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的传播

2015-03-17 04:48余幸平
关键词:海外华人合唱团华人

○余幸平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最新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约为5000万,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约占80%以上,而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又占总数的60%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华侨华人的人口均在百万以上[1]。可见,中国既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拥有海外华族(ethnic Chinese group,由保持华人意识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稳定的群体,是当地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state-nation)的组成部分[2])人数最多的大国。然据笔者近年来的实地调查,上述华侨华人较多的东南亚国家,除马来西亚外,相当数量的当代华人、华裔已不太会讲华语了,或仅能听而不能说,新形势下如何在海外华族中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且在保持高度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新时期摆在华人华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因此,面对这一为数众多的海外同胞群体,文化传播的工作显得既光荣艰巨又意义重大。

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是直击人类心灵的艺术,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音乐随着漂洋过海的华侨,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早期的华人酬神祭祖活动中的传统音乐表演与地方音乐戏剧活动,是海外华人最重视和一直保持的民间活动,是华人对族性归属感的体现及重要的精神寄托。此时的一切音乐活动都依托于带有鲜明地缘色彩的“社团”这个重要的基本单位。很多的社团都有自己的音乐组织,要么业余组织,要么专业组织。其音乐活动的内容以地方戏剧、戏曲音乐为主。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人民族身份、地位的认同变化,新一代的华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不再满足于是哪个地缘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华人,更加认可的是可以影响全体华人且在整个华人社会中交流的音乐文化。因此,此时社团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社团中的音乐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各类社团的纯地方性传统音乐活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具有共同欣赏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华乐[3]。

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外华人音乐活动,更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华乐这一音乐活动形式久盛不衰,还出现了合唱——这一音乐艺术的新宠。这个时期,各个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海外华族中应运而生,多以演唱经典的中国民歌改编成的合唱作品及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为主。

其实,论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的传播,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战合唱歌曲,不仅在中国本土发出强有力地抗敌怒吼,也随着一批国内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远赴南洋进行的抗日宣传,响彻异国他乡的天空。毕竟,海外华人与祖国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

然而,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的蓬勃发展与迅速传播,当属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文化的大繁荣。尤其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也使得中国的合唱艺术逐渐走向世界。

合唱艺术历来在音乐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除了具备所有音乐表现形式所共有的特征外,还特别具备了“多元、包容、和谐、合作”的形态特质,且组织简便,易于开展,因而受到各国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中国合唱作品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得海内外华人的喜爱。因此,笔者拟从合唱的视角探究当下海外华族,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合唱团体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并讨论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海外华族中传播的要务。

一 传播途径

(一)海外华人合唱团现状概述

当前较为知名的海外华人合唱团体大约有300多个,仅东南亚就约有100多个,占33%。如泰国有曼谷的“知音”合唱团、泰国中华总商会合唱团、泰国潮州会馆合唱团、泰国泰华乐运合唱团、泰国留中大学总会合唱团、泰国佳韵合唱团、泰国“快乐”合唱团等;新加坡有新加坡艺术合唱团、新加坡佳音合唱团、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合唱团、新加坡南大校友会合唱团、新加坡星市合唱团、新加坡李豪合唱团、新加坡铜锣合唱团等;印尼有印尼韵缘合唱团、印尼亚玛中“爱乐“合唱团、印尼棉兰江夏乐龄合唱团、印尼“海燕合唱团”等;马来西亚有马来西亚华人合唱团、马来西亚新山合唱团、马来西亚柔佛州惠州会馆合唱团;菲律宾有菲律宾黄河合唱团、菲律宾海关合唱团等。①此数据为笔者根据近年来工作出访东南亚有关国家采访各合唱团体主要负责人整理所得。

这些海外华族合唱团基本上都是由热爱合唱艺术的华侨华人自发组织的民间业余团体,每团人数大多在30—70人之间。活动经费大都由团员缴纳团费或由当地热心公益事业的华商、侨领或华社赞助。他们定期排练,一般一周排练一至二次,遇有比赛或重大演出任务临时加排。排练的曲目基本上以中国合唱作品为主,不仅有经典作品,还有改编成合唱的中国民歌、流行歌曲等。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合唱团还能与时俱进,紧跟中国国内众多合唱团体的步伐,中国国内有新的合唱作品诞生,以上团体很快就会传唱。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阳光路上》《走向复兴》等合唱作品,在中国国庆后的2009年11月15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七周年联欢会”上就闪亮登场;又如2010年11月12日,在泰国国家剧院举行的“庆祝泰中建交35周年音乐会”上,泰华乐运合唱团演唱了《我们就是中国》《祖国万岁》等中国国内新创作的歌曲等等,说明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传播的速度之快。

以上海外华人合唱团经常在各种华人社团的联谊、庆典等活动中崭露头角,传递宽容和谐、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华夏精神,深得海外华族的赞扬与肯定。

(二)传播途径之一:把专家“请进来”

