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璇虫虫总动员

2015-03-17 06:52林梅琴
福建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红蜘蛛毛竹竹子

本刊记者 林梅琴

张艳璇虫虫总动员

本刊记者 林梅琴

张艳璇,1957年生,福州人,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院环境资源系农学博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农作物天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球捕食螨生物防治研究的领军人物;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2004年被评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一、二层次人才。

张艳璇在荷兰玫瑰园检查“以螨治螨”的效果。

提起螨虫,大家是不是浑身都不自在了起来?这种体型微小的节肢动物,肉眼几乎看不见,却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它可以寄生在人或生物体上,传染多种疾病,还会危害农作物。和人一样,农作物受了螨的感染,也会生病,进而减产、绝产。为了防治螨类,有人使用了高毒甚至剧毒的农药,不仅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而且使蔬菜、果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危害人群健康。

好在生物学家张艳璇想出了好办法,掀起了一场消灭螨害的“虫虫总动员”。

弄个“虫子”治“虫子”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可能对红蜘蛛都有印象。这种长得红红的螨类,只有沙粒大小,却是个“偷盗他人劳动成果”的大坏蛋。它专靠食用植物叶片来谋生,还妨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让植物死亡,比周扒皮还坏七分。

据张艳璇介绍,中国广大农村种植柑橘很普遍,而柑橘园中红蜘蛛、锈壁虱是最主要的害虫,全年喷药三分之二都是为了防治它们。

不过就像警察抓小偷一样,红蜘蛛也有天敌——捕食螨。捕食螨学名叫胡瓜钝绥螨,别看它名字奇怪,却是一个好“侦探”,红蜘蛛跑哪它追哪,追到就吃光光。

张艳璇在1997年时把这种捕食螨从英国带回中国,以红蜘蛛为饵,前前后后驯化筛选了30多代。经过多年“调教”,她终于培育出了不咬人、不吃农作物,专门对付红蜘蛛、锈壁虱等害螨的益螨。

不过,捕食螨虽然培育出来了,却不大好推广。毕竟大家用惯了农药,一下子让他们弄个“虫子”治“虫子”,还真有点不能接受。

没办法,张艳璇只好免费把捕食螨送到农民手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人要给她补贴,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把捕食螨丢掉了。

“基层工作都是‘真枪实弹’,群众就看结果,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群众还是不买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张艳璇下定决心,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进行推广。

2002年,她找到了种柑橘的闽清丰达农场大观园总经理陈谟凑,推荐“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技术。当时陈谟凑经营生产的柑橘又大又甜,就是老有个螨害的问题很头疼。

张艳璇的新办法,陈谟凑一开始并不完全相信,他先拿三百亩地做了试验。又拿别的地做对比,继续打农药。“红蜘蛛不断产生,原来一年要用药12次以上,现在我们农药一年一滴都没有用,水果带皮都可以吃下去。”

按一棵树来计算,“以螨治螨”和喷洒农药比起来,包括工人工资就差了二十几块,一亩地大概40棵树,能够省下一千多块钱。“效果非常好,也节省了农药。通过我的影响带动,我们整个村,还有隔壁几个县的很多农户,也不断应用(捕食螨)上去了。”陈谟凑说。

为了让“以螨治螨”技术市场化,2005年,张艳璇凑了一笔钱,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农作物天敌公司,让全国600多个县市的柑橘、棉花、毛竹、茶、苹果等20多种作物用上了捕食螨,甚至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张艳璇的“以螨治螨”在台南草莓园实施。

习近平的两次批示

福建一直被誉为“中国毛竹之乡”,大面积的竹林覆盖,让这里充满绿意。然而就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螨害,大面积多产区的毛竹竹叶遭到破坏,到了秋天,风一吹就成了光秃秃的“竹鞭”。当时,全省60多个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螨害,给竹农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6年,在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专门研究螨类的张艳璇,根据竹农们反映的情况做了一番调查,还写了文章发表在《福建科技报》上。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艳璇说:“我记得是1996年9月12日,我们这个项目正式成立,9月14日我就带着项目组的成员到南平去。走在山上看,到处都是枯叶,毛竹的叶片都落光了,有的毛竹上就一个鸟窝,其他什么都没有,非常可怕。”

