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化与自觉化并存现象研究

2015-03-17 04:58王子彤
关键词:淡漠责任感群体

王子彤

(河北工程大学 离退休工作处,河北 邯郸 056038 )

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们视野的开阔、信息的通畅及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体认,因此纷纷倡导,建言献策。社会所有群体、成员,皆需树立社会责任感,目前已成社会共识,但最为大众所关注的就是企业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加之年轻,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其社会责任感能否稳固确立,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基于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很多人都对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倍感焦虑,纷纷针对此而建言献策,但很多人却对其中存在的自觉化倾向认知不足,更没有出现“淡漠化与自觉化并存”的表述。笔者认为,必须正视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化与自觉化并存”这一现象,对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研,弄清成因,进而提出详细周全而又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化”倾向能够切实得到消弱,使其“自觉化”倾向能够迅速得到壮大。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一方面,社会系统长效发展的根本索求决定必须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是由个体、群体组成的有机系统,大学生无疑是推动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这一群体是否具备关心社会时事、投身社会建设以及乐意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则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于社会发展的辅助功效。而基于关键局部影响全局发展的辩证原理,着重塑造大学生群体积极的、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以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为精神先导,则当然能够充分助推社会系统的长效发展。

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自身价值的凸显需要通过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来协同实现。渴望被社会主流阶层认可,希求在社会之中有所作为,是大学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诉求。而通过着力培养大学生群体积极、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激活其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促使其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则就保证了自身价值实现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交互。

(二)可行性

1.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纯粹度高,整体可塑性较强

由于教育教学环境相对封闭、社会经历整体偏少,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上普遍带有理想主义化的倾向,对于社会中的未知事物,则大多充满着单纯的“真善美”的定位与憧憬,且容易被其自身所认可、接纳的思想意识所影响,形成追随性与服从性,这就使得其整体可塑性的拓展性显得颇为明显。而社会责任感价值体系的建设,可以借助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输出,诱导大学生群体去系统认知其精神内涵,深刻感悟到其对于确立正确价值理念、辅助精神健康成长的切实效用,则自然能够确保这一价值体系的推广、拓展。

2.大学生群体的积极理念诉求明显,价值定位感清晰

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完成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良性转换,始终是大学生群体刻苦学习考入高等院校、提升能力融入社会系统的核心诉求之一。这种积极、鲜明的社会实践价值定位,就促使其乐于接受有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辅助组件。而社会责任感价值体系的构建,可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感、认知性以及践行力,可以倍增其投身社会系统、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这种显而易见的价值功效,就契合了这一群体的主流索求,加上系统、合理的教学编排,则自然能够推动社会责任感价值体系的高效构建。

3.大学生群体的践行担当意念鲜明,服务社会意愿大

在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之中,大学生群体每每都扮演了先锋性的重要角色,其正义感强烈、韧劲充足、持续性强,这种践行担当的认知意念,也促使其乐于接纳集体主义,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系统之中,为各阶层群体服务。这种服务社会的意愿性,无疑也契合了社会责任感价值体系的社会属性。通过具体的教学统筹,带领大学生群体去更为科学、理性地认知社会践行的深层内涵,协调引导其较为强烈的践行意愿感,以促使其脚踏实地融入社会、务实坚韧地服务社会,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步。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化与自觉化并存”的复杂态势

当前,受经济市场化、信息迅捷化及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及以往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僵化、单一,加之一系列庸俗社会学、功利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侵蚀,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了“淡漠化”的倾向,若干价值观念混乱、精神意志薄弱、理念人格缺失的大学生表现得懒散懈怠,对于学业进度、社会动态、国家大事等都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极为薄弱;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们视野的开阔、信息的通畅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之思想教育的持续推进及理性自觉的提升,很多大学生已经将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当做自觉自愿的行为,自觉化趋势也在日益显现,一部分心理素质过硬、道德价值正确的大学生能够较为自觉地进行社会责任的承载,不仅会圆满完成学业任务,而且会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出现了“自觉化”的倾向。很明显,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淡漠化与自觉化并存”的复杂态势。这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观念混乱不一,既愿意坚持主流诉求,又不拒绝低俗化情调

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分异化是时下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而对于正处在心理成长期、转型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自身尚未形成体系化的价值观念,所以自身意识定位的稳定性较差,各种混乱的价值观念容易彼此共存、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复杂的态势。例如在不少高等院校之中,大部分学术群体都秉持着刻苦学习、积极实践的主流价值观念,也乐于去关心国家大事、投入社会义务活动,这当然是一种自觉性。然而也不可否认,还是有不少学生群体,始终难以抵抗各种低级趣味意识的侵扰,对周边的人与事均漠不关心、置之不理,这就无疑是一种淡漠化的表现。