海外华人合唱团体虽然绝大多数是业余团体,但在艺术上的追求与要求均以专业团体为标尺。很多团体为了进一步提高合唱水平,还专门从中国邀请合唱指挥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训练。如泰国泰华乐运合唱团自1995年从北京邀请了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教育家吴灵芬与中央乐团合唱团的萧铭炎来团指导排演《黄河大合唱》。萧铭炎还曾驻团为其进行日常的系统训练,使之歌唱技能与合唱技能均得到大幅提高,为日后该团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演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泰国曼谷知音合唱团聘请了毕业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季益民任声乐指导和指挥,专业化的训练使该团成为一支在泰国华人社会中享有盛誉的优秀合唱艺术团队,曾先后到上海、广州、福建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为推动泰中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新加坡华人合唱团更是注重人才的引进。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客居和移居新加坡并从事合唱的中国音乐工作者不在少数,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三)传播途径之二:让成果“走出去”

近年来,海外华人合唱团秉承“走出去,多交流,开眼界,交朋友”的理念,经常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华语发源地——中国交流、演出、比赛,既展示自己的训练成果,又通过交流借此提高合唱团的整体水平。如前述的泰国泰华乐运合唱团与曼谷知音合唱团均多次来中国参加过多场的交流、演出等活动,为中国同行所熟知。新加坡的多个合唱团体也频繁地与中国国内同行切磋交流,如李豪合唱团、雨含音乐协会合唱团、长青合唱团等。

而诸如“世界汉语合唱大会”、“新加坡国际华文合唱节”等国际性的华语合唱比赛也日渐增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呈常态化地一届届延续举办,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合唱团体参加。

海外华人合唱团通过走出国门,与高水平团队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合唱的整体水平,又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二 传播动力

(一)综合国力提升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项事业臻臻日上,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包括5000万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尤其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同时也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在此背景下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并且逐年升温。据中新网报道,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达4000万,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50%的幅度增加。①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0/12-11/2715970.shtml。

面对如此庞大的汉语需求,作为炎黄子孙,海外的华侨华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自觉有责任、有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国合唱艺术,以其旋律性强、民族特色鲜明、声部和谐统一、表现力丰富等特点吸引着无数的华族音乐爱好者享受其中,并把它作为华文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他们的歌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所带来的传播热情

“民族情结是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民族认同。同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民族的一致性是海外华族建立共同文化理念的根本基础,这种大家都可接受的共同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加之东南亚各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思想,如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盛行及推崇。”[4]

身为华族,无论海内海外,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必然也导致文化认同的高度一致。而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地容易被海外华族所接受。因此,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取向、审美情趣高度一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经典合唱作品,大多具有旋律性强、民族特色鲜明、声部和谐统一、表现力丰富等特点,历来深得海内外华族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我这样孜孜不倦地寻找白丽筠,一年后传来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消息。有人说,在广东东莞见到了白丽筠。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就去了那座城市。为了找到白丽筠,我必须寻遍花街柳巷,深入一家家娱乐会所。我没有钱,穿戴寒酸,人瘦毛长,脸颊都凹陷下去了。这副形象自然不受欢迎。

如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牧歌》(瞿希贤编合唱),在创作手法上以蒙古的长调音乐风格为主,辅以复调、卡农的合唱写作技法,为听众营造出辽阔、自由的草原美景,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合唱作品经典之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如,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孟贵彬、时乐濛编合唱),在创作手法上,旋律采用了中国民族的五声调式写成,并突出了solo的主要地位,而合唱部分则多以长音的和声背景作为衬托。因此,在演唱风格处理上形成了以抒情委婉的领唱配以三度叠置为主的小三和弦柔和的合唱长音,以此营造幽静、深远的合唱音响效果;另外,抒情甜美的《茉莉花》(江苏民歌,杨鸿年编合唱)、清新活泼的《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胡增荣编合唱)、恬静与欢快并重的《瑶山夜歌》(刘铁山、茅沅曲,蔡克翔编合唱)、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春舞曲》(新疆民歌,王世光编合唱)等,均是海外华人合唱团体经常排演的曲目。他们演绎这些优秀的合唱作品,在享受和谐、愉悦自身的同时,也热切地期望透过他们的表演,把本民族优秀的合唱作品向世界传播。

(三)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产物,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活动过程的参与者(表演者和欣赏者)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感受伟大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

如冼星海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伴随着风起云涌的中国国内抗日高潮,全世界的华夏儿女一致发出了抗敌的怒吼!“这一时期,有不少中国国内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远赴南洋进行抗日宣传,南洋各地的音乐社团、合唱团空前活跃,南洋各地都可以听到合唱团铿锵有力的抗日大合唱。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当数冼星海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李凌、赵沨、严良堃等著名音乐家都曾在海外指挥华人合唱团演唱过该作品。”[5]“其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坚决抗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鼓舞着多少海外华侨华人投身抗日的洪流。而如今的和平年代,该作品同样给一代代的海外华族同胞传递着顽强、奋斗、拚搏、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这在竞争剧烈的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体现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感染着一代代的华族同胞,借着歌声把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至今,《黄河大合唱》仍是不少海外华人合唱团的保留作品。最典型的团队是泰国泰华乐运合唱团,自1995年12月4日在泰国首唱之后,十五年来,多次演唱该作品,不仅在泰国演唱,还应邀赴北京、厦门、成都、新加坡、老挝等地演唱,均获好评。

