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群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研究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杨坤1,王佳2
(1.枣庄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枣庄277000;2.南昌大学 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为剖析区域内城市群旅游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演变,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以及重心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从入境旅游客流量和入境旅游收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发展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入境旅游以集中分布为主。入境旅游客流量与收入重心转移呈“东南-西北”走向,反映出区域入境旅游由集中向扩散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差异;重心转移
作者简介:杨坤,硕士,助教,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研究方向: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3-0053-4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tour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ally and the evolution in the spatial -temporal pattern in Shandong peninsula. With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such as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entralized degree and gravity model, from inbound tourism passenger flow and income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ces in inbound tourism city group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continued to exp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reduced in the fluctuations, and inbound touris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Shift of Gravity in inbound tourist passenger flow and income were presented as a Southeast - Northwest pattern , which reflect the trend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iffusion of inbound tourist industry.
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1],是多个不同等级、性质、规模的城市集合,其依托于内部中心城市向周围进行辐射影响,形成复杂的内外部循环,推动群体的整体发展。截至2014年,中国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在内的七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诸多区域性城市集群现象。这些城市群的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与基础设施共享、风险共担以及利益互赢,充分发挥了其集聚捆绑效应。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吸引入境游客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目前,城市群入境旅游面临着不同等级规模城市间的发展差异现象,其发展差距及其时空变化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城市群入境旅游的发展方向。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在经济上是沟通南北的重要路径,也是联络日韩的主要窗口,同时更是东亚入境旅游者的主要集散地。包括青岛、济南、淄博、烟台、威海、东营、日照和潍坊,共八个城市组成。该区域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GDP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在八个城市中,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和东营均为沿海城市,除东营市沿海为黄河入海口多滩涂沼泽以外,其它城市滨海旅游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济南、淄博、潍坊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特色突出,也是吸引入境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城市。然而,随着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的深入开展,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城市间的协调。就此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综合运用区域经济研究方法[2-6],对其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城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2年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和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本统计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山东省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旅游政务网站发布的入境旅游相关信息。
2.研究方法。
(1)总体差异研究方法。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是用于分析变量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方法,其公式如下:
首位度:首位度反映的是对于某一判断指标排名第一的地区与排名第二的地区的倍数,表现了第一地区与第二地区之间的差距。其公式如下:
式中,S表示首位度,P1和P2分别表示入境旅游客流量(收入)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的城市,一般认为首位度大于2即为首位分布。
(2)重心概念及其模型。
重心概念源于牛顿力学,是指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的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入境旅游重心(包括客流量重心和收入重心)是指区域空间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旅游实力能够保持均衡[6]。通过运用重心概念及模型,可以直观地解释区域入境旅游重心转移的路径及其成因,明确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本区域共由8个城市组成,假设第i个城市的中心坐标为(Xi,Yi),则该区域入境旅游客流量及收入的重心(X0,Y0)可根据公式(如下)进行计算。
其中,Mi为第i个城市入境旅游客流量或收入;i=1,2,3……,8表示城市个数。
二入境旅游总体差异分析
1.入境旅游客流量总体差异分析。
从变化趋势看(表1),除2003年和2008年由于“非典”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下降外,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客流量的绝对差异一直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0171.32增至342025.77,增幅达4.27倍。这说明在绝对量的变化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差异持续扩大,城市间入境旅游客流量的不均衡性增强。在相对差异的变化中,变异系数呈现出以2007年为界,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6年变异系数达到最大值1.2832,2012年降为0.7908,降幅明显。可见,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数量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入境旅游客流在城市间的发展水平依旧不平衡,但已经朝着相对平衡的方向发展。
表1 2000-2012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人数、收入差异及变动
首位度的变化趋势不显著,2000-2007年波动上升,2008-2012年波动下降,最小值为2011年的2.1081。可以看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首位分布仍然十分明显,13年来首位度值均大于2.0。青岛入境旅游客流量一直位居第一,首位度的变化说明青岛入境旅游人数始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旅游客流量分布集中,居于第二位的城市与其相比差距仍较大。
2.入境旅游收入总体差异分析。
