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17 15:05:49李梓
关键词:职业化应用型人才

本地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梓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摘要:地方高校往往既不具备翻译学博士点,也没有翻译硕士,甚至没有翻译相关专业或方向,大多尚未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人才职业化进程,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地化行业期待及翻译产业本地化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拟以淮安市为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等诸多因素,探讨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以期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中小城市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关键词:翻译产业;本地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梓,硕士,讲师,淮阴工学院。

基金项目:淮阴工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城市应用型翻译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GC122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469)部分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3-0071-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olleges run by local government usually have no translation Ph.D programs, either MTI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r even translation major.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which is far from professional, can’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loc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other localization industries. This paper, takes Huai’an city as an example, attempts to explore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run by local government , with a view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lation talent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翻译产业职业化及本地化进程,然而由于受到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小城市在构建翻译职业化高等教育体系和接轨本地化行业需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翻译产业本地化背景下完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翻译产业职业化培养现状

国际上早在二战后就开始重视职业译员培训,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等世界顶级翻译学院从20世纪70年开始就致力培养口笔译专业人才,欧盟也于2004年启动笔译硕士(EMT)课程,此类机构大多强调实践性,侧重培养各种职业口笔译从业人员。(穆雷,2007)我国港台地区同样也积累了较为成功的教育经验,如香港中文大学主攻机辅翻译,浸会大学主要培养传媒翻译,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也先后成立翻译研究所等。港台地区各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培养模式直接面向市场,就业率非常高。(何瑞清,2011)

相比之下,内地翻译产业职业化培养则略逊一筹,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设立一举开启了国内翻译人才职业化进程,截止2013年底,MTI培养院校从最初的15所激增至159所,合计招生两万余人。从翻译职业化教育此般“大跃进”“井喷”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高校对翻译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和办学规模相对滞后的中小城市而言,上述问题则显得尤为突出,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很难纳入翻译产业化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中、小城市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

二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职业化及本地化前景

随着国家对地区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种特色产业以及本地化行业纷纷发展壮大,翻译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随之日益增大,应用型翻译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职业化进程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淮安市逐渐跃升成为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并将继苏锡常、宁镇扬以及徐州之后成为江苏第四大经济圈,随着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等五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类资源优势也得以不断扩大,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初具规模;“里运河文化长廊”即将成为“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之后的另一城市文化品牌;清口枢纽、双金闸等地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被新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经贸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带动并推进了当地翻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给旅游翻译、科技翻译等市场导向性强的实用文体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淮安市只有瑞华翻译服务中心、天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正式注册在营的翻译公司或机构,其所消化的翻译服务和本地化业务往往大多依赖到高校或其他全国连锁翻译服务机构寻求帮助,需求增强和供给不足之间形成极大反差,提升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然成为中小城市推广外向型经济文化、提升形象的发展诉求和瓶颈所在,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和翻译职业化发展迎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三适应翻译产业本地化,完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本地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本地化翻译人才极度短缺的状况日趋明显。地方高校作为中小城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尽管大多尚不具备MTI培养院校资格,甚至没有翻译相关的专业或方向,仍然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翻译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有益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其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和重要办学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明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所带来的叠加效应在加快苏南转型、提升苏中经济的同时,给苏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翻译内容和模式,还是翻译行业内涵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张春柏(2011)、谢天振(2012)等学者都曾指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学翻译已经逐渐边缘化,相对而言,外宣材料翻译、科技文献翻译等应用型翻译已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

淮安市已经初步形成包含盐化工、特钢、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及“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里运河文化长廊”两大城市文化品牌,需要大量精通化工产业、淮扬菜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产业要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着力培养双语功底扎实,翻译基础理论丰富,应用翻译能力和知识技术兼备,能从事经贸、外宣、旅游等行业口笔译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2.充分利用内外环境,实现高校和社会双向培养模式。

目前,淮安市共有本专科学校6所,其中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首次增设翻译专业,其他学校都是在英语专业中开设翻译相关课程,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已基本自成体系且有一定规范性,但是仍然存在课时分配严重不足且缺乏延续性、专业师资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侧重点仍然为语言技能的学习而非翻译技能的训练等诸多问题。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弥补自身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社会机构通力协作,充分接轨翻译市场,构建系统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1)结合地方特色,优化高校培养机制。

