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灵玲新生代领头羊
刘灵玲,1994年生,福州盖山镇首山村人,第30届世界蹦床锦标赛女子网上个人冠军、女子网上双人冠军。
刘灵玲说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能战胜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麦克莱南夺冠。在“一姐”何雯娜伤病缠身、老将黄珊汕退居二线之后,机遇和挑战赋予了这位蹦床新星无限的可能。
一如她微信的个性签名“否极泰来”,从第一次踏上蹦床到登上国际顶级赛事的最高领奖台,刘灵玲走完这条路一共花了15年。
尽管已经在候场区发了20分钟的呆,现场的扩音器中传出刘灵玲的名字时,她还是紧张了。
正在进行的是2014年11月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的第30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的女子网上个人决赛。刘灵玲并不是中国蹦床队的头号种子选手,她只是三号。在个人预赛中,她仅排名第五,但在半决赛时,她的成绩蹿升到了第一。
刘灵玲最后一个出场。在她候场时,麦克莱南已经完成了比赛,她是刘灵玲在决赛中的最大对手。
即便如此,刘灵玲还是不敢看麦克莱南的表现,宁愿独自在候场区发呆。但与2009年前后在候场区紧张到不敢睁眼相比,发呆被刘灵玲视为自己比赛心态好转的某种标志。
30秒的赛前试场时间,刘灵玲走上蹦床,在电视转播画面中面无表情。这或许是她2009年年底从福建省队进入国家队之后比赛成绩的写照:在职业运动员最看重的国际赛事中,除了2011年在丹麦拿到一个世界杯分站赛的冠军,刘灵玲颗粒无收。
属于刘灵玲的表演时间开始了。
她选择了难度系数为14.4(比麦克莱南的15.6少了1.2),但是她最为熟悉的一组动作。唯一的难点是第四个动作813屈体。事实上,当从蹦床上腾空而起顺利完成一周半转体时,她已经和813屈体融为一体了。
顺利的衔接、几乎相同的10次起跳高度,无可否认,胜利的天平已经在参加决赛的8名选手中向刘灵玲倾斜了——裁判们都认为她的动作完成质量和可观赏程度高出一筹。这从比赛结果中得到了证明。
走下蹦床的那一刻,刘灵玲终于笑了。进入国家队5年之后,她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头衔。此前中国只有3名蹦床选手夺得过这个级别的赛事金牌,她们分别是黄珊汕、何雯娜和李丹,而刘灵玲是夺冠时最年轻的。
一天后,刘灵玲又与队友李萌搭档,将女子网上双人金牌收入囊中。首次参加世锦赛的她,用“双冠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我到现在都感觉像在做梦,没想到自己能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特别是个人金牌,高手那么多,完全是意外之喜,而夺冠那天刚好是我的20岁生日,这也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吧。”刘灵玲笑着说。
刘灵玲的夺冠,让所有人都惊讶。福建省体操技巧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黄海峡指出,刘灵玲夺冠并不意味着她是中国最强的选手,中国女队的头号人物李丹本次比赛出现了失误,但刘灵玲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赶上李丹。
“能赢得这次比赛,刘灵玲是超水平发挥,她动作质量高,高度分拿得多,”刘灵玲的教练是当年培养了黄珊汕的功勋教练卓贤麟,“她身材、难度、高度都有,可能在表现力上稍差一点。这次世锦赛她超水平发挥,这样的经历对她帮助很大,至少收获了自信。”
起跳,旋转,转体……在福建省体操技巧运动管理中心的蹦床上,不少年轻队员正不知疲倦地向上跳跃。“我的基本功都是在省队打的。”从2002年到2009年,整整7年时间,刘灵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少年时光都投入到了蹦床项目的训练中去。
多年以后,刘灵玲回忆起这段时光依旧难掩苦涩。“运动员是没有童年的,我小时候练得比较苦,经常从早上练到晚上,中间就休息一小会儿。”训练一度成为刘灵玲生命的全部。上午八点半,省队蹦床运动员就要全部到位,除了中午吃饭和休息,一天时间全部被训练占满。
作为刘灵玲在省队时的教练,王新英从福州市体校选中她开始,一路陪伴了她7年。“她一进队就很乖巧,悟性高,胆子大,是个好孩子。”据她回忆,刘灵玲不但歌唱得好,舞蹈也跳得很不错,同时在文化课方面从来没输过同龄人。
刘灵玲在市体校训练时曾右手骨折,不过她没有放弃这条路。2007年城运会前夕,她拖着已经发肿的脚,吞下了自己的全部抵触情绪,按照王新英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训练动作。
“我知道我给她的运动量超过了她当时的能力,但是她必须要过自己这一关。”王新英说,“她先天条件不足,所有的成绩都需要依靠后期训练出来。其实我都是为她好,她也能够理解我,所以再大的运动量都能够吃下来。”现在王新英已经退居二线,回忆起自己这名得意门生依旧记忆犹新。
