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表现、原因与对策

2015-03-17 05:39魏进平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魏进平,薛 玲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教育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表现、原因与对策

魏进平,薛玲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从整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成长成才。

唯物史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

近年来,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学界研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予以了肯定,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运用唯物史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成长成才,对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表现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仅是一种内在、静态的心理状态、自觉意识、情感体验或素质,更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外在、动态的社会责任行动,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和特殊情感认同,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决态度及负责任的行动[1]。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还是比较强的,《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72.78分~87.38分),平均分为83.01分[2],在一系列国家大事、难事、急事中,大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自觉担当、奋勇向前。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弱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认知不够深刻

大学生如果对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没有清醒的认识,必然影响其社会责任的担当。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对自己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明确。换句话说,不清楚自己具体应担当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不明确自己具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如,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过度重视自己个人的人生理想、个人价值、个人利益,而对社会理想、社会价值、集体利益的认识不够重视。凡事均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以自身行为是否获益作为做事的出发点和标准[3],这样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其对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社会责任感逐渐淡漠。

(二)社会责任认同不够强烈

大学生在对社会责任具有一定认知之后,要对自己所获得的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融合,以此达到对社会责任的真正认同。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所了解,但没有将这种社会责任感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因而并不能很好地达到内心切实的情感认同。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事情几乎没有兴趣和热情去参与,缺少了这种实践性的参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也会很少,所以也很难达到自己内心对于社会责任的肯定,因而导致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不够深刻。

(三)社会责任行动不够坚决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真理。然而,一些大学生虽“知”但不“行”,内心明明知道做某件事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却没有做的勇气,缺乏行动上的实践。例如,大学生在学习或是生活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容易垂头丧气,将社会责任抛到一边,没有顽强的意志将社会责任履行到底。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将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认同进行外在转化,使之体现为外在的具体责任行动,才能将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或社会责任感强不强体现出来。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原因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使这个我脱离他的全部经验生活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作为他的基础世界,脱离他自己的肉体,那么他当然就不会有其他职责和其他使命。”[4]据此,我们尝试从唯物史观角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身处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其思想意识势必会受到这种社会存在的影响。首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极端表现为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凡事都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过度地自主和自我,因而导致其在社会责任认知、情感认同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不能够准确把握社会这一整体,不能很好地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着重个人、轻社会等问题,从而也导致其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认识不到位,因而,也不能全面地认识和履行他们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其次,市场经济具有自由、平等、竞争等特征。这些发展特征使得市场经济主体过分强调个体的发展,一些交易行为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缺斤短两、食品安全等严重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些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影响大学生对于是非、真假的判断,产生诚信缺失、公正的淡化等情况。再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某些网络传媒为了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出去,增强市场竞争力,可能会采取一些方法,对消费者群体会产生一定的误导,再加上由于一些大学生对网络新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差,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

