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反思及几点改革思路

2015-03-17 06:56:15郭展义曹望华
关键词:原理哲学教学效果

郭展义,曹望华

(广东海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88)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反思及几点改革思路

郭展义,曹望华

(广东海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8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与一个实用主义的思考有关,即学习马克思主义到底有多大用途。“有没有用”这个选择“标准”本身是要受到反思和批判的。此问题表现为大学生们对它不感兴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学生从小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维训练,而这又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有关。应该根据这门课的性质追求实质的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追求形式上的效果。为达到较好的实质性效果,有以下几点改革思路:从站在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上,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哲学学科的建设;从当今信息时代特性的把握出发,引入学术前沿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采取比较教学法充分展示此课程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从教材与教学之间的系统关系考虑,此课程的教材需要进一步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反思;根本性改革

中宣部、教育部共同颁发的“05方案”中指示,要加强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提出的明确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完成,然而,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却一直遭受种种质疑。

一、《原理》课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界有不少论文探讨《原理》课教学效果问题。讨论最集中的是“如何解决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问题。可是,很少有人分析为什么《原理》课教学效果会成为一个“问题”?或者说“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这个问题本身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必须予以反思和批判,即从事情本身去考察问题的本质性原因。

(一)“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这个问题的本质

“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这个问题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实际上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这门课必须是有用的,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这门课是没有用的。那么,首先有必要对此前提本身给予分析,也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用”这个提法本身有多少合理性。

人们往往拿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作比较,尤其是在与应用型课程作比较时容易认为它是无用之学。他们所说的“有用”无非是,如能帮助学生找到好工作、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或者能解决技术性问题等等。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很多人所图的“有用”,往往是感性的、直接的利益,即生计之用;当然,这种“有用”不是完全不应该、不合理;但是它的层次太低。从肩负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以至于人类的未来命运的高度来说,作为一名大学生仅仅追求这种低层次的“有用”是不应该的。大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层次太低,轻则局限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重则影响民族和国家兴旺大计。大学生不能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应该既要有知识,还要有思想;既有追求,还要有大的人生格局。试作“中国人与牛顿”的比较。据说牛顿是在思考“苹果为什么老是往下掉落”这样的问题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假如一个苹果掉落在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他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我敢说,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吃了它”。如果有一个中国人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老是往下掉落”这样的问题,他会被讥讽为无聊!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吃了它”是有用的(生计之用),而思考“苹果为什么老是往下掉落”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用的。因此,这种追求生计之用的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大部分人停留在经验生活的满足,难以有重大的现代科学发现。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 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285这里的理论思维指的就是哲学思维。类似的现象是,像《红楼梦》、《京剧》这些高档次的飨食也是不被人感兴趣的,其它经典古籍就更不要说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也是“没有用”的东西!

一个对哲学不感兴趣的国度,怎么会有科学的春天!“科学家与哲学家兼于一身的情形, 从毕达哥拉斯、伊毕鸠鲁, 到17 世纪的笛卡儿、莱布尼兹,到18世纪的康德、沃尔夫, 再到19世纪的马赫、庞卡莱, 直到20 世纪的罗素、怀特海……而且, 真正伟大的科学创造, 其自身常常就是哲学或亚哲学, 或科学与哲学的高峰会师。”[3]

本质上,“有没有用”这个前提本身是有问题的,这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选择标准。即使“有用”,也是可以分层次、分大小的。实际上,大多数青年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错误在于,他们只将低层次的、直接经验的“有用”看作唯一的标准,却忽略高层次的“有用”或者将高层次的“有用”视为无用。

(二)“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

既然“05方案”强调《原理》课以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那么它的哲学色彩应该是最浓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里,哲学的底蕴是深厚的;奇怪的是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对哲学色彩浓厚的课程却不感兴趣,认为哲学是最没有用的。从生计之用来说,哲学确实是无用之学,竟如一句西方谚语的前半句所言:“哲学是不能用来烤面包的”。然而,无生计之用的哲学并不是没有用,而是有大用!换言之,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满足低层次的生计之用,它是高层次的大用。那么,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对大用之用的学问会不感兴趣?这里,再作一个“中国人的兴趣与德国人的兴趣”的比较。最容易引人注意的是,20世纪初开始以来,德国科学家,特别是在理论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出了许多高端科学家,然后是他们有发达的工业,等等。在德国,出现这些成果都不是偶然的。这里的秘密是,自莱布尼兹、康德之后, 德国哲学已经占有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 因而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4]在德国人眼里,哲学是最高的、最有价值的学问。德语也改变成哲学般的语言,而德国人似乎天生就是哲学爱好者。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因为德国的小学就开设哲学类的课程(如宗教或神学课),来锻炼他们小孩子的哲学思维。因此,在德国有这样的科学家和工业,根源是因为他们有这样深厚的、优良的哲学传统。

