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常宽,郑元景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民生问题是一切社会文明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其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大众的需求,以及科技水平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各种各样民生问题的出现。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国情、民情是否符合社会现实需求。我国的民生问题始终是贯穿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主线,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及人心向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问题才能使社会和谐、国家稳定。
邓小平民生思想是指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发展其成为解决中国实际民生问题,提高经济水平,不断拓宽人民各方面素质的一系列观点的汇集。建国初期,邓小平发展和继承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由毛泽东的“两步走”发展到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另外,通过解放思想,积极拓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间,积极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为国家经济建设奋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民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邓小平文选》字里行间都深刻地体现着民生理念,以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措施。邓小平从解放思想着手,为“发展生产力”打下思想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从而为民生建设打下物质基础。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阻碍因素,所以,邓小平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三步走”战略是我国民生建设的实现途径。“三个有利于”是时刻评判党的方针政策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正确性。邓小平的一系列措施和观点总是以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从而使民生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总之,邓小平的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充分揭示了邓小平同志对民生问题,对人民生计的关心和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发展经济的目的。
1.生产力的发展是民生问题解决的根本手段
建国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社会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极度落后。因此,要想推进民生建设就必须着力发展生产力,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水平。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社情,高瞻远瞩地提出“民生问题的解决,关键要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所以,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民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保障。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P180)从此可以看出,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放在历史性的高度。因为,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经济水平无法提高,民生建设就是无本之木。
因此,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关键要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经济水平是否有效地提升。另外,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需求。民生问题不单单是体现在物质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精神方面。人民的政治民主、精神文化充裕也是民生得到改善的重要标志。总之,发展生产力是我国推进民生建设的关键,从而不断地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度,进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2.“三步走”战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地解决,关键要看决策部署,而且现代化、民生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国情非常复杂,必须考虑到我国自身的情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步走”战略切实地把提高民生问题放在了国家战略的层次,并且综合我国国情,明确指出:第一步,国民的温饱问题要得到根本的解决;第二步,国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第三步,国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每一步都体现了对民生发展的关注和实现怎样的民生目标。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是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情、社情做出的历史性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的“三步走”台阶式的战略,充分体现了他对搞好民生建设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谨慎、务实的科学精神,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3.改革开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摆脱了贫穷的帽子。我国改革至今,始终以解放生产力为目标、解决民生问题为重要导向。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P370)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物质水平无法满足人民的现实需求,实质上是深层次社会制度问题。民生问题与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有关,能否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科学改革,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根本的解决。邓小平提出分别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进而解放思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的综合素质。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评价是:“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2](P202)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4.“三个有利于”是评判民生问题解决好坏的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这一标准成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评判标准,同样也是衡量民生建设中各项措施好坏的标准。生产力的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高低,人民生活水平如何,都依赖于人民大众的评价。民生建设必须依靠人民,让人民满意,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可,接受人民的检验。邓小平说:“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2](P142)“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施各项措施制定了标准。
1.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人民性
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可以充分体现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人民性。所谓人民性即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邓小平同志把各项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他经过认真反思中国的路该怎么走,认识到只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展民生建设,使人民满意,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出路。
邓小平同志曾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体现出他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邓小平做出的各项措施,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三步走“的战略,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千方百计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理念。1984年10月3日他在会见港澳国庆观礼团成员时说:“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4](P998)邓小平同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邓小平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邓小平民生思想的融合性
邓小平民生思想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的民生思想,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伟大践行者。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精华,同时也大力发扬了马克思和毛泽东同志的民生思想,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动力。邓小平同志将解决民生问题上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我国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很关注人民的生计,只有民众丰衣足食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同时邓小平同志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的生计水平,使民生建设得以保障。所以,邓小平同志的民生思想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民生思想和马克思的民生观。
3.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创新性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建设道路。中国的国情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就能够解决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让邓小平认识到我国只有走自己的道路,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邓小平更意识到,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度,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出路。如何搞好民生建设摆在了党和国家的面前,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想解决民生建设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围绕着如何建设民生和建设怎样的民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邓小平民生思想体系。邓小平同志历史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把“蛋糕”做大,使每个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邓小平同志还根据我国国情科学地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切实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从而实现民生建设的稳步提升。
4.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邓小平民生思想不仅具有马克思实践的性质,还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民生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植根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他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4](P1218)无论是“三步走”战略,还是改革开放都需要我们大胆地实践,一种“杀出一条血路”,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闯劲,使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和人民的认可。邓小平实践的精神时刻指引着我们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实践中促进民生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进步必然使民生问题从追求满足民众生活数量提升到质量的转变,从物质文明转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而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民生。邓小平指出:“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1](P163)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积极出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推进现代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富国强民的道路。
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始终致力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以及从“五个统筹“再到六大任务”无不体现出现代化建设和民生建设至上的理念。目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国民都感受到幸福感,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人民的梦,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紧密联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着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生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1.为我国新时期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的背景下,怎样搞好民生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我国的民生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区域性的特点,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判断标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当代民生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民生建设区域的不同,因地制宜。其次,当代民生建设更加注重教育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快科技的发展,进而推动民生建设的进步。再者,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5]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民生建设,把实现民生建设的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作为目标。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使得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他深刻地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明确地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的理论。历史证明,持续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着力提升民生质量才是时代的主题。
2.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可行途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中国梦”既包含国家的梦,也包含人民的梦,二者是命运的共同体。推进民生建设让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从而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如何实现“中国梦”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民生思想启示我们,只有持续有效地提升民生质量和空间,使人民得到幸福,这才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正是实现“人民的中国梦”的集中体现。邓小平运用《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来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的美好前景。所以,党在民生建设为主题的背景下,推进和落实“小康社会”,邓小平之民生思想为我党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实践的途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
邓小平民生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实事求是的路线为准则,以爱国爱民为思想的来源,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为出发点。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稳步推进,邓小平的民生思想的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党要更加注重民生、关注和改善民生。经验表明,邓小平民生思想始终是我党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实践准则和评价标准。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爱武.论邓小平的民生思想——《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6]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再阐中国梦 三个“必须”勾画具体路径[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 -17/46500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