实际上,超负荷的训练经常成为运动员的噩梦,“七天休一天,而且没有寒暑假,那时候的训练确实太累太苦了。”刘灵玲说。
夜间11点,队员刚刚结束训练,黑暗中不知道是谁起了一个哭腔,所有的队员开始相拥而泣。
当时一个训练小组里有7到8个蹦床队员,“开始队里的队员不少都比我大,后来都是和我一样大的,最后剩下的都是年龄比我小的。”
刘灵玲的偶像是黄珊汕,“珊姐是一个传奇人物,我一入队就跟在她屁股后面,她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目标。”如今,黄珊汕退役、何雯娜受伤病困扰,刘灵玲被外界称为“福建女子蹦床新领军人物”,被推向了她偶像曾经的位置。
对于这些赞誉,刘灵玲保持着清醒:“跟那些高水平选手相比,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不过,原来有她们在前面,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现在身上的担子可能会重一点。而压力也是动力,迫使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繁重的训练背后,刘灵玲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像蜕茧成蝶。许多同伴在前行过程中各自离去,或者找了新的工作,或者回归课堂,只剩下她一个人走向下一站,2016年里约奥运会。
“如果要想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有所作为,动作难度就必须达到15以上,我2013年冬训的时候也练过难度15.6的动作,但在比赛中发挥很不稳定,所以上次比赛没有用。接下来我肯定要在难度、表现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当然最主要的是2015年的奥运积分赛,先拿到里约奥运会入场券再说。”刘灵玲说。
从右至左依次为刘灵玲、福建省队教练王新英、国家队教练卓贤麟、福州市队教练钟宝贵。
2014年11月22日,刘灵玲结束假期,从福州坐火车返回北京。这是自2009年进入国家队之后,刘灵玲第5次回家,同样也是第5次与家人离别。
“到国家队后很少回家,所以一回到家就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实话,很想念妈妈做的菜。”
国家队管理制度与省队不同,放假一般不在春节,而是每年的11月前后放假10天左右。2012年是个例外,和其他没有入选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刘灵玲在奥运会期间回到福建省队独自训练,时间超过两个月。
“我一进家门,我妈就抱着我摸身上。”刘灵玲的母亲付丽青患有眼疾,视力模糊,“宝贝你怎么瘦成这样了?”
那是一次长久的沉默。
2012年是刘灵玲运动生涯的低谷,比赛成绩、训练状态都不能让人满意。伴随而来的,是“整个人只剩86斤,脸颊都凹下去了”。对于一个身高165厘米的职业运动员来说,这意味着她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已经进入恶性循环。
但是,这些话在北京体育大学内的国家队训练基地不能对父母说,回到福州的家里同样不能说。
沉默中,付丽青好像已经猜到了女儿的不如意,“宝贝,如果在外面太累你就回家吧。”刘灵玲再也忍不住,抱着妈妈哭出声来。
在父母眼里,刘灵玲是一个懂事的女孩,父亲刘道建说:“她有什么苦都是自己消化,不愿告诉别人。”刘道建说,一次女儿从国家队乘飞机回福州,脚肿得发紫,她却告诉他们,是被弄脏的。
刘灵玲练习了那么多年蹦床,很大的动力是帮助母亲治疗眼疾。
2005年,刘灵玲正在备战福建省运会。当时,她的父母早出晚归,靠在仓山学生街上经营发廊来负担刘灵玲和她哥哥的生活费。由于接触过多的烫发药水,付丽青视力受损。
“当时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我想洗洗就会好的,没想到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我现在看人的五官是不清晰的,只能看到一个人影。女儿一直把工资卡放在我这,她告诉我,以后拿到世界冠军,要带我去国外找最好的眼科医生。”付丽青说。
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刘灵玲返回了国家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不再闭着眼睛等待上场。此后,她的比赛成绩开始回升,2013年收获了第十二届全运会网上个人项目的银牌,并在2014年世锦赛开赛前半个月获得了国家队队内测试赛第一。最终,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经过20个小时的漫长车程后,刘灵玲再次踏上熟悉的北京,迎来与冬天同样漫长的冬训。“你问我下车的时候在想什么?我想福州,还想爸妈。”刘灵玲说。
(本刊综合整理)