网易财经.中国大增土库曼斯坦天然气 2020达年650亿立方米[EB/OL].[ 2014-11-21 ] http://money.163.com/14/1121/11/ABIR2AMS00252G50.html.
[4] 吴秀波.积极应对因美联储退出QE3而加大的经济通缩风险[J].新金融,2015(01):27-31.
[5] 商务部综合司.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EB/OL].[ 2015-05-05]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1505/20150500961314.shtml.
[6] 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经济体制,2014(10):101.
[责任编校: 张 众]
One Belt and One Road “Target”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NIE Rui
(InstituteofPolitics,CentralChinaNormalUniv.,Wuhan430079,China)
“One Belt and One Road” is one of the greatest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the new century. It is welcomed by most of the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along“One Belt and One Road”. However, western media made the unreliable report about this strategy. It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strategy. The most influenced rumor is about the targe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cluding “target for resources”, “target for market”, “target for risk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Our government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it, carry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then carefully analyse and select the strategy, which will help realize th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on the lin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1003-4684(2015)03-0018-03
F125.5
A
2015-04-28
聂 锐(1990-), 男, 安徽六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国际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