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5.0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5)03-079-05
[投稿日期]2015-04-1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刘阳(198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管理、潍坊地方文化。
(一)潍坊非遗产生环境
1.自然环境
非遗离不开其特有生成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为潍坊非遗产生和延续奠定了基础。潍坊位于山东半岛,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18° 10—120°01,包含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市辖区,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5个开发区,临朐、昌乐2个县,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南接临沂,北邻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接壤,西邻东营、淄博,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地势南高北低,分别为丘陵、平原和沿海滩涂,矿产资源丰富。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雨水充沛,农耕发达。全市总面积为1、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916万。 ①
2.经济环境
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潍坊非遗发展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在鲁商兴起的大环境下,潍坊是历史上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通过对比以上定义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要素主要包括传承环境、非遗本体以及传承人三部分。本文将以此为主,研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潍坊市非遗要素的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朝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明清时期曾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潍坊以农业、重工、海洋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近年来,潍坊着重发展电子产品及通信、机械制造、汽车、化学纤维以及商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促进经济增长。
3.人文环境
潍坊是齐文化发祥地之一,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潍坊非遗熠熠生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据《尚书·禹贡》记载,潍坊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民国期间潍坊分属胶东道、莱胶道、缁青道。不仅如此,潍坊土生土长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例如春秋战国著名政治家晏婴、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北宋画家张择端、清代政治家刘墉、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当代诗人臧克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在潍坊生活和工作过的巨擘更是数不胜数,如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等。
潍坊丰厚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是非遗生长的土壤,这为潍坊非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1984年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召开,随后潍坊成为“国际风筝都”。自此,潍坊人开始关注当地非遗的情况。
(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研究
1.潍坊非遗类型
潍坊非遗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化,地域分布广泛,国家级非遗第一批名单至第四批名单大约有14个 ②,省级和市级的非遗数量更多,其中民间美术和传统技艺较为突出。民间美术包括杨家埠木板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潍坊核雕、聂家庄泥塑等,传统音乐包括诸城派古琴,传统戏曲包括茂腔,传统技艺包括风筝制作技艺、潍坊嵌银漆器,民间文学包括柳毅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舜的传说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花毽、孙膑拳。
2.潍坊非遗特点
(1)实用性
潍坊非遗极具实用性。大部分非遗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它们反映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和精神世界。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实用的,潍坊非遗正贴合群众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例如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城隍庙肉火烧制作工艺,它们和群众的饮食或消费习俗息息相关。这些香油、火烧就是用当地常见的器具、谷物制作而成,他们从小吃到大、看到大。它们反映出潍坊非遗具有实际作用,而不是束之高阁。
(2)民俗性
民俗性是非遗与生俱来的重要性质。潍坊非遗具有较强民俗性,民俗性又可通过民间文化表现,潍坊非遗大多是由民间文化转化而来,民间文化渗透在潍坊人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当地民众通过剪纸、年画以及传统的酿酒、酿油工艺寄予对先人的无限怀念,对道德的高尚崇敬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这就促使潍坊民间文化得以产生与繁衍。当民间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里面的“佼佼者”如年画、风筝、茂腔就开始渐渐走出民间文化最初简单、原始的襁褓,成长为雅俗共赏的民俗艺术品。
(3)相对完整性
第一,种类相对丰富。潍坊非遗涉及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种类。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的非遗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中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是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经过对比可发现,潍坊地区的非遗种类相对丰富。
