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震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
张 震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本土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中心论”的主导,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这无法适应当前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及我国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境况,高师的音乐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加强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高师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传承
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源自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亦是如此。高师的音乐课程体系主要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作为基础。
关于本土音乐或地方音乐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处于一种“边缘”,很少有学校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即便有,也是放置于选修课中,学时很少。这种现状在当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中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将西方音乐作为基础,赋予其客观性特征,以为这就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其次是音乐价值观以及音乐教育观念的滞后,至今还有很多人顽固地认为本土音乐的“落后”,西方音乐的“先进”,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理解的偏见,总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来看待本土音乐;最后是音乐师资的欠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很多教师都是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教育观念下成长和培养出来的,因此,很多的高师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是所知甚少,或者一无所知,即便知晓,也是“不屑一顾”,这种师资是很难胜任本土音乐教育的。
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长期处于一种“边缘”位置,这是当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它在高师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以及音乐教育实践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种现状无法适应当前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以及我国的音乐新课程改革。
1.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在21世纪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为当前的中小学校本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了创造性地使用国家提供的音乐教材资源外,还应结合本地区特点,充分发挥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服务。正如谢嘉幸教授在《有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所说:“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己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1]因此,我们每个人了解、熟悉本土的音乐,学会演唱本土的音乐,不但贯彻了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也是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本土音乐,这包括了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音乐类型。如云南的纳西族自治县,纳西古乐、东巴音乐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与发展。而如今的音乐教育现实是很多人对本土音乐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不会唱。因此,作为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音乐教育负有责任将本土音乐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挖掘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资源充实学校的音乐教育。
我们知道,高师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母机”。如果高师的音乐教育中都没有培养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识,都不会演唱当地的本土音乐,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唱自己本土音乐的人,对自己本土音乐一无所知的人能对自己生活的家乡会有多么非常深厚的感情。再者,本土音乐教育的目标也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理解本土音乐,热爱本土音乐,并愿意为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当然了,要使受教育者了解、熟悉、会唱本土音乐,首先是教育者要了解、熟悉、会唱本土音乐。如果音乐教师自己都不会唱,又如何能够去教孩子们演唱本土音乐呢?又如何能够去进行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如何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的音乐新课程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中进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进行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前提。
2.全球化视野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潮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地方或本土文化极易被同质化,这是全球化发展中需要各个民族警惕之处。另外,全球化大潮中,文化多元化或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是急需的。因为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是文化多样性的泯灭,它导致本土文化的消失,而文化多样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质的基本要求,如果全球只剩下一种文化,那么,这个世界太单一、单调了。文化多样性或文化多元化是承认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凝结了本土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等方面的内容,这是本土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所以,在全球化大潮中,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存在,而不是文化同质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而不是一种单一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进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才能保持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又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确认了音乐教育的文化身份。
另外,当今的教育也强调全球化视野中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多尔教授主张课程的关联性,它包含了教育和文化联系两个方面,其中,文化联系主要指地方文化和全球文化。由于本土音乐深深地刻上了本土文化生态环境的烙印,所以说本土音乐的教育无法脱离本土人的传统以及本土人对本土音乐的接受和认识。本土音乐蕴含于本土人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来考察和研究本土音乐的教学,这也使得音乐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本土音乐教育还需要从全球化的视野中来研究,做到本土音乐与教育的融合。正如王耀华教授所说“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质,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音乐形态及音乐所赖以存在的风俗习惯等,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保存和传递,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2]因此,将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进行联系与融合,从本土音乐自身特质的角度来审视音乐教学,充分探讨和利用本土音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本土音乐的价值,推动本土音乐教育的实施。
1.因地制宜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
每个地区的高师所在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记录和传递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也表达着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活动所表现的当地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生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本土音乐正日益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如何将这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是高师音乐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师的音乐教育中可以组织教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采集与整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还可以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走进音乐课堂,给学生们表演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更加热爱自己的本土音乐。这对于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去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其采用的方法有综合调查类、专题采风类、访问类等等,学生通过对本土音乐的自主学习将搜集到的本土音乐资源报告打印成册,采风类的本土音乐资源整理成光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够体味到本土音乐自主学习中的成功与乐趣。另外,学生在通过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搜集过程中将了解到的一些本土音乐资源引入到实际的音乐课堂中,这带来了本土音乐在学生中的传播。
2.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
自近现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一直沿用的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本土音乐所具有的课程体系从未进行探讨过,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与体现。匈牙利的柯达伊倡导母语的音乐教育,他提出将匈牙利的民间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倡导学校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并收集和编写以民族音乐作为核心内容的多声部视唱练耳,以此发展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和听觉。
在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时,笔者以为需要遵循本土音乐固有的传承方式,如本土音乐传承中的即兴、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甚至还可以学习本土音乐的固有的记谱形式,如文字谱、工尺谱等,这些记谱记载着本土音乐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将本土音乐的真实图景展现出来,保证了本土音乐的正宗性,正如中国音乐学院的赵晓楠所说:“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值得注意的是民间音乐的改编应建立在保留歌曲原有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把握好改编的尺度,否则我们将失去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意义。”[3]
3.增强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本土音乐的文化传承最终要落实到人的问题,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为“教师作为文化的传递者就必须承担对乡土文化的传递、重构与创造。”[4]音乐教师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执行者,本土音乐能够走进课堂,音乐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音乐教师需要一种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和激情,要有一种传递本土音乐文化的敬业精神,这种态度与价值观是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必须具备的因素之一;其次是音乐教师自己要熟悉和会唱本土音乐,掌握本土音乐的相关知识及文化背景;再次是需要掌握本土音乐的教学规律和相关的教学技能,他们在承担本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是高师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够顺利进行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的保证。但长期以来,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的音乐教师中没有得到重视,很多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是“不屑一顾”,这也是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因此,加强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让高师的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的观念、价值观、方法等有一个了解,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握本土音乐教育的规律,这对于促进高师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谢嘉幸教授所说:“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有文化意识的音乐教师,应该走出校门,作一些调查,了解本地区有哪些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有哪些歌种、乐种、曲种、剧种,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编上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儿童生活的新词,让他们学起来。”[5]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时代中,人类的各个民族意识到作为民族传统的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民族身份象征和文化特质的重要性。我国的音乐教育自近代以来已被西方音乐文化中心论影响了近百年,与此同时,众多的音乐教育者和音乐学家在反思、担忧着本土音乐边缘化的困境,也一直在努力探究一条以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正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的,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象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文化中。只有扎根于本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才是对尊重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最具实践意义的举措。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为主导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正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从技术理性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走向人文、审美、技术三位一体的音乐教育。
[1]谢嘉幸.有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1,(1).
[2]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1996,(1).
[3]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1,(2).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53.
[5]谢嘉幸.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三[J].中国音乐教育,2001,(11).
2095-4654(2015)08-0134-03
2015-04-27
T6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