(二)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淡漠甚至缺失。首先,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家庭经济状况比较贫困的大学生所要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不得不考虑自身的衣食住行、学业、就业,面对社会责任有时会出现“心有余力不从心”的现实困境。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大学生在这种重压之下,反而更能认识到自身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担当会更加坚定。相反,有些生活状况比较优越的大学生只知道自己要过安逸的生活,却将社会责任抛到了一边,这些情况也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看事物,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作为一种客观因素,其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强弱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的。其次,从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氛围来看,家庭成员关系的和睦融洽,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就会更多地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看待事物;反之,大学生很难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责任,如果再加上家庭在责任方面的教育不完善,必然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再次,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一些大学生从小在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家人的溺爱中长大,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一些大学生家庭责任观念十分淡薄、分担家庭责任的意识逐渐弱化[5],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受现代科技工具理性和经济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手段和队伍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学校教育偏向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性追求,偏重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6],使得学生过度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影响了其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但社会责任教育目标还不是很明确和具体。其次,学校教育的方法还不够贴切。例如,高校的社会责任教育更多是蕴含在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之中,在教育方法上主要还是灌输的方法,让学生从外在硬性地被动接受,而很少让学生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接受责任教育等等。再次,学校教育中对于教师队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比较欠缺。高校教师在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基础之上,需要做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身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生中切实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然而,目前高校的责任教育工作者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自身对于社会责任教育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内心切实的认同感,对学生的引导着眼于“成才”而非“成人”[7]。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的社会实践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大学生自身对于社会实践认知和参与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不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与承担的社会角色,进而也不能很好地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导致自己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知不强,也不能将其内化为一定的社会认同感,所以很难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8]。其次,由于大学生与外界“实体”接触相对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认识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将个人定位比较狭窄,因而也不能深刻体会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当个人理想、价值和利益与社会理想、价值和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有效地权衡,其责任认同也很难达到。再次,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情感认同与责任行动相脱离。社会责任感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责任认知、情感认同与责任行动紧密联系起来的过程,如果大学生只有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认同,没有或很少表现为责任行动,就不能说明其具有社会责任感或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表现、可能的原因,我们从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强化家风的引导作用、提高学校责任教育的指导作用以及重视大学生自身实践的内化作用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其社会意识势必会受到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存在的影响。首先,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及新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种主流价值的引导,在“多元中求主导”。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有助于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社会正能量,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情感认同,进而体现为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行动。比如,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国家发展成就宣传教育。再如,可以正确发挥大学生道德模范的正向引导作用,以这种积极向上的榜样示范来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责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正确引导。我国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平等自由的正面思想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再次,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正确引导。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激发大学生履行网络责任的自觉性[9],同时,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等的正面宣传、引导作用,使网络媒体能够以一种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来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家风的引导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作为家风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增强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辩证认识。家庭经济状况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这种影响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有生活压力并不一定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因为这样才会更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毋庸置疑,通过家长的辛勤劳作,孩子所处的生活条件会相对好一些,这将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好这样的客观条件,投入一定的精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氛围。家庭中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以及长期形成的家庭美德等,都将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努力创设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再次,发挥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作用。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在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心的同时,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事情、如何做人。“身教胜过言传”,家长为孩子做好榜样,提供示范,这样的榜样作用会给孩子以带动作用,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的思想,增强孩子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除了要做好示范作用之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可采用一些比较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更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三)提高学校责任教育的指导作用

学校责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活动。首先,树立明确而全面的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结合,课堂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相衔接,社会责任认知教育、认同实践和行动引领相统一,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最终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次,采用教师外部灌输与学生内部自我转化相配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创设丰富的责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在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上,要坚持从学生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此外,学校还需要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特点采取不同的责任教育方式、方法。如,对于大一新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其明确角色定位,关注学习、关心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接受校规校纪,通过参与校内各种集体活动关心同学、热爱班级、认同学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骨干作用,鼓励引导他们帮带大一新生,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增强其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和在校内外做负责任的事情,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逐步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就业或深造);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他们面临着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选择,在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要注意将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再次,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责”,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度的使命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担负起自身的教师责任,凭借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影响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并担负起自己的政治责任、学习责任、生命责任、学校责任、家庭责任、网络责任等社会责任。

(四)重视大学生自身实践的内化作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实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今大学生,更应该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此认识基础之上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自觉履行自己在社会角色中所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其次,切实加强社会实践。在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要将这样的社会存在作用于他们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同感,并以积极的社会责任行动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再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的引导。可以选取一些距离大学生比较近的例子——“身边榜样”——学生中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也可以选取一些感召力比较大的例子——“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模范、成功人士等,这些榜样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激励,使其逐渐将知与行相结合,把社会责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认同和责任行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153-160.

[2]魏进平,魏娜,张剑军.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

[3]袁国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4 (07):66-6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5]杨庆忠.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论 [J].教育探索,2015(02):93-95.

[6]崔欣伟.学校责任教育论纲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5.

[7]李慧琼.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及培养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11:13.

[8]王宏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6-17.

[9]李良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责任感的培养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65-6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University Students' Indifference 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s Performance,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WEI Jin-ping,XUE Ling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On the whole,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strong.However,the phenomenon tha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ack social responsibility also occurs around us.Based on the argument that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we analyzed the causes,then put forward feasible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which sh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raining strategies

G641

A

1674-7356(2015)-04-0012-05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5.04.003

2015-1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10073);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BJ2014070);河北省燕赵文化英才资助项目(2014YZWHYCGCZZ021)

魏进平(1974-),男,汉族,河北元氏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管理、责任教育。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07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51207.1045.002.html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