第二,潍坊各非遗有较为完整的传承人体系。潍坊已建立起四级传承人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分别是杨洛书(杨家埠木版年画)、吕蓁立(高密扑灰年画)、王绪德(潍坊核雕)、韩福龄(潍坊风筝)、范祚信(高密剪纸)、聂希蔚(聂家庄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3人, ③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人数更多。同时潍坊非遗具有明确的传承人谱系,如茂腔传承谱系分为三个时代:分别是本肘鼓时代(约19世纪中期),代表性传承人为段青梅、刘宗文等四人;冒肘鼓时代(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性传承人为郭福成、范志初等五人;茂腔时代(20世纪初至今),代表性传承人为张彦平、曾子明等四十九人。
第三,相关传承工具、工艺保留相对完整。如杨家埠木板年画大体可分为画稿创作、画板雕印、木版套印、烘货点胭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沿用至今。同时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不同。一是画稿创作,要确定画稿的形式、尺寸等;二是画板,笔者在2009年在杨家埠了解到,过去画板材料是棠梨木,而现在使用的是梨木;三是木版套印的工具,如案子、把子、支子、颜料等等;四是烘货点胭时使用的剪去前段的大羊毫毛笔。民间艺术家们在继承四道工序和工具的同时也就继承了木板年画的精髓。
(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
1.传承人类型
传承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是指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 [1]。韩国非遗有六个级别:初级人员、高级学员、助理培训员、“活的人类珍品”候选人和荣誉“活的人类珍品”。最后一个级别包括由于年龄原因或健康原因不能继续承担培训任务已经退休了的“活的人类珍品”。 [2]日本政府所认定的非遗的保护对象,正式名称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俗称“人间国宝”。在中国传承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包括功勋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候选传承人以及传习人,一类是团体,包括代表性传承团体、传承团体、传习团体。功勋传承人是指在某一非遗领域内起到承上启下,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奖项,对此类文化的传播起到决定性、推动性、转折性作用的嫡系民间艺术家,是历史的活化石。例如潍坊“风筝王”杨同科先生,他不仅于1978年获得全国风筝比赛优秀创作设计奖、放飞一等奖,还使潍坊风筝受到美国、荷兰等众多国家的认可。
除了专业传承人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非遗爱好者,这些人不是非遗传承人,而是因个人爱好参与到非遗传承中,这些人同样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传承人培养
(1)传承环境培养
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汉邦在接受《潍坊日报》2012年3月15日采访时表示:“潍坊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最近,省里评选了一批山东省历史文化名人,全省共106位,其中潍坊有15位,占了七分之一。这是非常大的优势。”可见潍坊对文化的投入和对文化人员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
对文化人员中的传承人的培养首先要从传承环境入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传承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是传承人培养的第一步,笔者认为传承环境应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潍坊拥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富饶的经济环境以及深厚的人文环境,传承人在这种宏观环境的孕育下才可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传承微观环境包括家庭、学校、非正式组织等,它可以使人们耳濡目染,形成自觉意识,从内心散发对非遗的感情。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杨卫红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看着爷爷杨同科扎风筝、放风筝,与风筝建立了深厚感情,后开始跟随爷爷系统学习扎制风筝,逐渐成长为潍坊风筝的著名传承人。
(2)传承体系培养
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其体系培养至关全局。笔者认为传承体系培养必须有相对完善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1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财政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文化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全国人大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11年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05年山东省人民政法办公厅下发《关于贯彻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8年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文化厅颁发《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政策及法律法规文件为传承人体系培养奠定理论支持,潍坊市在以上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进行非遗工作。
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人文环境堪忧
潍坊人文环境具有先天良好,后天不足的问题。非遗的学校教育力度不够,学校只把非遗作为了解课程,无法引起学生重视。据笔者调查了解,就潍坊高校而言,只有潍坊学院开设一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选修课,其他高校则没有此类课程。教育力度薄弱,不利于潍坊非遗传承和发展。
潍坊地区非遗资源丰富,但由于教育意识和力度薄弱,缺乏研究人员,所以关于潍坊非遗的理论研究相对数量较少,且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首先,研究出现“扎堆”、“跟风”现象,选题相对单一;其次,现有文章选题相对集中、片面,许多有意义的非遗无人研究;再次,文章内容缺乏实践探究,只是局限于对文献、图片的分析和整理,“纸上谈兵”的方法不利于为非遗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传承本体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如何在开发的同时保护非遗不受到破坏,如何又能在保护的同时使非遗凸显自身价值?潍坊非遗在保护和开发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例如青州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山东省非遗)体现出青州古代工匠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出古代青州人民较高的生活水平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要保护就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力量就会使更多的人走进古建筑群,如何吸引更多人走进了解古建筑群,此时就涉及到开发的问题。