“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中国学生从小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维训练,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及时、及早地被激活,而这又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小、中、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关。不能不说这不是我们的教育失败之一。高中政治中只有一小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不少大学生往往凭着中学政治课的那点粗浅的理解错误地看待《原理》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是高中政治课侧重于价值观的引导,不在于方法论;二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高考,完全局限于高考大纲的知识点;三是我们国家的师范类高校没有充分地为中学培养出足够的专业哲学教师,因为以前设有哲学专业的师范类高校微乎其微,现在也是很少的。

综上所述,问题的根源与逻辑在于:其一是大学生们认为这门课没有用,而他们的所谓的“有用”不过是低层次的生计之用;其二是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不是他们生来就讨厌哲学,而是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兴趣没有自小被培养起来;其三是青年大学生缺乏哲学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

二、《原理》课应该追求的教学效果

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有些人认为,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考试成绩好是有效果的教学;有些人认为,不惜花大量时间讲一些学生“喜欢”的内容,如故事、野史之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是有效果的教学;有些人认为,讲求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如采取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是有效果的教学,等等。那么,《原理》课到底应该追求何种意义的教学效果呢?

(一)对于《原理》课的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于这一点,需要反思和批判的是,此课程是知识性、技术性的课程还是思想性、政治性课程。《原理》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点课程。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顾名思义重在思想理论的修养和政治方向的把握。虽然“授业、解惑”是必要的,但此课程应该重在于“传道”。为什么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必修此课程。理由是很显然的,我们的专业教科书往往只给出专业技术,却忽略这些技术中的思想。这种唯技术论的教育模式,造成我们年轻人往往掌握的是现有技术,而不能创造新的技术和作出新的科学发现。一个缺少思想的人是不会创新、创造的,因为创新、创造不是简单的逻辑推广,而首先是思想的突破。比如,作为一名“神医”的哥白尼创立现代天文学,与他医学知识是没有关系的;又如,牛顿开创了分析综合的高峰,在数学工具的使用和发明上远远高出前人;再如,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突破了经典力学的机械论囿限,否定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念,揭示了物质、运动、引力、时空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思想的进步,几乎与技术无关;如果没有思想上的突破,是不可能有他们后来的成果。可是,如今在社会上有专业知识、有技术的人大有人在,而有思想、能创新的人有多少呢。那种自以为读大学就是为了长知识、学技术、为将来找到好工作的认识,是对神圣大学的诬蔑!大学绝对不是从事像产品的简单加工那种工作的地方。

因此,根据《原理》课的课程内容与性质,其要追求的教学效果不可能是应用性、技术性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应该是方法论和思维能力提升意义上的效果。

(二)对《原理》课教学方式的反思

似乎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是此课程的一个难题。那么,这里有必要讨论怎样才算是活跃的课堂?活跃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上的活跃与思想上的活跃。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跃,那么此课程能不能像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那样的形式上课?这样一来,岂不是将哲学课庸俗化了?应该说,思想政治课的活跃重在思想上的活跃,能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真正的问题。时代在变化,新问题肯定会层出不穷。每个时代的发展在于当时代的根本性问题能否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们利用现代工具,虽然可以便捷地获取各方面的大量信息,似乎可以“看到”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这从课堂讨论和每年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中可以看出)。发现真问题是不容易的,我们经常把“假问题”当成真问题,陷于白费劲的探讨之中,结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假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臆造出来的其实是不存在的问题;另一种是前提条件不成立或前提条件被偷换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们发现真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真正的问题不是在现象之上、之后,总是在现象之间。没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不太可能发现真正的问题的。实际上,上课的教师可以发现,即使采取所谓的互动方式教学,学生们是很难做到与老师真正的、深度的互动,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缺乏深度。可见,有深度的思考对大学生们来说是多么的必要。

理论课是不是枯燥,关键在于思想上、思维上的活跃,做到形式、方法随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其实最高境界的教学是“不要方法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心动”就能达到课堂真正的“活动”。

(三)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反思

为什么说要让学生们从思想上接受它?因为有不少人认为,这门课完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一讲到意识形态,似乎就意味着被控制、被强制、被欺骗。如果真是被控制、被强制、被欺骗而修这门课,学生们肯定会讨厌它、消极地对待它。在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以区分为两种意义: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5]。意识形态是作名词使用,是描述性的概念,它揭示出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而“意识形态的”这个表述是作形容词使用,是评价性概念,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意思。从描述性意义来说,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是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的”这个概念是被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分析。这是我们的教师要讲清楚的。然而,我们的大学生们在拒绝意识形态的时候,可能却难以辨别和抵挡这种情况:当今西方社会将科技、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无孔不入地对我们的年轻人渗透它们的意识形态。