艾塞林克曾指出,本地化行业发展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计算机知识、机辅翻译工具使用经验、专业知识等多种能力的本地化语言(翻译)人才。(Esselink,2000)据笔者了解目前淮安几所高校基本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大多局限于译文对比及翻译赏析,翻译实践也大多局限于文本形式,已有课时往往分配不均,如淮阴工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必修课,2学时)和影视欣赏与翻译、文化与翻译等翻译模块选修课程(38学时),且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相对MTI培养院校而言,地方高校应该以“地方型”“应用型”为办学宗旨,同时结合其自身办学特色及地方行业特色,找准其翻译教学定位,优化培养机制。

首先,地方高校可以革新培养体系,推广以基础英语教学为辅,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专业外语能力,使得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更加明确。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更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强势学科及地方资源优势,开设相关专业翻译课程或双语课程,重点培养掌握盐化工、特钢、食品、旅游等淮安特色行业专业技术的应用型口笔译翻译人才,力保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符合产业或市场期待。

其次,随着云计算和语料库技术的迅猛发展,本地化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翻译水平以外,还要能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管理工具以及其他翻译软件或平台。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拓展课程设置,除了相关语言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本地化翻译流程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翻译专业教学与本地化教学相结合,更好地满足本地化行业的人才需求。

(2)接轨翻译市场,加大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保证不与翻译市场脱节,地方高校除了开设规范、系统的翻译相关课程以外,还应该加强翻译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推行相关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对翻译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督和检验。

其一,地方高校要积极与本地翻译公司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其专业相关的翻译市场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翻译能力。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和美食节相关翻译宣传合作,淮阴工学院可以推进和化工类和交通类文本的宣传翻译合作等,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接轨翻译市场。其二,尽管大多数中小城市尚未形成翻译人才职业化规模,但仍需完善其翻译人才认证体系,地方高校大可联合语言服务机构做好职业培训或职业认证工作,强化学生翻译技能,保证翻译人才质量,真正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

3.联合各企事业单位,构建并推进长效合作培养机制。

中小城市的翻译专业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且尚不成熟,为了更好地弥补不足、整合资源,各地方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同时联合各企事业单位,充分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构建并不断推进翻译人才长效合作培养机制。

首先,各地方高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势学科等各种资源;还要与当地科研机构、语言服务单位之间加强协作,请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研人员或翻译人才走进课堂,充分参与本地化教学,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和当地各企事业单位实现合作培养,结合翻译产业本地化视角探讨翻译教学,联合规划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翻译软件、共建实验基地及翻译语料库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合作培养机制,帮助本地化产业挖掘和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为地方高校提供有力就业保障的同时,促进了翻译产业本地化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及翻译协会等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地方高校创建人才基地,建立并不断完善翻译人才信息库,侧重培养翻译人才的职业专长,最终实现中小城市翻译人才的职业化。

四结语

毋容置疑,对于翻译产业职业化及本地化相对滞后的中小城市而言,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将仍然是其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对于翻译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而言,形成系统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相对专业化翻译人才而言,地方高校应重视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预期为导向,充分整合其学科优势和各种社会资源,实现高校和社会双向培养,以弥补高校自身培养能力的不足,促进中小城市翻译产业本地化和翻译职业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小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Esselink, Bert. A Practical Guide to Localization [M].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House, 2000.

[2]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3]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7-41.

[4]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37-41.

[5]马佳瑛,章洁.本地化行业发展及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2013(1):77-78.

[6]苗菊,朱琳.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翻译,2008(5):30-34.

[7]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7(4):12-13.

[8]谢天振.新时代语境期待中国翻译研究的新突破[J].中国翻译,2012(1):12-13.

[9]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2-75.

[10]朱琳.现代翻译产业发展与翻译职业技能的培养—以翻译专业本科教育为例[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5):65-68.

Study of Transl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Lo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calization

Li Zi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0,China)

Key words:translation industry; localization; colleges run by local government ; talents training model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职业化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