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航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曾对如何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做出重要论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习近平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总结中国共产党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经验,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优势,以科学的话语体系诠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诠释马克思主义,汇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话语权意即说话权、发言权,是近年来学界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哲学概念,由“话语”和“权”两个分概念组合而成。什么是“话语”?话语意为言语,说的话。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1]一个独立的人,或是一个群体,可以通过话语使自身被社会认知、认可,从而确立其社会地位,话语是人类探索、了解、掌握和改变世界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权”则有双重含义,一解为权力,意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另一解为权利,意为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葛兰西是较早将话语权概念引入意识形态领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2]前一种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社会中的任一阶级,只要掌握了话语权,就具有了筛选、发布话语的权力,就能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统领和规范社会发展;就能依靠话语权实现并维护本阶级利益,进而确立其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即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控制、引导和规范社会话语的权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并依据其影响力将其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理论观点传播于社会,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及政治合法性。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列宁也曾指出,意识形态承担着“牧师的职能”,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软国家机器,主张通过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管理和统治国家。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有明确定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调节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等论述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社会里“思想统治”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际上把历史事物分为三类(即‘可为’——有前途的事物、表达着新兴历史主体的要求,‘不可为’——腐朽没落的事物、体现着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主体的意志和‘作为工具的可为’——具有依附性的两重性事物),为我们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指明了方向。”[4]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两大阵营的斗争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之后,一些原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脱离了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占据了世界话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遭到质疑。在这一背景之下,丹尼尔·贝尔等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口号,福山等抛出“历史终结论”,以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因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霸权地位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渗透。当前,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更广泛深刻地影响着文化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成正向关系,经济的强势必然带来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强势话语,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浪潮大肆进行政治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输出西方核心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强势包围态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文化震荡和思想混乱。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同样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势冲击,国内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也在逐渐加剧,亚文化现象广泛存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倾向等方面分化严重,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以及与之相关的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产生怀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蕴涵,有意或无意地误解甚至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甚至认为西方的制度模式代表着“普世价值”,主张用“普世价值”替代马克思主义,致使马克思主义无法发挥为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柱的作用。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仅为41.7%,只有37.1%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很大”,51.9%的大学生认为它“作用不大”,认为“没有作用”和“有消极作用”的分别为9.5%和1.6%[5]。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影响力远远不足。马克思主义需要并且有责任去为现存政治的合理性做论证和辩护,但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现存政治的审视、反思和批判,这恰恰也是现存政治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政治文化转换的需要,基于“中国问题意识”,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羁绊。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还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验启示,把理论的彻底性及其基本价值原则贯彻到实践中,探索意识形态与文化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思想凝聚和整合作用,方能主导中国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这一名言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科学性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确立、巩固和维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发展、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其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引导力。纵观中国共产党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20世纪初,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救世之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实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从此赢得了指导中国革命的话语权。在此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同盟军问题;反对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政治、军事、组织路线;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行之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总结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经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发表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发展的话语空间。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针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6]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形式和话语体系。在1941年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系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教条主义从党的主流理论话语体系中比较彻底地驱逐出去,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7]进一步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针对旧中国的基本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论述,中国革命两个阶段的决策,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统一战线等重要观点和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的新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话语权上拥有完全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功能,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把工作中心转向城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创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提出的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1961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等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更加牢固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然而在党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偏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错误,一度给党和国家带来损害。1957年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和认识不足,加上国际形势严峻,美国和苏联不断施加压力,党内“左”倾思想滋长蔓延,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走过一段弯路,发生一些失误,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比较严重的错误,忽视经济发展,违背经济规律,致使经济止步不前,政治挂帅表面强化、实际弱化马克思主义,个人崇拜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正如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所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8]面对发生的错误,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真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纠正错误,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相结合,实行对外开放,维护世界和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新观点。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徘徊不前的局面,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9]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得出基本结论,提出中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3,指导全党全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20世纪末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遭受严峻挑战,全世界共产党人都在思考东欧剧变教训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地认识到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偏离甚至走向极端将会危害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0]370中国共产党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着眼新实践新问题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民族化、当代化和科学化,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极端重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作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取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伟大战略飞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时代机遇,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与自信。
话语权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自然就掌握在谁的手中。回顾中国共产党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话语必须符合中国实际,必须能够解决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总结的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最根本的经验。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点,才能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深刻剖析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人民呼声和社会期盼,只有建立这样的话语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话语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理论创新,才能指导发展着的新的实践。毛泽东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表率,他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2]邓小平也曾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0]291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掌握话语权的任务更加艰巨,时代热切呼唤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热切呼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准确把握改革发展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成果,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话语需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通俗易懂,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为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理解、接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厚源泉和基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用简单、精炼、具体、形象的大众语言叙述马克思主义,把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内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毛泽东曾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曾用“猫论”比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皆是对理论的成功概括,利于中国百姓接受。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清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所表达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用得上,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里、书本上、文件中走出来,融入群众、掌握群众,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凝聚强大中国力量,共筑伟大中国梦。
话语的效果与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相关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于阶级冲突、社会革命与制度对抗的时代环境,其表述方式往往立场鲜明,突出矛盾斗争,带有强烈的指令色彩,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排他性。而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思想文化多元发展,个人意志和个体行为受到追捧,在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时应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个人意志,并通过个体行为发挥作用。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方式,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国道理,发出中国声音。90多年来,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人民群众实际、行之有效的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这种形势下,主流文化必须积极与新兴文化产业结盟,走以电子媒介为基础,多样化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之路,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积极营造学理论、用理论的良好氛围,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各种信息服务、文化产品和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中,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使之成为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
话语的言说者必须言行一致,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示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胜利,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对中国共产党主张的革命理想和道路的强烈认同,这种认同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兑现承诺的信服,这其中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示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毫不动摇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来,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不相符合,有可能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切感和信赖度,削弱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此,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务实、清廉,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生动的实践示范,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要有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勇气和作为,要严格遵守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守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廉洁自律,以崇高人格和模范行为使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可亲、可近、可信、管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才能更牢固地占领意识形态主动权。
[1]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肖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
[2]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本刊记者.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掌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5-40.
[5]欧祝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重建[J].求索,2014(7):4-7.
[6]黄明理,冯茜.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1):7-10.
[7]毛泽东.论新阶段[M].安东:辽东建国书社,1945:89-90.
[8]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14]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