(二)精神意志变化性大,既能够抵抗消极思想,又容易陷入颓废失落

心理情绪变化频繁、精神意志双面转化快是当前大学生群体较为普遍的一种思想病态,也是较难对其进行社会责任感塑造的切入点所在。由于不具备充分的自我甄别的能力,又缺乏相应的心理辅导机制,所以也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显得脆弱、敏感而多变。譬如在高等院校之中,部分大学生群体始终坚持学习与实践并行,拒绝接触暴力、凶杀、阴暗等消极思维,乐于帮助弱势群体、积极投入社会活动,这一群体意志坚定、诉求鲜明,其自觉性较强。而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遭遇到若干挫折之后,普遍显得逃避、推脱,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这就是淡漠化意识的泛滥。

(三)理念人格交错不定,既可以明辨基本是非,又经常追求拜金享乐

理念人格的交错呈现是当前大学生群体精神分异化的趋势之一,主要表现就是对于是非观的合理辨析与消极理念诉求之间的混淆转化。比如在高等院校之中,绝大部分大学生群体均能区分善恶、真伪以及美丑等基本是非,坚持健康成长、抵制不良理念的自律性较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拜金贪恋及时行乐的心态思维也一直在这一群体之中普遍存在,其中不少大学生群体都不愿意去关注国家、社会大事,而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相互攀比吃穿住行,拒绝帮助困难同学、敷衍应付集体活动,并标榜其为自由主义,逐渐显得冷漠、封闭。从而也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群体正确人格的塑造。

面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化与自觉化并存”这种复杂态势,急需正确引导以促进自觉化而消除淡漠化,让大学生能够主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责任价值观,最终融入社会、磨砺自我、奉献集体,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互统一。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促进自觉化而阻止淡漠化的策略

(一)建立心理健康统筹指导制度,倡导多元化思想教育方针,注重责任感的规范化塑造

对于高等院校的领导决策层而言,心理健康统筹指导制度需要依照院系统一规划、班级灵活编排的交互模式来细化,务求多元开放、自由人性。重新确立以推广自觉化社会责任感塑造为核心导向的整体方针,通过集中开展关于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的系统调研、及时创设自觉化社会责任感宣传的管理小组以及适时建立专家学者探讨演讲机制等具体措施,来充分践行。具体而言,可以在不同场所设立常驻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交流的专用教室,由专职人员与志愿学生进行接纳工作,同时也可以灵活开展宣传版画、校内广播以及推广大会等不同形式,来宣传这一价值观念,让大学生群体感知了解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的塑造确立在疏导价值观念、强化意志理念以及重塑理念人格等方面的辅价值效用,继而也让自觉化社会责任感价值理念激荡校园。

(二)完善社会责任主题交流机制,激活思想教育的教学氛围,引导价值体系的正确树立

主题交流机制可以细化为宣讲会、探讨会以及表演会等形式来具体展开,借助多媒体演示、动态化影像以及曲艺表演等形式,促使大学生群体群体均能够主动去咨询、问答以及学习社会责任感。将自觉化的社会责任感理念诉求,灵活穿插在大学生群体学习成长的基本构想、工作岗位的预期选择以及职业人生的远期规划之中,让大学生群体真正认识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理念、接纳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理念、探索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理念,继而在充分合理地掀起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理念激荡风行校园的潮流同时,快速高效地营造构筑轻松活跃、寓教于乐的环境氛围,提高这一价值诉求的推广效率。

(三)健全校外社会性实践活动,带领受教群体认知社会态势,强化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

一方面,可以联合校外相关企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学习机制,定期组织大学生群体深入企业单位实地,全面接触时下真实的行业现状、不断变换实习岗位,在此过程之中,持续转变这一群体应对突发事件、遭遇挫折困境之时的价值导向,以充分锻炼大学生群体自觉、灵活、坚韧的工作职责感与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觉化社会责任感理念激励引导对象主体自我认知与集体提升的价值效用,针对拟定激励奖赏的相关规则,通过更为切实、人性的社会责任感应用训练,即时嘉奖成绩出众的学生个人或团队,并鼓励其进行心得分享。在此过程之中,牢固实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竞争创优、团队协作以及集体奉献等积极理念的认知,以打磨其精神意志,塑造其社会责任感。

[1]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92-96.

猜你喜欢
淡漠责任感群体
初诊未治帕金森病淡漠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影 子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脑小血管病患者淡漠综合征的临床评定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淡漠色”这样搭才“欢神”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