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客流量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一致,呈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4507.01升至2012年的23687.22,增幅达5.26倍,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表示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波动下降,以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两个上升-下降的过程(如表1),2002年达到最大值1.7633,2011年降至0.8289。对比两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扩大显著,相对差异开始缓慢缩小,入境旅游收入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趋势不明显。
首位度的变化趋势与变异系数相一致,但波动幅度更大,在波动中下降。青岛和烟台入境旅游收入始终排名前两位,2000-2007年入境旅游收入属于首位分布,2006年达到最大值3.2708,2008-2012年开始下降到低于2.0的水平,说明两城市间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旅游收入不平衡现象有所改善。
三入境旅游重心时空演变分析
前文对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总体差异的分析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本区域城市间入境旅游的差异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的趋势与方向。就此,运用重心模型,进一步分析入境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1.入境旅游客流量分析。
从总体来看(如图1),一方面2000-2012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客流量的重心呈“东南-西北”移动趋势,但重心移动幅度较小。说明区域入境旅游客流量经过了一个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变动过程,但扩散幅度较小,仍以集中分布为主。另一方面入境旅游客流量重心位于青岛即墨市境内,偏离本区域的几何重心(36.61N,119.48E)。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青岛市对入境旅游重心的拉力较大,而其他内陆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增长速度较慢,拉力较小。
图1 2000-2012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客流量与收入重心转移趋势
具体来看,2000-2007年入境旅游客流量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移动,2000年重心在(36.388N,119.958E),2007年重心转移到(36.406N,120.166E),东西方向移动了0.082o,纬度方向上转移了0.208o。原因是青岛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一直位居半岛城市群首位,在区域内的年均比重达到50%以上,年均增速为24.28%,而西北方向城市,尤其是济南,入境旅游客流量比重下降,增速相对较慢,对重心的拉力也相对减弱,使得重心向东南移动。2007-2012年,入境旅游客流量重心整体由东南方向西北方转移。这一阶段,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区域内入境旅游市场萎缩,而沿海城市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内陆地区的入境旅游得到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对重心产生拉力。尤其是随着日照作为沿海新兴城市的快速发展,旅游增长速度加快,开始拉动旅游客流量重心向西南偏移。
2.入境旅游收入分析。
从总体来看,2000-2012年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收入重心整体呈现出 “东南-西北”的移动趋势,重心转移幅度较小,重心位于青岛即墨市境内。这反映了东北方向城市入境旅游收入比重的整体下降,东南方向城市对收入重心的拉力加大,收入重心由集中向扩散演变,但扩散幅度较小,城市间收入差异较大。
具体来看,2000-2006年入境旅游收入重心整体由东北向东南方转移,200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收入的重心在(36.539N,120.267E),2006年重心转移到(36.406N,120.300E)。东西方向转移0.033o,南北方向转移纬度0.133o。这是由于本阶段青岛市在政策支持下,积极利用自身在区位、交通、设施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收入在整个半岛城市群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对区域重心的拉动效应明显。在整体向东南转移的趋势下,2003年收入重心折向东北,这是由于“非典”事件导致入境旅游人数大幅下降,入境旅游收入随之缩减,东北方向入境旅游收入在区域中的总贡献率上升,由2002年的31.41%上升至34.54%。2006-2012年入境旅游收入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随着青岛市入境旅游的深入发展,入境旅游收入趋于稳定,增长率下降,而潍坊、淄博等城市则通过改善城市形象和旅游设施条件,加强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强了对收入重心的拉力。
四结论及建议
总体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入境旅游发展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开始缩小,入境旅游以集中分布为主。入境旅游客流量与收入重心转移反映出区域旅游由集中向扩散发展的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空间错位。由于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城市发展成熟水平以及旅游政策措施导向的区别,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入境旅游往往会出现旅游发展差异现象,不论是差异的扩大还是缩小都值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加以重视,并密切关注其历史演变轨迹,了解其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旅游政策,形成联动一体的发展策略。与此同时,加快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与特色开发,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继续发挥其带动引导作用,真正发挥城市群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靳诚,陆玉麒,徐菁.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123-128.
[3]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4]曹威威,李悦铮.入境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差异分析——以浙江省滨海城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5(11):990-1002.
[5]白晔,吴三忙.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6[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2):116-121.
[6]孙根年,杨忍,姚宏.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50-157.
[7]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3).
[8]郭先登.论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问题[J].山东经济,2009,150(1):137-141.
[9]万三敏,陈淑兰,沈振剑.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转移规律及对旅游合作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 29(2):91-94.
[10]齐邦锋,江冲,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98-101.
[11]孙晋芳,马祖琦,王慧.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47-52.
Differences of Inbound Tourism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 temporal
Pattern in 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Yang Kun1,Wang Jia2
(1. School of Tourism ,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 Shandong 277000, China;
2.Centre for Tourism Planning Research,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China)
Key words: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t difference; shift of gravity
Class No.: F592.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