开发的度难以掌握,开发到位会吸引游客蜂拥而至,众多的游客又会对原始环境造成破坏;开发不到位,起不到宣传作用,不能引起多数人注意。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不利于潍坊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承专业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非遗专业人才出现断层。原有传承者老龄化,缺少中坚力量。许多候选传承人认识不到非遗的重要性,纷纷改行,这便加剧了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甚至濒临无人继承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生的老艺人大部分已离世,建国前后的首代传承艺人已步入耄耋之年;缺少既有经验又有精力的中年艺人;年轻人更喜欢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加之非遗教育相对缺乏,年轻传承人越来越少。如茂腔目前优秀创作和编导人才十分缺乏,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茂腔剧目和题材的传承和创新。许多非遗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忽略人才培养和挖掘,达不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专业人才断层,不利于潍坊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一)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保护的对策
1.加强潍坊“非遗进校园”的宣传
可对在校生进行非遗的普及性宣传,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识,从而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方向,进行深入了解。例如采用校园网站或论坛进行活动预告和简介,对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进一步介绍非遗的概况,请其对非遗保护和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对提出宝贵建议的学生和老师可附送非遗小礼物,例如潍坊风筝、高密剪纸等,使其感到非遗就在身边,并不遥远。
2.开设非遗课程,重视非遗整体学科建设
学校尤其是大学应首先明确开设非遗课程的目标,针对目标设置整体学科体系,在建设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开设各类有关非遗课程。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专业设置在艺术学之下,非遗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基础课,公共课是所有学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需学习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是导师给学生单独授课,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共同决定课程和论文内容。这样针对不同导师、不同学生,课程具有相对性和一定深度。
3.将非遗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非遗传承性、独特性决定在研究非遗时必须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只有实地调查后,才能了解非遗的产生环境,才能体会非遗的魅力和传承必要性,才能看清非遗面临着的残酷现实。笔者建议潍坊的大学可与当地非遗传承地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每年由老师带领定量学生到实践基地实地调查两周,与非遗传承者同吃同住同传承,感受非遗独特性。之后,可将一定周期内(如3年)的研究写成分析报告,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反馈给非遗基地,真正的起到指导性、科学性的作用。
(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对策
1.建立当地非遗详细名录和传承人名录
名录不只包括非遗的名称、历史、发展、传承人的简单信息,还须包括非遗的传承方式、非遗和名人名家的关系,非遗所有的新闻采访资料以及现有研究文献。传承人名录包括传承人学艺历程、作品、奖项以及每个人作品的特点。将以上信息编制成“潍坊地区非遗信息汇总”,并放在潍坊图书馆、潍坊博物馆、潍坊的文化馆、民间收藏馆中,方便公众借阅。
2.建立电子化档案
如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使建档和科技性、趣味性相结合,通过数字化、电子化的信息保护非遗、发展非遗。再如开发非遗电子档案软件,将非遗的概况输入软件,设定提示功能,随时提醒工作人员非遗工作进展状况,节省人力,提高非遗工作效率。
档案建立起来,要对非遗档案定期展览和宣传,增加民众与非遗接触的机会,提高非遗在社会中的传播率。通过建档和宣传,挖掘整理可使用的非遗元素,对其适当开发和应用,为非遗保护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体系
传承人需要资金补助,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单靠政府这一渠道,路径相对单一。首先政府对候选传承人可采取减免学费或是给予学习补助亦或是颁发奖学金的方式来进行鼓励。还可建立“传习场所”,为传承人、候选传承人提供生活、传习、教育基地,目前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已在高密和市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但覆盖面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建设。其次应放宽市场原则,积极吸纳民间资金、企业资金进入。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开设港澳台以及国外融资渠道,逐渐形成国内国外两条线。
2.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通过“树立典型,带动传承”的方法,引起社会对传承人的认可和重视。如在博物馆举办传承人展览,将传承人的作品、传承方式、传承工具、传承人概况进行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加大公众对非遗以及传承人的了解。同时政府或非遗保护中心还可采取评选(无奖金)年度传承人的方式来加强传承人、候选传承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对传承人实施类型化保护 [3]
潍坊的非遗种类众多,传承人类型呈现多样化。在保护传承人时,应注意尊重每种非遗的特点和传承规律,对传承人进行分类保护。民俗性、实用性较强的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此类传承人可与企业合作,企业请传承人作为产品的设计师或顾问,既可在企业技工中寻找合适的传习人,壮大传承队伍,也可通过企业的广告推广非遗以及传承人自身。历史悠久、在潍坊本地具有深厚根基的传统戏曲、传统舞蹈、传统曲艺等,此类可通过举办老年大学、青少年兴趣班、电视讲座等方式,充分发挥“传承人效应”。非遗的发展也会增加政府以及民众对传承人的关注,从而反过来促进对传承人的保护。
四、结语
非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更是体现我国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关注和保护非遗,能够促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潍坊非遗数量丰硕,种类众多,良好的保护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整体形象,有利于提高潍坊市民的素质涵养,有利于潍坊的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