1.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或发现这门课的理论魅力,能被其深刻的理论创新震撼;也能够和敢于结合时代变化中的新情况质疑这门课中原有的观点,但又不因为这门课有质疑之处而轻易作放弃之态,而是努力去解决疑点。我们的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挖掘或诱导出学生们的疑问,让他们在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中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门课,竟如一首歌所唱的“一不小心就爱上了你”。大学生们的疑问和“不感兴趣”,其实也隐含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的渴望。

2.让《原理》课的理论与学生们的专业融合起来。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本科生不是研究生,又因为这门课理论性本来就已经很强了。其实,现在学生们的最大困惑是:如何把这门课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这里,不是要求学生们机械地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现在很多情况是,《原理》课是《原理》课,学生们的专业是专业,学成一块一块的,没有融通起来,最后学生就说马克思主义没有用、与专业无关。认真思考会发现,《原理》课可以非常有效地指导他们的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我们的教师在注重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更要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统一起来。

3.让《原理》课的学术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哲学作为一门最高的学问,它当然是用学术的话语来把握世界、阐释问题的,以最一般的范畴和原理去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竟如恩格斯所言:“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2]250。尽管哲学的学术性很强,但它始终是自已时代的产物,它无法解决完全超越时代的问题。黑格尔指出:“每一哲学属于它的时代, 受它的时代的局限性的限制”。[6]“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 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 跳出罗陀斯岛, 是同样愚蠢的”[7]由于哲学本身与时代是这样的关系,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更是独具魅力,那么《原理》课的授课也应该体现它的这种魅力,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分析、解决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

三、关于《原理》课教学效果方面的几点根本性认识及改革思路

(一)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哲学学科的建设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哲学学科的建设

至今从中小学至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对哲学课的重视不够,这是极为不合理的。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性依靠考虑,要在教育体制上改革,自小培养学生们的哲学兴趣和理性思维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强国”战略。那么,如何实现“文化强国”的理想?可以这么说,一个不重视哲学学习和研究的民族,是不可能走向文化强国之路的。然而,民族的哲学素养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仅仅靠到了高校才开设点思想政治课就可以完成的。高校里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之外,至少还应开设哲学史方面的公共课。

(二)从当今信息时代特性的把握出发,引入学术前沿,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变化很快、很大,我们称之为信息时代。现在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然而,他们处理和消化信息的能力并没有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可能导致的是:信息时代变成了“问题时代”,青年学生变成了“问题学生”。因此,大学生们实际上很需要哲学思维的锻炼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以帮助他们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

关键在于,如果我们的《原理》课能够真正帮到学生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自然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现实价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那么《原理》课的教学自然会收获到效果。因此,承担《原理》课的高校老师作为传授者和研究者,应该了解此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动态,能把前沿问题引入实际教学中。一是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的研究现状;二是把握现代世界哲学的总体走向。让大学生们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对话的方式和效果, 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多种趋势;三是要分析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三)采取比较教学法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对于《原理》课的教学者来说,视野应当开阔一些, 最好是能了解、分析和审视其他哲学派别、思想人物,能与中国传统对话,与西方哲学对话, 尤其能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对话。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予以比较,才有助于凸显其独特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在比较哲学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会以其观照和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及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赢得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仰, 那时我们的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大大改观。”[8]

(四)从教材与教学之间的系统关系考虑,此课程的教材需要进一步改革

此课程的现行教材内容,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原理的阐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教材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应该加不断融汇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得这门教材既接近马克思、又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C].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9.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250.

[3] 张楚廷.哲学与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4] 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09.

[5] (美)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M].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6.

[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78:48.

[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2.

[8] 聂锦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J].哲学研究,2003(8).

(责任编辑:杜红琴)

The Reflection and a Few of Reform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GUO Zhan-yi,CAO Wang-hua

(Teaching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Why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as become a "problem" is that it is a result of a pragmatic thinking, that is how much use to study Marxism in the end. The choice "standard" which "it is useful or not" is subject to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oblem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not interested in it, 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 of it is that Chinese students lack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ith suitable training, which in turn related to our educational system and curriculum. We should pursue teaching effect of substance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is course, not for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to pursue formal effec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substantive effec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form ideas: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discipline in the curriculum at the height of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ntroducing the academic frontier to enhance student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from the grasp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day′s information age; taking comparison approach to show the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urse; considering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books reform and teaching.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flections;fundamental reform

2015-03-20

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郭展义,男,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曹望华,男,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G420;G424.3

A

1008-2603(2015)03-0136-05

猜你喜欢
原理哲学教学效果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18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