当地的农民告诉张艳璇,这种现象已经发生五六年了。按照她的观点,纯竹林种植是螨害爆发的主要原因,应该以混交的形式种植,不过当时林业部门和竹农中的一大部分人,都觉得张艳璇的说法不正确。

张艳璇向时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汇报了情况,不久后,一份由农科院撰写的文件《叶螨危害蔓延严重影响福建省竹业生产》,被送到了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办公桌上。

这一年的11月20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呈阅件上作出了批示:“请林业厅指导有关地市县开展毛竹的科学种植和综合治理工作。”

次年4月,在第四届福建省农工党代表大会上,张艳璇把自己考察全省60多个县市近200多座竹山的调查结果,在艳阳底下向参会的习近平汇报了一个多小时。习近平听完后,马上向张艳璇要了材料,又作了第二次批示。

张艳璇说,习近平的两次批示,为福建治理毛竹螨害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紧接着,她和项目组又给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院动物生态学研究室主任齐藤裕教授写信,得到了更多的治螨资料。

张艳璇与荷兰专家在广东肇庆查看“以螨治螨”成效。

给毛竹打针

经过5年的研究,张艳璇初步明确了破坏这些毛竹的主要害螨。不过毛竹长得高,通常有十六七米,有药都没法喷,怎么办?

张艳璇提出要给毛竹打针。没错,就是像给人打针一样给毛竹打针。

“我刚提出来给竹子打针的时候,我的团队,包括当地的农民都大笑我,说自古以来都是给猪打针,哪有给竹子打针的。”张艳璇却有自己的理由,“我看了很多资料,发现竹子内吸性很强,它都是长在高山上,通过内吸性才能够把很深的土下面的水吸上去。”

说干就干,张艳璇真的像给猪治病一样,买了很多大针筒,带了几瓶氧化乐果,教竹农们怎么打。“当时延平区生防站一个姓宋的站长,把我配好的药带回去,他办公室门口有一株竹子,上面蚜虫很多。他学着我的方法给竹子打针,第二天蚜虫全部都死到地上去了,可以扫一个畚斗,他就相信了。”

当然,要治病,还得分疗程。张艳璇的全套疗法里,不仅有竹腔注射,还有施用药肥、释放胡瓜钝绥螨等。这一番“调理”下来,虽然费了不少工夫,却创下了1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大专生破格录取读博士

“那么高的毛竹,螨害那么严重,整片整片的,居然可以把它治好,现在想想,也觉得当时真是有一股冲劲。”张艳璇说。

在治螨害期间,她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在实验室里、竹山上奋战。有一回天上下着雨,她从山上摔了下来。“这个骨头、股骨全部都裂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休息,只好拄着拐杖上山,吃了一整年的芬必得,我过去可没这么胖。”

可别看张艳璇治起螨害来头头是道,其实在1999年之前,她只是个大专生。

1999年,42岁的张艳璇作为亚洲代表前往日本参加第四届国际植食性螨类种群动态学术讨论会。她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齐藤裕。

在日本访问的一天,齐藤裕突然对张艳璇说:“张,你要不要念我的博士生?我们选择学生是很严格的,但是我很欣赏你,希望你能念我的博士,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开始,张艳璇还以为他是开玩笑,没把这事当真。“没想到他第二天早上就拿了一个承诺函给我,我才相信。”

而后来张艳璇在专业上的表现,确实让人心服口服。2002年,她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全票通过,成为日本北海道大学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位由日本政府出资培养的中国论文博士生。

猜你喜欢
红蜘蛛毛竹竹子
栗红蜘蛛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玉米红蜘蛛防治建议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节骨草和毛竹苗
BAMBOO BOUNTY
寒 秋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240g/L螺螨酯悬浮剂防治柑桔红蜘蛛试验效果简报
杜鹃红蜘蛛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