(四)合唱的组织形式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合唱艺术无论从外在或者内在的角度,均具有其他音乐组织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及优势。

2.内在独特魅力。合唱,这种声乐表演形式有别于其他声乐表演形式,具有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包含着每个声部及每个人所有不同的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相媲美的)、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等特点,这些都是合唱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

综上,海外华族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高度的民族精神及文化认同,以及合唱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都是促使海外华族音乐爱好者热情参与的重要动力。

三 传播价值

“合唱是一门‘通码艺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把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全民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中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受其滋养,并反哺给国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满足与享受。”[6]

中国合唱艺术,从1913年的第一部合唱曲《春游》诞生至今,走过了风风雨雨一百年。这期间,不仅为国内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与精神力量,也为海外众多的华侨华人带去了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的传播,更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从大的方面而言,合唱是一门团结的艺术,该艺术形式讲究和谐精神。它充分体现了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合唱讲究团队精神,是增强人们凝聚力的最好场所,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有益活动。如果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人族群中得到更有效的传播,依托作品所折射出的故土情结,不仅华人华侨之间的交流多了,加强了凝聚力,也开阔了视野;同时,合唱艺术,尤其中国合唱艺术“和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无形中提高了华侨华人在居住国为人处事的技巧和适应居住国社会的能力,与当地人民建立了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人际和睦关系,不仅陶冶了情操,还学会了互相融合,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外沟通、互信、合作、发展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将对我国外交和对外发展总体战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推进对外汉语传播。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少年学习外语,通常会从喜欢的外文歌曲中先模仿再熟悉,继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语感。因为歌唱带着美妙的旋律、节奏,歌唱中的语言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优化了歌唱者的语言记忆,是一种让人乐意接受、愉快进行的活动。如果在文化传播中,推广中国合唱作品,人们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辅助了语言的学习,在多声部的和谐演唱中感受了中国合唱的魅力,这无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对外汉语传播。

(三)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研究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的传播,找出规律、特点、途径,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而服务,通过合唱的艺术,推广优秀的中国合唱作品,使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提高华人侨胞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他们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祖籍国的深厚感情,使得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四 传播建言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曾经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只要有陆地、阳光和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勤劳奋斗的身影。”多少年来,中国心、中华情作为一条情感血缘、文化血缘和精神血缘的纽带,始终维系着海外中华儿女与祖国的血肉相连。[7]而中国合唱艺术作为文化血缘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海外儿女对祖(籍)国的热爱与向往。

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建言有三:

(一)深入研究,多出精品

作曲家们应深入研究,根据海外华族合唱团体的特点,多创作或改编些民族特色鲜明、旋律朗朗上口且雅俗共赏的合唱作品,以适应其在海外的广泛传唱。例如,在东南亚,华族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一带,如果能创作或改编多些闽南语、粤语的合唱作品,必定会深得当地华侨华人的喜爱,毕竟是乡音乡情,血溶于水。另外,海外华族合唱团体的成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如何吸引新一代的华族加入其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在作品的创编上也应考虑年轻一代华族的审美情趣,既要保留浓郁民族特色,又要与时俱进,适当注入贴近现当代潮流的音乐元素,甚至融合当地的音乐元素。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焕发时代的光彩。

(二)双向交流,专业培训

文化的传播在于广泛的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鼓励国内的优秀合唱团体到海外访问、演出,并定期举办诸如“世界华语合唱比赛”、“世界华语合唱学术研讨”等赛事或学术活动。同时,也应广泛邀请海外优秀华人合唱团到国内交流、访演。针对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合唱指挥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作为中国国内最权威的合唱专业组织——中国合唱协会,可与我国有关的对外文化交流部门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专业合唱指挥专家学者分赴有关国家进行指导、培训,培养当地的合唱指挥人才。

(三)多重渠道,传播艺术

除了上述的传播方式之外,笔者认为在来华留学的海外华族学生中培养他们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年轻学生正值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的时期。如果能在他们来华求学的有限时间里,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加以合唱兴趣的培养与引导,回国后,他们必将成为传播中国合唱艺术的主力军。

[1] 谭天星.新形势下侨务工作战略意义的再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

[2] 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2002(3).

[3] 王静怡.东南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12(6).

[4] 蒋述卓、何万宁.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J].高教探索,2003(2).

[5] 周广平.《黄河大合唱》在海外华人音乐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交响,2006(3).

[6] 李志伟,白勤.合唱的力量——关于中国合唱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12-05-29.

[7] 荣郁.飘扬过海歌声扬.[EB/OL].(2008-12-30)[2014-10-10]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rssj/rssj200812/rssj20081204.html.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合唱团华人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难忘的合唱团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摆渡者的声音——对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电影的一种思考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